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有條不紊進行之時,外部經濟環境卻在經歷劇烈的波動。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油價高漲、股市疲軟……這些外部因素的變化對北京后奧運時代經濟走勢有何影響?北京在后奧運時代又將如何面對這些經濟發展難題?
[關鍵詞] 奧運后 中國經濟
1.后奧運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瓶頸凸顯
盡管奧運會的舉辦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一系列利好:國際形象的提升,經濟增長的需求刺激等等。但進入2008年,世界經濟的波動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深層問題日益顯現,將使奧運會后中國經濟運行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中央政府提出要將今年物價水平漲幅控制在4.8%左右,而今年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1%,2月份CPI更是高達8.7%,均創1997年以來月度新高。一些機構預測,3月份的CPI也將在8%左右。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說,當前物價上漲除了結構性驅動外,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價格以及能源、資源類產品價格也是趨升的,環境損害成本過去都不計入價格,現在也要逐步計入成本,所以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壓力也非常大。
2007年中國農業經濟增長僅3.7%(低于上年的5%),服務經濟同步增長11.4%,都低于工業經濟13.4%(超過上年的12.5%)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后奧運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挑戰日益凸顯。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認為,實踐表明,工業經濟不斷擴張的中國在取得巨大經濟增長的同時,資源更加緊張,環境不斷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失業增加,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和社會代價。代表中國初級工業經濟的“東北道路”已經走到盡頭,代表高級工業經濟的“深圳道路”也已隨著無錫水污染爆發而告終結。2008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增長放慢、通貨膨脹雙重難題,面對“經濟滯脹”陷阱。
2008年世界經濟波動的可能也將加大。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報告顯示,美國2007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僅達2.2%,為美國經濟近五年來的最低增幅。年初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2500名代表普遍認為受美國經濟拖累,今年世界經濟增速將放緩。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亞洲主管羅奇甚至預測美國經濟將出現明顯衰退,他表示:“當美國消費者遭遇麻煩時,將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在2008年將進一步增強,加上奧運會的巨大宣傳效應,將使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更加休戚與共。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增速放緩;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影響蔓延,美元持續貶值;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運行。這些都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籌辦奧運加速北京經濟結構調整
面對各種發展瓶頸和難題,中國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而事實上,當許多地方還在艱難探索,尋找發展與消耗的平衡時,奧運之城北京早已率先破題,通過結構調整戰略,走出了以服務經濟為特征的“北京道路”。
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北京一度處于資源與產值的困惑中。在脆弱的環境承載能力,國家首都的功能要求以及籌備奧運會的國際責任等諸多因素作用下,服務經濟的發展主線日益明朗。2001年北京服務業比重61%,目前已經達到71%。
2006年制定的北京地區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多年來一直位列第一的現代制造業讓位于現代服務業,北京提出努力將服務業比重提升到發達國家水平(80%)。
改革開放以后,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許多地區都在推進結構調整,退二進三,這是歷史必然,但奧運籌備有力促進了北京經濟結構的調整的步伐。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陳劍認為,北京從籌辦奧運的最初就提出了綠色奧運口號,這對于經濟以資源消耗為代價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經過八個階段的大氣治理,北京每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由多年前的50%發展到目前的66%。為了實現對綠色奧運的承諾,北京還制定了重化工業提前退出的時間表,以北京首鋼、焦化廠為代表的一批重化工業先后實現搬遷,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廠關停并轉,騰出的土地用于引進更多的跨國公司總部,金融、物流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北京看似經濟結構的調整,其實是完成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提升,GDP總量不降反升。2006年1月,全國2004年經濟普查結果公布,由于增加了服務業的核算指標,修正后的北京GDP總量凈增41%,GDP總量在全國的排名從之前的第15名一躍成為第10名,排名升幅居全國之首。北京的服務經濟聲名鵲起,成為全國綠色經濟的領頭羊。
