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集群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資源、政府、宏觀經濟環境等。為了推進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的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實現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制度創新 體系
波特(1998)曾寫道:“在全球化經濟中,有些人可能認為區域的作用將會削弱,但事實并非如此。而是相反地一個國家真正的持續的競爭力往往植根于區域之中,來源于集聚于地方的專業化技術、知識、組織和商業競合網絡以及本地的挑剔的消費者。”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取決于其地方競爭優勢,而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與產業集群所取得的進展是密切相關的(Enright,1996;Ketels,200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9,2001)更是把創新集群看作國家經濟增長的有力因素,并把它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政策工具。OECD秘書處聲明:在意大利已經證明集群內企業的生產率平均提高了20%~40%,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380個地方產業集群創造了大約60%的產值(DATAR-OECD,2001)。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實證分析也揭示了同一規律。波特(2003)通過對美國所進行的實證研究發現產業集群是一個地區繁榮的關鍵等。
當前,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及實踐中最流行的概念之一。產業集群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馬歇爾的研究,但真正引起廣泛關注卻是在20世紀末。產業集群的概念來自英文的“industrial cluster”。當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是狹義的產業集群,其初始概念是創新性集群(innovative cluster)。很多學者借鑒了波特(1998)的定義,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另外一些學者(Maskell,2004;喻衛斌,2005;吳德進,2004;方瀾,2005等)借鑒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概念,把產業集群定義為介于企業和市場的中間組織形式之一。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企業的空間集聚和部門集中;地方經濟主體之間有社會文化聯系,產生共同的行為準則;物品、服務、信息和人員基于貿易和非貿易的相互依賴;有支持眾多企業的公共機構或私營機構(王緝慈,2005)。
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證明,新制度催生新技術,創造新產業,造就新經濟。產業集群的制度創新包括兩方面,宏觀制度創新和微觀制度創新。宏觀制度創新是政府通過制度變遷為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創新主體是政府。微觀制度創新是中小企業集群通過自身內部制度的變遷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其創新主體是集群企業。
一、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
作為宏觀制度創新的主體——政府來說,最為重要的職能就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產業集群創新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為了推動產業集群創新的發展,提高其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有助于激勵創新的良好市場環境。政府必須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1.政府的政策制定者的觀念以及政府干預方式必須轉變。這種轉變包括:政府由直接的干預者轉變為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信息環境的建設者,從直接對中小企業干預轉為間接干預,從以少數大企業為重點支持對象轉向對大多數企業的支持,在扶持企業集群發展時,應將以企業為財稅資助對象轉變為以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項目為作用對象。
2.政府功能的轉變。我國許多地區政府部門設置繁多,內部管理體制僵化,企業創新活動要過的“關”、“卡”過多,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低、服務態度差,嚴重影響了企業在本地的根植,不利于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更不用說創新了。因此,為了促進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變行政性政府為服務型政府,改變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為產業集群創新服務。
3.從產業政策向區域創新政策轉變。傳統的創新政策主要是針對企業,采用增加RD投入的手段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而與傳統的創新政策不同,基于區域創新環境的政策設計強調與創新有關的社會環境及制度因素,政策的作用對象不是單個企業,而是注重整個區域創新網絡的建設,強調區域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的相互協作創新。
在區域范圍內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的實質就是以促進集群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鼓勵和限制政策應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為對象,而不是在全地區范圍內實施“一刀切”的政策。支持在專業鎮或專業化產業區中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新中心、科技開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中心、融資擔保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服務組織,以及與大學和科研機構聯系密切的成功經驗進行推廣。
二、企業層面的制度創新
當前,許多企業在對待宏觀制度創新與微觀制度創新的關系上,存在著一種片面的觀點,即把企業在自身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外部制度環境障礙,從而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過分依賴宏觀制度。事實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存在很多企業自身的制度原因制約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集群內部企業的制度創新是必需的,具體可以總結如下:
1.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管理制度上的創新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這是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同時因為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大多以家族式的民營企業為主,處于成長期的家族企業在人才的任用與選拔機制以及在薪酬激勵機制方面還是一副任人惟親的姿態,急需進行改革,否則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2.家長制的管理模式在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之后也顯示其僵硬和老化的一面,適當時候可以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
3.在產權制度上,可以吸納社會資本的加盟,進行股份制改造。當然,集群內的很多企業規模還很小,還沒有能力進行內部制度上的改革。就集群的組織結構而言,要走出規模越大越好的誤區,在空間擴張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形態的升級。集群應致力于建立一個恰當的企業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使群內企業在網絡中良性地開展競爭與協作,并有效發揮當地政府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