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產品是指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用于滿足社會公共消費需要的物品或服務,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兩個特征正是公共物品的使用中容易出現搭便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公共產品是指相對于農民私人財產而言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特點并且用于滿足農村公共需要的產品。根據農村公共產品在消費過程中的性質不同,可區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純公共產品指在消費過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產品。現實中,絕大多數農村公共產品是以準公共產品形式存在的。準公共產品的性質是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物品之間,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主要包括在性質上接近公共產品的農村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科技推廣、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就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同時也是一種信息產品。對于信息類的公共產品,很多地方都是以政府為主體免費提供,這不僅加大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不利于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本文就不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收費轉移制度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種公共產品進行收費,為信息類公共產品的收費模式提供一種借鑒。
[關鍵詞] 準公共產品 收費轉移
一、當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供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農業領域中廣泛地滲透和發展, 不但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技術服務方式, 而且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繁榮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也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經濟形勢下, 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既有利于廣大農戶和涉農企業更快、更多地獲得國內外各種農業信息和科技服務, 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搞活農產品流通, 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進程也逐漸加快。近年來, 社會各界越來越認識到農業信息的重要性, 各地政府都把農業信息化工作提到重要位置, 全國各地在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政策與資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大多數地區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來看,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 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體系推進到縣、鄉后, 如何進村入戶遭遇了困難, 即遭遇“最后一公里”問題,使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戶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
如今大部分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供給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免費提供或者向農民收取一定的咨詢使用費。然而農村大多數農民可支配收入很低,雖然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有很大的需求,但如果由農民承擔了這種服務的成本,勢必會很大的削弱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繼續由政府承擔成本,政府財政赤子加重會使并不富裕的地方政府削弱各方面的執行力,也并不可取。因此,本文提出一種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收費轉移方法,把這種準公共產品的成本由市場來承擔,并論證這種收費方法的可行性,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推廣提供一種借鑒的方法。
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收費轉移模式
現假設在一個農村地區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若直接對提供給農民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進行收費,由于不能測量農民的真實需求從而產生搭便車的行為使得準公共產品的收費變得不可行。現在我們設計一種轉移支付的制度,這種制度的應用有以下假設條件:
1.經營農藥的農藥商店都有自己會計賬簿,并能夠真實反映自己的銷售情況。
2.當地政府能夠向加入提供信息服務的農藥商額外收費,以彌補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成本,并將所得返還給服務提供方。
在以上假設條件下,某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種信息類的公共產品,該村有n個農藥商店,這種新的收費轉移模式是把原來針對農民的收費轉移到對提供農藥和科技信息服務的農藥商進行收費,原來不可測量的農民的真實需求表達現在可以通過他們購買的農藥數量來測量,現在這種信息產品的收費通過對農藥商的收費來實現。
收費依據農藥商店的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所占的比例收費,當地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總成本為C;P為農藥的價格
沒有參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提供時,農藥商店的銷售收入為Ri,Ri=Qi·p;i=1,2,…n,此時的銷售收入即為農藥商店的收益Ui=Ri
參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提供后,農藥商店的銷售收入
各個農藥商店承擔的費用 (此費用為當地為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總成本按照農藥商店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分攤的成本)
農藥商店的收益Uj=Rj-Cj;j=1,2,…n
當且Uj>Ui僅當時,農藥商店才會加入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
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經濟學分析
由于農藥商店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而這種成本又是由農藥商自己承擔的,因此可以預計農民對農藥商店產品的需求會上升。變化后的需求曲線見下圖:
Qi、Qj分別為沒有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及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時,農民對第i個農藥商店產品的需求量;
Di為沒有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時,農民對第i個農藥商店產品的需求;
Dj為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時,農民對第i個農藥商店產品的需求;
由以上可知,當Uj>Ui時,農藥商店會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由此得到下式:
四、收費轉移模式的結論與建議
由收費轉移模式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準公共產品帶給人們的效用可以映射到可以用價格來衡量的正常商品上,在本文中,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種準公共產品所映射的正常商品就是農藥商店的產品,對于后者我們可以準確的測量農民的真實需求,從而可以對其進行收費的轉移。
當該地區實施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時,該地農藥商店加入并對其進行收費以此來轉移對農民的收費是一種新的對公共產品收費的嘗試。但這種方式有一種規模限制,由于這種收費模式只對農藥供應商進行收費,因此只有當加入的農藥商店達到一定數量時,其收益與原來的收益相比會有所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農藥商店才會自覺加入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也就是經濟學上的規模經濟效應。由以上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當時,農藥商店會自覺加入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中來;
2.當時,農藥商店有可能加入,也有可能不會加入;
3.當時,由于收益與加入前相比減少了,因此農藥商店不會加入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
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讓此收費模式可行,最主要的是控制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總成本C,讓更多的農藥商加入到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中來以形成規模效應,減少提供服務的個體成本Ci,同時當地農民對提供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種公共產品有一定的需求彈性。
參考文獻:
[1]Garbacz C, Thompson H 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FCC lifeline and link-up programs on telephonepenetration [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997,11:67~78
[2]Anton J J, Weide J H V, Vettas N. Entry auctionsand strategic behavior under cross-market priceconstrai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2,20:611~629
[3]樊勇明: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5]謝曉波:地方政府競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博弈分析[J].中國科學戰線, 2004
[6]劉宇飛:當代西方財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