2007年7月,國家統計局宣布,全國29個省份(不含西藏)中,只有北京完成了2006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4%的目標任務,當年北京這一指標達到5.25%,遙遙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而同期北京GDP增長達到12.8%。
實踐證明,北京的資源使用效率已經名列前茅。在服務經濟的發展邏輯下,北京已經探索出一條解決資源瓶頸和環境壓力的道路,同時其支撐經濟增長的人才效率、社會效率(就業)發展都將在后奧運時代步入一個和諧的機制。
3.服務經濟將領跑北京后奧運經濟
當一個社會以人力資本為基本要素來增長的時候,它就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與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相比,服務經濟增長更加穩定。理論上,服務經濟的供給與需求是平衡的,不應出現傳統經濟的短缺與過剩現象,也就不會出現以生產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
在服務經濟的發展邏輯下,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的資源環境和人口難題都將迎刃而解。目前在中國整體服務業比重只有30%左右的大環境中,北京服務業比重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將引領北京后奧運經濟大放異彩。
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北京服務貿易總額102億美元;2006年達到374.7億美元。北京服務貿易總額在全國的份額越來越高,北京以全國4%左右的經濟總量,支持了全國19%左右的服務貿易總水平。這個比例充分說明北京的服務業,特別是服務貿易已經在全國處于重要地位。
鑒于服務貿易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平衡貿易結構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已經把服務貿易作為發展的重點,提出2010年服務貿易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意味著每年增速在20%左右。這為北京未來利用服務業優勢地位,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巨大空間。
總之,奧運會舉辦對一國和所在地的服務業推動是最明顯的。北京正在利用舉辦奧運會的機會,發掘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市已經確定了體育、旅游、會展、文化創意等服務產業作為后奧運時期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其中體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利契機,北京鼓勵外資投資體育產業,同時加快培育體育品牌企業集團和大型體育賽事。從2007年開始北京市財政將每年分別投入五億元,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和體育產業發展的引導資金。
4.奧運會后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第一,中國跟發達國家相比產業差距還非常大。即使過去30年來中國的投資增長非常快,可是我們可以繼續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升級,這些產業升級都需要很多投資。 最明顯的就是在1998年到2002年我們出現通貨緊縮,國內現有的產業都是生產能力過剩的,物價不斷下降。但是那段時間不管是民營經濟還是政府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都還是在快速增長,維持了10%以上的投資增長。相信在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這些產業投資的增長速度應該都可以保持在15%~20%。不僅產業的投資空間非常大,中國基礎設施改善的空間也非常大。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開工了,不僅像北京到上海跨城際公共的基礎設施,包括北京在奧運之前進行了很多基礎設施改造,今年奧運舉辦時,北京地鐵將達到198公里,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成就。到2012年的時候,北京的地鐵將會達到274公里,2015年的時候達到561公里,北京將是全世界擁有地鐵最長的一個城市,這些當然需要很多投資。第二,不僅投資增長非常快,消費增長非常快。這幾年我們總是講消費相對不足,但只是相對不足。這些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都是相當快的,所以每年的消費增長都維持在10%左右甚至更高,我相信在未來5年10年,消費增長的速度還會維持在這樣一個水平之上。第三,吸引外商投資還會保持增長。我們現在的工資上漲了,廉價的勞動力優勢似乎在消失,可是搞產業的人都知道,工資只是當中的一個考慮,中國作為過去30年快速發展的國家,建立了非常好的產業群聚產業基礎,而且這些地區的交通、道路等等公共設施的改善,讓中國有非常好的營運環境、經營條件。因此,我相信在未來中國還是會吸引外商來投資,把中國作為加工基地、出口基地。不僅這樣,很多外商還看到中國每年以10%左右的經濟增長,這個市場規模的增量是全世界第一的,大于美國,所以還是會有很多外商到中國來投資,把它的產品生產當中的某一個環節放到中國,同時進入中國市場。第四,奧運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奧運實際上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讓中國了解世界的一個非常好的歷史契機。相信奧運之后中國的對外環境會更好,奧運會促進中國對外交流、對外經濟,不管是出口、進口還是合作,都是一個新的契機。
有這四個理由,相信奧運之后中國還是可以持續維持經濟的高增長,而且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來還會是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經濟不會蕭條》中華新聞網王彤
[2]《奧運會后中國經濟將維持近10%的增長》國內財經林毅夫
[3]《奧運會后中國經濟仍快速增長》中華網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