[摘要] “三農”問題一直是擺在國家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十七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提出意見和建議。蘇南的鄉村經濟在全國持續領先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倫理內涵,勤儉誠信的生產倫理表現最為顯著。在全國上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吸收和借鑒蘇南農村經濟發展中優秀的倫理精神,將對全國的新農村建設大有裨益。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勤儉誠信 生產倫理
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施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并就新形勢下全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著力解決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在我國歷史的不同時期,蘇南的鄉村經濟發展一直遙遙領先,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爭先效仿的楷模。傳統的農耕文明時代就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現代的工業化時代,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形成獨具特色的“蘇南模式”。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今天,蘇南農村發展繼續保持它的領先勢頭。吳江市橫扇鎮圣牛村2007年實現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20元,并被定為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村從事羊毛衫行業認輸占總人數的60%,紡織行業人數占20%,養殖業人數占10%。 本文力圖建立在對圣牛村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從倫理視角挖掘其鄉村經濟生產中勤儉誠信這一思想意蘊,這將對其他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顯見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為典型的傳統農耕區,當地農民在長期的耕作中形成了辛勤耕耘、吃苦耐勞的道德品質,并且這一品質一直延續到農耕偏離生活中心的今天。隨著調查的繼續,我們逐漸習慣當地的生活作息時間,不論是當地的鄉政府領導、工人、還是農民,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和節假休息,國家法定的勞動規章制度在這里并沒有得到完全貫徹實施。調研展開前進行踩點時,出于為鄉政府領導工作繁忙考慮,我們提出要在他們相對空閑時候調研,卻得到“沒有閑的時候”這樣的答案。后來十多天的調查也正印證領導的這句話,他們“不停地忙碌著”是我們最真實的感受,這也是鄉村社會勤勞這一樸素美德的真實寫照。“一般而言,節儉是與勤勞相伴相生的倫理品質。吳地民眾在長期的勤勞中養成安于簡樸、省吃儉用的生活習慣并代代相傳。” 更為重要的是,在村民眼里,節儉更是一種資源的再生和價值再生的資本。“禁欲主義的節儉必然要導致資本的積累。強加在財富消費上的各種限制使資本用于生產性投資成為可能,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財富。”在圣牛村看來,節儉可以進一步增加資本的原始積累,成為擴充財富的重要源泉。在對“如果您有一大筆剩余的錢,您將用來做什么”是問題的回答中,選擇存銀行和與別人合伙做生意所占比例分別位于第一和第二。由此可見,使資本能夠產生效益,已經成為農民們的首要和必要的要求。
韋伯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引用富蘭克林的話說:“切記,信用就是金錢。” 信用作為一種無形的道德資本,影響著經濟生產的全過程。在對“如果有可能賺錢的機會,您會如何做”的回答中,70.4%的調查對象表示“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賺,但會遵紀守法”,講求信用,尊章守法成為農民從事經濟生產的必然選擇。
圣牛村作為一個進行羊毛衫生產的重要村落,生產的大批量使得眾多較小經濟實體無法在第一時間拿出現錢,資金的欠缺使生產環節脫節。但是,現實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并沒有出現上述的問題,農民缺少資金并沒有阻止當地原料供應商對他們的提供。相反,供應商們甚至不打欠條提供材料,直到農民將產品賣出,用現錢還付當初的欠款。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對當地農民秩序傳統和誠信美德的內在認可。個人的信用和信譽在這里,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真實地轉化為金錢,并不斷強化著人們對信用美德的良好認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在鄉村走向現代化、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鄉村發生劇烈變遷的將不僅僅是可見的物質形態的房屋、道路、廠房等等,對于“鄉風文明”背后精神的提升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深層面的表現。蘇南鄉村經濟的遙遙領先離不開其內蘊的倫理內涵,其他地區完全可以在吸納這一“內核”的基礎上,借鑒和融合不同地域倫理文化傳統的先進成分,實現自身地域倫理文化的優化,并以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圣牛村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