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證券市場強制性信息披露出現(xiàn)誠信危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選擇在強制性信息披露的同時,主動的向投資者公開更多與投資相關的信息即通過自愿性信息披露來改善與投資者的關系。但是,我國目前尚無專門法律對自愿性信息披露進行規(guī)范。為了保證自愿性信息披露目的的實現(xiàn),保護投資者利益,需要構建自愿性信息披露誠信治理機制。
[關鍵詞] 自愿性信息披露 誠信 失信
一、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現(xiàn)狀
信息是證券市場的核心要素,真實、準確、完整和及時的披露信息,對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一般認為其正式建立是以1990年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標志的,這樣算來,證券市場在我國的發(fā)展還不到二十年,證券市場建設缺乏經驗,所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與投資者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誠信缺失問題。雖然,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如《證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都對上市公司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信息披露誠信缺失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據(jù)統(tǒng)計,從2005到200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共有44家上市公司因為信息披露中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等受到公開譴責。同期,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對66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不誠信問題作了公開譴責。而作為代表國家行使證券監(jiān)管權利的中國證監(jiān)會,在2008年1月至6月共作出了20份行政處罰決定,其中6份是針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信而作出的。2007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對690家深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分為優(yōu)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檔次,結果顯示不及格的有22家,及格的為192家,占30%以上。由以上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當前我國的證券市場中,虛假披露、不實陳述、不充分披露問題普遍,證券市場信息披露質量不高。
證券市場充斥的大量虛假信息打擊了人們對證券市場的信心,證券市場面臨“誠信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證券市場中的信息需求者對上市公司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存在不信任感,因此,很多公司尤其是那些規(guī)模大、效益好的上市公司,為了彰顯自身的地位、提高公司的價值,越來越多的選擇通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方式,將與公司相關的更多信息提供給市場上各類信息需求者。自愿性信息披露情況比較復雜,因其披露內容、方式等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前述規(guī)范并沒有針對其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規(guī)則,所以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中更容易出現(xiàn)違背誠信要求的情況。而從立法層面講,我國目前針對自愿性披露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多,其法律依據(jù)主要來源于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公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中“不限于”的用語,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發(fā)布了上市公司環(huán)境信息披露指引,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環(huán)境保護及其他社會責任等內容作出了規(guī)范,這是我國到目前為止為數(shù)不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規(guī)范文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在我國信息披露仍然以強制性信息披露為主,自愿性信息披露只是強制性披露的補充和延伸,但是這并不表示自愿性信息披露不需要規(guī)范或者信息披露可以不遵守誠信機制,正是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目前還屬于監(jiān)管的薄弱領域,才有必要探討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如何構建誠信機制。
二、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信息披露按照披露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強制性信息披露就是法律或監(jiān)管機構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將相關信息向社會公布的制度。強制性披露的內容、時間、方式等都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上市公司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定進行披露,否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在強制性披露之外,公司管理層主動地將有關公司的財務信息和其他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信息向社會公布。通過主動披露公司的相關信息,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場價值、降低企業(yè)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yè)的聲譽、降低代理成本等,所以,實踐中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企業(yè)日益增多。但是,自愿性披露在我國發(fā)展還不成熟,其披露內容、方式、時間等缺乏法律規(guī)范,所以實踐中許多上市公司在自愿性披露時出現(xiàn)了違反誠信要求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
1.自愿性信息披露不真實。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主要是與公司發(fā)展相關的財務、利潤、人力資源、發(fā)展戰(zhàn)略等信息,這些對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利好信息的披露,一方面會為上市公司贏得更好的聲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而降低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在產品市場上也會使自己更容易與他人達成交易,取得更好的經營效益;另一方面,公司經營效益是對公司管理層考核的重要內容,經營效益好管理層的業(yè)績就好,就會獲得更好的報酬,因此,上市公司和管理層都有公布“好的”信息的動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弄虛作假,夸大事實,例如,在披露未來盈利的預期時,編造虛假的財務數(shù)據(jù),不合理的夸大未來盈利的水平;在披露人力資源相關內容時,對管理層人員的教育背景作虛假和夸張的披露。
2.自愿性信息披露不充分。在上市公司運營中會出現(xiàn)各種影響證券價格的信息,利好信息的公布會拉高證券的價格,為公司贏得更好的聲譽,帶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而利空信息則相反。對于投資者來說,合理的投資決策是建立在客觀、全面的信息基礎之上的。但是,上市公司為了使自己發(fā)行的證券處于較高的價格水平,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往往選擇向市場公開那些利好信息,或者將一個完整的信息進行拆分,公布其中的利好部分,想法設法隱瞞利空信息,或者對利空信息在披露時一帶而過,不作分析,無法引起投資者注意,使投資者不能獲得全面的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最終影響了證券市場的良性運行。
