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適應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 農業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并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其特征是實現農業產業鏈物質和能量梯次閉路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農業消費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適應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林牧漁各業大幅度增長,為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1.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要求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伴隨著現代工業的研究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比如過多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應用于農業,以及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等。都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2.我國國情決定了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地大物博,但我國人均資源卻相對貧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且我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有限的農業環境和資源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二、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循環經濟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循環型農業被認為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從現代農業生產向循環型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農業革命。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系、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面的問題,均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充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1.資源與環境要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為了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當前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資源貧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要求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建設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相應機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選擇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第一,政府加強了引導,充分發揮了引導和推動作用。加大了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使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農民率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并激勵更多的農民自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第二,政策法規方面,政府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方面充分調動農民及社會各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并積極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第四,實現從傳統農業經濟向農業循環經濟的飛躍,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有了充足的資金作保障;第五,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然性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污染的一場革命,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根本途徑,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發,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也是當務之急。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從資源耗費型向資源節約型、從犧牲環境向保護、建設環境轉變,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中,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農產品的安全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變資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從大量使用農藥到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從農業有機廢棄物亂堆亂放到無廢物等環節來出發,必須大力推進農業循環經濟。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問題,而是涉及到農業部門的外部關系。它是一個涉及農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問題。必須建立適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與制度體系。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問題,而是涉及到農業部門的外部關系,創造良好的人力、財力條件和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沒有農業的循環經濟就不可能建成整個社會的循環經濟,更談不上建立和諧社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一直是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目前農村農業中的實際情況,必須使農業產業的資源達到優化配置,促進農業資源在經濟循環中永續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正曉:《農業循環經濟概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李榮生: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然性及戰略意義.《中國農業科技》,2005.12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鄉鎮經濟》,200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