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東有限責任、公司機關制度及董事責任制度缺陷與債權人利益之沖突,是公司董事對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理基礎。因此,適當強化公司董事的民事責任,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最終促進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董事 債權人 民事責任
除了股東之外,債權人可否納入董事民事責任的范圍?我國現行《公司法》第153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顯然該法僅規定了股東作為董事民事責任的范圍予以保護,卻將債權人排除在外。本文認為,董事對第三人責任并非以直接損害第三人為必要條件,只不過是由于董事有違反規定的行為而賦予第三人的一種特別權利。從理論上說,雖然公司為股東所設立和擁有,為董事和經理所實際控制,但公司的債務并不是股東的債務,更不是公司職工的債務,因此公司的債權人就難免在公司董事工作疏忽或者惡意情況下受到損害。另外,公司不僅以獲取最大經濟利益為目的,而且還擔當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如公正公平地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我國公司立法應當對公司債權人提供特別保護,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賠償責任中的第三人范圍應當包括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
董事的個人責任,是指董事因為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賠償、補償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董事的民事責任是我國《公司法》及相關法律中關于董事個人責任規定中最為薄弱的部分。從我國《公司法》第21條和第150條規定來看,強調了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不當利用關聯關系或者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簡單化了董事對公司的賠償責任與董事對債權人等第三人賠償責任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董事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僅在現行《證券法》第69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說明書、公司債券募集辦法、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報告文件、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資料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行人、上市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發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及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與發行人、上市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而我國《公司法》缺乏一般性規定。不難看出,在公司內部人控制盛行的今天,尤其是部分非上市的股份公司不受證券法調整的情況下,對股份公司債權人等第三人合法權益保護是與發展市場經濟不相協調的。然而,從保護受害人利益及恢復正義的角度來說,民事責任卻又是最為直接和最為重要的一種責任形態。在民事責任中,損害賠償責任被認為是民事責任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責任形式。因此,加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責任研究可以為完善公司法及相關法規提供理論支持,有利于進一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公司董事對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理依據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沖突。
一、股東有限責任制度與債權人利益沖突
任何一項法律制度的設計都是在人們相互之間利益的分配和調整,最終引起人們之間權利和義務的變動。在一定的時空下,利益總量是一定的,一方的利益增長必然以他人利益的相對下降為條件的。股東有限責任制度減少了股東的投資風險,但它卻是以犧牲另一方利益為代價的,其中最主要是公司債權人利益。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其所持股份為限承擔責任,這就意味著公司不能清償其債務時公司債權人利益被迫落空。通過股東有限責任,將公司不能償還債務的風險由股東轉移給公司債權人。在公司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利益相沖突的時候,由股東會選舉產生的董事不能排除以犧牲債權人利益向股東利益傾斜的可能。大家知道,法律的目的是要以實現公平正義為己任,而公平正義在交易中體現為交易各方利益的平衡。為了恢復被打破的平衡關系,公司立法設立了一系列的原則,例如資本確定原則,資本維持原則和資本不變原則等。通過分析和實踐來看,資本三原則保證公司有一定的責任財產和保證該責任財產的維持,為債權人債權的實現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在公司成立之后,公司的財產狀況因公司的經營而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故而法定資本原則僅能保證公司在設立之際擁有公司章程規定的資本額,不能保證公司在設立之后的每時每刻都具有公司章程規定的資本額。資本維持原則與股東并無直接利益關系,加上股東受有限責任制度的保護,因而對董事違反此原則漠不關心,而公司債權人因為一般不參加公司經營管理卻無能為力。另外,我國《公司法》為鼓勵投資,改過去的法定資本制為現在的折中資本制,規定有限公司股東、股份公司發起人設立公司時可以分期繳納出資,導致兩年內公司的注冊資本尚未完全到位的可能性。為此,債權人在與公司交易時應當知道公司的注冊資金尚未完全到位的事實,并據此判斷現階段公司的財務實力和做出謹慎決策,從某種程度上說相應增加了債權人利益不能實現的風險。在公司實踐中,不乏控制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制度,規避法律義務,逃避契約義務,欺詐債權人;在關聯公司關聯交易關系中,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損害債權人利益。因此有限責任制度的引入,使公司債權人處于相對股東的弱勢地位,從而使風險與利益相一致的原則遭到破壞,產生了對公司債權人特別保護的必要。
二、公司機關制度與債權人利益沖突
董事會是股份有限公司必設機關,董事作為公司機關擔當人,其在以公司名義為公司行為時,其人格即為公司人格所吸收。因而一般認為,董事的行為非擔當董事的自然人的個人行為。對董事行為的后果,不論是其職責范圍內的行為還是其職責范圍外行為,不論是對相對人有利的行為,還是對相對人不利的行為,均由公司承擔,與董事個人沒有直接法律關系。這就表明董事行為就是公司機關行為。因此,在董事以公司名義與相對人發生債權債務關系時,作為相對人的債權人于是指望公司而不是公司董事來履行債務。但是在公司出資不實,公司實有的責任財產小于公司標示的責任財產,公司即將陷于破產而相對人不知情時與公司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由于董事的行為后果由公司承擔,債權人的債權就極有可能得不到實現。根據公司機關制度,機關擔當人的職務行為由公司承擔法律責任,造就了作為行為人的機關擔當人在特定情況下實施對公司債權人不利的行為,導致公司機關制度與債權人利益在特定情況下發生沖突,因而公司債權人有必要董事賠償責任制度來加以保護。
三、董事責任制度缺陷與債權人利益沖突
我國《公司法》只規定公司董事對公司承擔忠實義務、謹慎注意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董事在代表公司進行活動時,如果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沒有履行其應盡義務而致使公司受到損失時,應當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然而,董事在執行職務時是否就其過錯行為對公司債權人負責,如董事對外代表公司進行活動時是否就其侵權行為直接對債權人承擔責任,該法對此沒有明文規定。那么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公司董事的侵權行為就是公司的侵權行為,應由公司對債權人承擔責任,而董事對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公司法上缺乏特別規定而予以免責。當董事的侵權行為使公司遭受災難性損害甚至成為公司破產的原因時,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就面臨公司不能清償或不能完全清償而有過錯的董事卻能免責的窘境。但依據傳統公司法理論,公司債權人除非依據其與公司之間的契約主張權利外,不得參與公司事務的管理活動。因此,董事損害公司資財的行為勢必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公司債權人利益,增加了債權人利益不能實現的風險。由此可見,董事責任制度缺陷凸現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必要性。
確保董事自由經營公司與有效防止董事濫用經營權,保護公司利益和包括債權人在內的第三人利益,保護投資者積極性和促進公司良性發展,適當強化股份公司董事責任,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實現法律公平正義之價值,也有利于我國股份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從而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劍峰: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J]. 中國法學,2005(2): 117~120
[2]張勇健:新公司法的先進理念與公司訴訟[J]. 法律適用,2006(1—2):30
[3]鄭瑩:有限責任制度下的債權人利益保護[J]. 遼寧大學學報,2006(1):154
[4]曹順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損害賠償責任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277~379
[5]徐學鹿:商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320
[6]張文顯:法理學[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150
[7]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 商務印書館,1974:505
[8]范健:商法[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6
[9]張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1~160
[10]胡濱曹順明:論公司法上的經營判斷規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