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踐活動中有一類典型案件,即無水路運輸許可證的船舶或貨運代理企業作為船方與貨方簽訂沿海貨物運輸合同(航次15882480643,四川大學東13舍,謝春芳,610064運輸合同),此類現象較多,在案件審理中爭議也較大,筆者從合同無效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此類糾紛的過錯類型,及認定依據。
[關鍵詞] 運輸合同 合同效力 法律屬性
海事法院所受理的案件中有一類典型案件,即無水路運輸許可證的船舶或貨運代理企業作為船方與貨方簽訂沿海貨物運輸合同(航次運輸合同),此類案件在審理中爭議較大、認識不一,主要表現在:1.合同是否有效;2.如何確定各方責任及損失數額。對合同效力的爭論已經由來已久,早在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向交通部發函商請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做出《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實務問題的解答(一),其中第130條明確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52條的原則,不具有運輸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簽訂的運輸合同為無效合同,即便如此,對合同效力的爭論還是沒有停止過。究其原因在于:實務中無運輸許可證而簽訂運輸合同現象非常普遍,還有如果認定合同無效,對于履行中的損失如何判定理由各異、判理模糊。本文僅從認定合同無效的原因入手,結合《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分析了此類糾紛的過錯類型。
一、無水路運輸許可證簽訂的沿海貨物運輸合同應認定無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從事水路運輸的企業,應經水運主管部門批準并取得水路運輸許可證,方可從事水路運輸活動。未經批準,則不能取得水路運輸經營資格;未取得水路運輸經營資格,則不能從事水路運輸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系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無效。但有觀點提出,我國法律法規規定了大量的強制性規范,但違反這些規定是否都導致合同無效?有的只是規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應受處罰,有的則明確規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不僅受到處罰,還將導致合同無效,這就有必要在法律上區分何為效力規范何為取締規范,只有違反效力規范才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此種區分亦為我國法學理論界所認可,例如有學者認為,法律規定的強制性與禁止性規范可以包括五種類型:(1)訓示規定,若不具備并非無效,僅有提示作用;(2)效力規定,若未按規定為之,則無效;(3)證據規定;(4)取締規定,違反之所簽合同依然有效;(5)轉換規定,本應為無效,但法律另有轉換成某一效果之規定。那么如何認定效力規范呢?可采取如下標準: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違反強制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該規定屬于效力規范;法律法規雖沒有明確規定違反強制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但違反該規定后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應認定屬于效力規范,如只是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就不應屬于效力規范,而是取締規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的規定,未經批準,擅自設立水路運輸企業,以及水路運輸企業、水路運輸服務企業超越經營范圍從事經營活動的,應當沒收違法所得或處以罰款,而未規定合同無效,表面看來,未取得水路運輸許可證并不影響合同效力。但采取上述效力規范與取締規范的認定標準來分析,本文認為只有經批準才能從事水路運輸活動的立法目的恰恰在于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理由是:第一,經營沿海水路運輸活動應經批準取得運輸許可證是保護沿海運輸權的需要,沿海運輸權作為一項重要的航運政策,在航運領域體現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第二,嚴格的審批程序和一定資金要求是確保安全營運的條件,有利于進行監督檢驗,消除安全隱患;第三,從事運輸經營活動應繳納稅金、規費(船舶港務費、停泊費、航道養護費)和運輸管理費,使用專用的運輸票據,起到規范行業管理和調節市場的作用。綜上,行政法規規定應經批準并取得水路運輸許可證方可從事水路運輸活動應認定為效力規范,不具有運輸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簽訂的運輸合同應認定為無效合同。
實踐中無水路運輸許可證而從事水路運輸的情況并不多見,常見的是取得水路貨物運輸服務許可證的貨運服務企業,其雖然以承運人(出租人)的名義和貨方簽訂沿海貨物運輸合同,但實質是進行貨運代理,其本身并不直接從事水路運輸活動,而上述強制性規定強調的是未取得水路運輸許可證,則不能從事水路運輸活動,因此對其不具有約束力,其簽訂運輸合同只是超越了經營范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此外,無運輸許可證而簽訂運輸合同在沿海運輸行業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各方當事人對此均予以認可,并實際履行了合同,此時一旦履行中產生損失,如果認定合同無效,按照無效合同的處理原則,損失將得不到有效補償,因此有觀點認為在雙方當事人均已履行了自己的義務時,這種交易就應得到維護,此種觀點亦被有的審判實務所采納。但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欠妥,首先,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則合同自訂立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以雙方當事人均認為有效或實際履行來促使合同有效。其次,水路貨物運輸許可證是國家對國內沿海水路貨物運輸這一特殊行業從業資格的特殊要求,要求的意義在于保護沿海運輸權,這是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規定,未經準許,外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的水路運輸。《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江河、湖泊,以及其他通航水域中的旅客、貨物運輸,必須由中國企業、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經營。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批準,在中國注冊登記的外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以下簡稱“三資企業”)或船舶,不得經營上述水域的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因此沿海水路貨物運輸屬我國特許經營的管理范圍,其形式要件即為取得許可證,未取得水路貨物運輸許可證,擅自經營沿海水路貨物運輸,違反了我國關于特許經營的管理規定,應適用上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除外規定。再次,既然是從事貨運代理服務,完全可以通過簽訂貨運代理合同來實現,這樣就還原了與沿海運輸有關的市場主體其本來應享有的權利,以及承擔的義務,也維護了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避免了諸如運費層層剝皮、層層抬高等擾亂市場的因素發生。
二、存在惡意抗辯亦應認定合同無效
所謂惡意抗辯是指當事人違反誠信原則,而針對對方的請求提出抗辯。在審判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以承運人名義簽訂沿海貨物運輸合同的一方,明知自己不具備運輸許可證,當遇到客觀情況對其不利的變化,該當事人便主動以其行為違法為由,要求確認合同無效,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惡意抗辯行為。對于此種惡意抗辯的主張如何處理,在理論上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無效合同的固有性質決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主張合同無效,因此違法行為人自己提出無效也是合法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違法行為人自己主動提出合同無效已經構成惡意抗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其惡意抗辯的主張不能成立,該合同應當認定有效,否則等于縱容了違法行為人實施的違法行為。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因為一是認定無效的依據是無運輸許可證簽訂的運輸合同是違反了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而不僅僅是損害了相對方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是絕對的無效,因此惡意抗辯人也可以主張無效;二是如前文所述,從違法性程度看,該行為違反的是效力性規定,應當直接認定無效;三是對惡意抗辯行為的限制應通過加重民事責任或追究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方式實現,而不能改變合同的違法性質。
參考文獻:
[1]林誠二:《民法總則講義》(下),15頁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658-659頁
[3]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3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