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擺脫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但是對本輪通貨膨脹進行研究,并從中得出經驗、教訓還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本輪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其后果,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破解之道。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需要從貨幣、財政和產業政策方面加以綜合調控。
[關鍵詞] 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 供給推動 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問題是2008年上半年在全世界都談論最多的話題,也是中國當時最關注的經濟問題。溫家寶總理在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明言:2008年將會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難在國內、國外的不可測因素太多,造成決策困難。誠如斯言。因此,“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局勢的變化和走勢,及時、靈活地采取對策,并且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使經濟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又能解決大約一千萬的就業人口問題,還能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 ”
一、通貨膨脹成因分析
1.通貨膨脹的類型: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型和成本推動型兩種。前者對經濟的影響是“高通脹高增長”,后者對經濟的影響是“高通脹低增長”。由于當前中國經濟依然增長勢頭強勁。可見主要是需求拉動型為主。
2.通脹的需求方面: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主要是貨幣因素。貨幣發行過多是通脹的根本原因。中國通過貿易順差,積攢了超過一萬九千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由于當前的結匯政策,使得央行必須購入全部外匯,主要是美元,來兌換成人民幣。外匯占款的存在,變相造成人民幣的增發。雖然央行又通過特種票據進行對沖,過剩的流動性并不能被全部清除。
3.通脹的供給方面:如果說總需求方面主要是由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總供給方面則是由于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節節攀升,以及工人工資提高等造成用工成本的提高,從而引起成本推動型通脹。
關于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比較復雜。(1)是某些國家生物能源過快增長造成糧食供應緊張。美國生物能源項目的啟動,導致國際農產品供求失衡,國際糧價直線上升。(2)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資本市場動蕩,使得大量投機資本進入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逐利,炒作推高了糧價。(3)石油價格上漲造成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進而推高了農產品的價格。又由于生物能源的關系,糧食通脹和能源通脹連為一體。第四,一些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迅速,造成糧食消費的穩中有升。第五,一些國家近年來對農業重視不夠,造成農產品供應不足,農產品質量下滑。
而國際油價在到達140多美元/桶最高點前的飛漲與供求無關,主要是由于美元貶值和市場投機炒作造成的。
二、應對之策
1.針對流動性過剩:應該采用貨幣政策加以應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恐怕是貨幣政策最可行的一個手段。與發行央票相比,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具有對沖成本低、凍結期限長的優點。也可以避免提高利率所帶來的種種爭議和不利影響。
2.針對糧價:主要采用財政政策加以應對。中國主要是大豆進口比較多,但是總體糧食可以保持95%以上的自給自足。加上中國糧食連續四年獲得較好收成,糧食儲備比較充裕。所以,受到的影響不是很大。但為了穩定糧食價格,也要減少糧食出口,可以提高糧食出口的征稅。此外,還需要采取一系列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措施來穩定糧食供應,并給農民以直接補貼。
3.針對油價:應該采用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綜合加以應對。可以鼓勵企業走出過國門,直接到海外投資礦產等自然資源。從資源原產地進貨,訂立長期的供油合同,降低購油成本。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降低對石油的依賴。
三、結論
1.貨幣政策方面:需要謹慎提高利率和對待人民幣升值。對于銀行儲戶來說,銀行存款的保值功能已經形同虛設。如果不加息來減少負利率問題,會導致部分銀行存款流入市場、增加消費,加大通脹壓力。加息會有效吸收一部分貨幣的流動性,然而,又會擴大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利差。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的預期,這將吸引更多的熱錢流入中國。
某些學者所認為:可以通過人民幣升值來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未必可以實現。
人民幣過快升值不僅對于進口成本的下降杯水車薪,而且將對國內企業產生不堪重負的壓力。引起裁員,破產,進而是社會性的失業。
強勢人民幣已經對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出口,造成了負面影響。據中國商務部4月9日公布的數據:第一季度,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1.4%,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4個百分點。是近三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0.6%,是四年來的首次下降。人民幣的加速升值對造船、紡織、服裝等傳統外貿行業影響極大,擠占了某些行業絕大部分的利潤,使一些企業處境艱難。
2.財政政策方面:鼓勵企業走出過國門,直接到海外投資礦產等自然資源。從資源原產地進貨,訂立長期的供原油。鐵礦石合同,避免在現貨市場直接購買。投資可以采用兼并手段,也可以是收購海外礦業企業的股權。甚至,可以鼓勵有實力的中國公司購買海外農業用地,特別是非洲和南美地區的農用土地,來幫助確保糧食安全。
3.產業政策方面:可以效仿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扶持產業升級、技術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實業投資吸引力,擺脫以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產業依賴。大力開發節能技術,降低單位GDP產出的能耗,走一條節約化發展的道路。開發并推廣使用太陽能、地熱、核能等新能源,尋求石油能源的替代品,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大力提升科技技術水平,用科技提高糧食產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中外記者.2008年03月18日 22:44 新華社
[2]左小蕾:CPI創新高,警惕成本推動型通脹抵消政策影響[N].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03月12日
[3]謝國忠:通脹反擊戰[J].財經, 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