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試從經濟學角度著手,剖析會計信息失真主要產生于投資者、經營者、會計人員及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效用差異性及外在性等方面,提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在于制度約束、行為規范及道德評價等。
[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 信息不對稱 對策
會計信息是經過加工或處理的會計數據。由于會計信息的提供與使用過程涉及到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企業的債權人、政府管理機構等,其信息的正確性、客觀性與真實性,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及社會的持久和諧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從經濟學角度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進行剖析,進而提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對策。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1.信息不對稱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
市場經濟活動中,各方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會計信息是企業的經營者向投資者及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的,由于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經營者擁有某些外界難以獲取的獨家信息,可用其進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選擇性的信息批露,也可通過各種技術處理,使會計信息與原始數據產生較大的偏差,會計信息出現失真問題。
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對整個市場產生了兩個不良結果:一是逆向選擇。經營者為了避免被淘汰而粉飾業務報表,夸大經營業績。其結果是,所有公司的平均業績上浮,會計信息質量下降。那些經營業績良好且如實提供完整會計信息的經營者,很可能因賬面業績低于平均值反而遭到解雇;而經營業績差但提供經過粉飾“加工”的會計信息的公司經營者,其賬面業績很可能高于平均業績而得以繼續留在經理人市場。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劣質會計信息驅逐優質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下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二是道德風險,即經營者為了最大限度地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會做出可能損害其他相關信息使用者的機會主義行為。
2.效用的差異性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
企業中,經營者與所有者都是有限理性經濟人,都會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經營者的效用表現為通過努力獲取高額報酬,因此,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將會較好地反映經營狀況和經營業績,來實現自身的最大效用;而所有者則追求的是資本的保值與增值,期望通過會計信息來評判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經營業績,做出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和是否繼續聘用經理人員等決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效用目標。在雙方效用的博弈中,經營者向所有者提供的會計信息就很難做到真實、可靠。這就成為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
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勞動力供給曲線呈向后彎曲的趨勢,即當工資率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勞動的供給量反而逐步減少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經營者除了追求物質報酬外,還期望通過一些非物質性的因素來實現其效用最大化,如增加閑暇時間、社會地位等;而所有者僅關注其投入資本的保值與增值,兩者之間目標利益存在差異,有可能導致在某些情況下,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會損害另一方的效用最大化。這時,會計信息就會成為經營者利用手中暫時的控制權和謀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得力工具。因此,經營者未必會提供所有者決策所需的全部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甚至會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產生會計信息失真。
3.外在性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外在性是指經濟當事人的行為所造成的部分成本或收益沒有由經濟行為人所承擔或得到。外在性有正的和負的之分。無論是正的外在性,還是負的外在性,都會使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如某些政府管理部門觀念和管理上存在錯位和缺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盲目地下達經濟增長指標,逼著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之一。
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分析
在經濟學中,一般把“帕累托最優”作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標準,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但市場機制本身并不會自動實現資源最有效的配置,甚至會出現很大的資源浪費現象,需要外部干預來促進會計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將約束理性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過程中的違法亂紀行為。要立法加大對會計信息提供過程中造假責任者的懲處力度。會計信息的造假行為主要是獲取非法的經濟利益若處罰較輕,低于其非法獲取的收益,無疑將無法遏制造假者的行為。只有通過加大懲處力度,使得個體造假行為無力可圖,加上高額罰款,還要賠上自己在行業中的信譽,無再次違法的能力。所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來規范會計信息提供者行為,將從根本上改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杜絕虛假會計信息。
2.健全社會會計監督。社會會計監督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接受委托,依法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也包括了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對會計工作的監督。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職能作用,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全面推行企業財務會計報表審計鑒證制度,凡未經審計鑒證的報表不具有法律效力。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是會計信息到達外部使用者的最后關卡。這一監督體系的完善程度和運行效率,對于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具有重要作用。
3.規范經理人市場,完善職業經理人評估體系。聲譽是經營者得以在經理人市場中存在、獲利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良好的聲譽有利于經營者的長期發展,而不良聲譽將導致經營者被驅逐出經理人市場。因此,應逐步構建一個職業經理人評估體系,定期對其業績、行為進行考核,評定其聲譽等級,形成個人信用記錄。對于不良經營者要及時公布,從而迫使經營者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謀取長期利益,使經營者不再為短期利益而提供失真會計信息,從而提高信息質量。
4.建立有效的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內部控制機制是企事業單位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考核和評價而制定的制定方法和手續的總稱。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環境的變遷、新的經濟情況和業務不斷涌現,企業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會計制度,優化會計信息的內部環境,分別從事前、事中、事后完善會計信息的監督。新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將董事長(或者法定代表人、代表企業行使職權的主要負責人)確定為企業內部控制的責任人。事實證明,所有者若不實施監督機制或者監督軟弱,經營者就會積極地制造虛假信息化。
5.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
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因此,企業在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同時,還應重視并加強日常及專項培訓,不斷提升會計人員及相關管理者的業務素質,形成客觀公正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此外,還需進一步提高財務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讓會計人員有自主權能真實客觀的反映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許道德李興東:博弈論在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中的應用[J].煤炭經濟研究.2001(8)
[2]楊煥云:博弈論在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上的應用[J].市場周刊, 2005(7)
[3]朱文煥:基于博弈論的會計信息披露總是探析[J].市場周刊,2005(2)
[4]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