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保德縣城發展現狀及其城市總體規劃,通過恢復古城風貌,保護和延續保德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掘城市的傳統歷史文化,促進當地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文化遺存 名城保護 歷史古城
一、引言
保德縣,位于山西省黃土高原之西北隅,地處陜西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三省區之交界部。 歷經風雨變遷,當我們輕輕撣去塵埃,我們的目光,便穿越了千年的歷史,與其交融,為之觸動。數千年人們在此耕作、生活的歷史,在保德古城里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印記,其優秀的古建筑遺產代表,折射出文明的光輝,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這同時也構成了文化意義上的古城研究的重要基礎。古城的價值在于其存在的歷史環境與文化內容,只有全面地研究、認識保德古城的歷史,深入地感受、挖掘保德古城的內涵,才能真正地理解古城。
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產,是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繼承與發揚這些珍貴的遺產,能增強文化認同與凝聚力。同時,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一種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應很好地予以保護,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全面、系統地研究保德古城,正確認識保德古城及其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而能探索其保護與發展模式,更好地指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及建設活動的開展,就具有非常的意義。
二、保德古城
保德古城即保德縣老城區,位于今保德縣城以東,1993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2月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德古城建于唐宋年間,筑在石山梁山上。負山阻河,形勢險峻,古城平面形如靴狀,城垣四周巨石嶙峋,甚為陡險,設東、南、西、北門及小南門、小西門,共計六座。城內街道現存東西、南北兩條主要街道及若干街巷。其寺廟建筑基本為明清時期遺存,集中在城內東南部文廟附近,有若干代表性民居建筑分布其間,今多荒廢殘破。
保德古城自五代始,歷經營建,尤以宋、明、清時期為盛,始成規模,自民國開始,保德古城因其山高路陡,生產、生活發展受阻,城內居民逐漸向山下遷移,商賈店鋪及手工作坊多向山下發展,自設立山下集市之后,縣城西移已成定勢,古城便日漸衰落。解放之初,保德古城之內僅存舊縣衙、文昌廟、城隍廟、鐘樓及不足數千之民房,城墻、城樓終因年久失修,多遭拆毀,舉目荒涼。十年文革時期,因破除四舊之風,毀城墻、拆廟宇,歷代營建之城,建筑文化之萃,遭遇空前浩劫,殘垣斷壁,瓦礫遍地。保德地理位置,決定其軍事沖突形勢。自魏、趙筑邊墻始,及至明清,漫長的2500年,歷經滄桑變遷,殘留至今的長城遺存見證了邊疆地區離亂紛爭、抗衡沖突的歷史。
而此后,大規模城市建設活動相繼展開,老城居民拆毀舊居,另建新宅,又缺乏規劃與引導控制,亂建、亂占、多占,基礎設施未能配套完善,生活環境質量惡化。同時,一些不恰當的生產經營活動相繼展開,給古城遺址的保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保德古城保護的意義
保德古城是研究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尤其是黃土高原區域,中原社會與游牧民族沖突地帶的軍事防御體系的典型代表。保德古城內現存的古建筑以文廟為代表的古建筑群,按照傳統的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布局秩序,與保德地區特殊的區域地理背景相映襯,與保德古城的地形地貌相結合,有突破,有變化,渾然構為整體,集中體現著長城沿線邊疆城市中不同地域城市營建、建筑文化與政治軍事的之間有機的交叉、融合的特征。保護保德古城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資源。歷史文化優勢是保德古城最大的優勢,是城市發展最有利的資源。它是城市的榮譽和資源,更是城市的責任,是互動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變遷,時至今日,保德古城已經喪失了其作為邊疆軍事重鎮的城市職能,縣城的西遷與大規模建設活動的展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著的機遇與挑戰。縣城的擇址新建,使得古城的保護避免了新舊建設的沖突,然而,對于古城保護工作的忽視與缺乏管理,使得古城內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面臨破壞與衰敗的局面。對于保德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其思路應當是以嚴格的,系統化的保護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改善古城基礎設施,有效管理與控制建設活動,積極建設古城服務于縣城居民的文化職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對外旅游,走上和諧的保護與發展的新路。
保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本身而言,就是潛在的經濟資源。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資源的后發狀態以及新舊城市發展矛盾的暫時化解并不意味著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可以偏安于一隅,不解決生活在古城范圍內居民的生活發展對于現代化城市設施的需求,不重視、不投入城市政策、財政、行政等資源來進行有效的保護與管理,古城只能任由其衰落,古建筑任由其破壞和毀壞,古城的傳統歷史風貌任由其喪失,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只能伴隨著其物質存留的破敗而荒蕪化和邊緣化。
所以講,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既有契機,又面臨嚴峻的考驗,避免以功利的價值坐標來衡量古城及其古建筑遺存的現實意義,避免落后的、錯誤的歷史文化遺產的觀念干擾、破壞,避免偏安的不聞不問的消極棄置思想,積極地規劃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積極地投入資源維護和發展,積極地認識、宣傳古城歷史文化價值,是整個社會的歷史責任和義務。
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思路與發展定位
本文研究的保德古城,作為歷史建筑遺存一般,尚能反映古城的輪廓此類型的城市,應該加強古城街道格局、古城傳統民居的恢復和保護,古城重點歷史建筑遺存的全面修繕與維護為主,力圖通過整治和規劃,能夠比較完整地體現古城的傳統歷史風貌。
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不同于一般城市,不僅是因為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還有數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城市建設經驗,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應當是這種優秀傳統的延續,而不是專于所謂的潮流,舍本逐末。縱觀保德古城的發展與營建過程,伴隨著城市所處政治軍事形勢的改變、地理環境的變遷,歷史上城市的發展模式又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小城市親切、質樸、繁榮、安逸的特點,應該是舊城保護的精神追求。吳良鏞先生將美好城市的要素概括為四點,即私密感、鄰里感、鄉土感、繁榮感。而保持古城的繁榮,就要使古城具有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吸引力,使得人們愿意居住、生活在舊城。而《保德古城保護規劃》基本上給出的定位:以居住、文物旅游為主的歷史風貌區。
本文認為,古城首先應該以文化職能為中心,其建設活動應該以文化職能的強化為重心,積極保護修繕古城歷史遺存,展示完整的古城風貌。其次,以居住職能為主,積極改善古城內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這是解決古城的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居民建設活動的影響之間矛盾的關鍵。最后才是旅游職能的建設,首先應定位于城市居民的休閑游憩服務,通過完整的歷史遺存與社會生活氛圍的有機結合,展示保德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增強城市居民對于古城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居民的認同感與責任心,促進古城保護工作的全面普及和進一步深化。其次才應定位于以古城及文物遺存為對象的觀光旅游,這是基于保德古城的歷史地位、現狀、以及保護修復的程度基礎上的綜合的謹慎的判斷做出的定位安排。
保德古城因其歷史文化價值而得到保護和開發,開發和保護本身既具有統一性又具有矛盾性。從目前看來,保德呈現的是一種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狀態,可以樂觀的認為:保護開發使古城建筑及其環境除了擁有歷史價值以外,也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且建筑物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對某一場所調整使其容納新功能,沒有從實質上削弱場所的文化意義”,這一理念在保德的保護開發中得到了佐證。
參考文獻:
[1]王景慧阮儀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
[2]吳良鏞:吳良鏞城市論文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3]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