3.自愿性信息披露方式不恰當。為了保證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夠公平的獲得信息,避免內幕交易,上市公司在披露相關信息時,應當采用合理的方式向所有的投資者公開。但是,實踐中有些上市公司在公開信息時忽略了公平性,在一些非公眾場合透露信息,或者采用只能夠為一部分投資者獲得的信息披露方式,導致投資者之間在信息獲取上的實質不公平,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平等參與原則。
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存在上述問題,使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發(fā)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必須針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特點構建信息披露的誠信機制。
三、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構建
為了保證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必須建立信息披露的誠信機制。構建上市公司的誠信機制需要從外部建立完善的監(jiān)管制度和實現(xiàn)上市公司內部自律兩個方面入手。實現(xiàn)上市公司內部自律需要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市場整體水平提高才能實現(xiàn),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xiàn)的,所以,在當前完善外部的監(jiān)管更具實際意義。
1.完善相關規(guī)范,明確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內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可以披露的信息范圍。一定量的信息是投資者理性投資的依據(jù),但是并非信息越多越好。多大量的信息是合理的、是足夠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素質。當證券上非理性投資者較多,投資者素質相對較低時,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有效信息披露不但不能給公司帶來資本市場上的收益,反而會增加公司的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危害公司在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對于投資者來說,由于不具備正確分析相關信息的能力,在眾多的信息中徘徊、猶豫不決,無法區(qū)分各類信息的價值,反倒不利于其作出投資決策。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按照證券市場上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水平確定相適應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內容。”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個人投資者占很大比重。據(jù)統(tǒng)計,至2007年底,個人投資者從數(shù)量上看占投資者總數(shù)的99%以上,其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占A股全部流通市值的51%以上。根據(jù)深交所對我國股市個人投資者狀況的調查來看,我國股市個人投資者教育程度較低,對上市公司信息關心程度不高,大多數(shù)個人投資者不熟悉對財務報告披露的評估和使用。在這種市場現(xiàn)狀下,我們不宜鼓勵上市公司大量的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而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合理的界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圍。筆者認為,可以采用證券交易所“指引”的方式,對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信息范圍加以引導,具體來看應當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前瞻性的預測信息、管理層和股東的信息、公司的背景信息、公司無形資產狀況。
在明確披露內容的同時,還要對披露的方式作規(guī)定。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否披露由上市公司自行決定,但是一旦決定披露,就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目的是使所有的投資者可以公平的獲得該信息。國家應當出臺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自愿性信息披露應當在公司網站和證券交易所的網站同時公開。證券交易所應當開辟專門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板塊,作為上市公司主動披露信息的平臺,同時也便于投資者及時的查詢。
此外,上市公司在自愿披露的信息中,有一些是非常專業(yè)的財務、會計以及公司治理信息,這些信息對于很多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個人投資者來說,無法準確的理解,所以,當遇到特別專業(yè)的術語、詞語時,披露人應當作出必要解釋。
2.建立誠信檔案,加重對失信行為的處罰。上市公司的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弄虛作假、隱瞞事實,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所以要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誠信狀況與他們的經濟利益掛鉤,建立信用檔案制度,使守信的主體因此獲得利益,失信的主體受到應有的處罰。目前滬市和深市已經建立了誠信檔案,但是這種檔案的意義主要停留在道德層面,上市公司及相關人員很少因為不誠信的行為受到實質的處罰,因此該制度的作用在實踐中被大打折扣。
建立誠信檔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誠信檔案。對于那些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存在隱瞞、弄虛作假行為的上市公司列入“不良記錄單位”,對于這樣的上市公司限制其再融資或者提高再融資的條件。對于那些連續(xù)幾年沒有出現(xiàn)違反誠信義務的上市公司,可以給予公開的褒獎提高企業(yè)的聲譽,或者在該上市公司再融資時降低其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誠信檔案。建立對管理人員的信用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在相關人才管理平臺公示,一方面,對于那些誠信記錄好的管理人員來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其在市場上的聲譽,使之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為其帶來更好的回報;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有不良記錄的管理人員來說,這種方式也起到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使其在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增加了其從業(yè)難度。同時,對于那些存在多次不良記錄的管理人員,可以限制其在一定期間再次執(zhí)業(yè),或者終身禁止其從業(yè)。這樣才能使證券市場有誠實守信的的動力,喪失作假欺瞞的動機。
對不誠信行為進行處罰,可以提高不誠信的成本,從而保證誠信的實現(xiàn)。上市公司作為商主體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益,不誠信會導致?lián)p失,并且這種損失要大于不誠信可能帶來的利益時,上市公司才會自覺的誠信而為。所以,要提高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方面在經濟處罰方面,要使處罰真正達到震懾違法行為的目的。目前,我國證券法等法律規(guī)定的經濟處罰方式中,在處罰數(shù)額的確定方面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確定數(shù)額的處罰,例如證券法193條規(guī)定,對違法信息披露要求的上市公司處以三十到六十萬的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到三十萬的罰款,也就是說不管違法信息披露的行為后果多嚴重,對上市公司的處罰也不會超過六十萬元,對責任人員的處罰也不會超過三十萬元,這與他們違反誠信所獲得的收益相比是九牛一毛,所以,為了體現(xiàn)違反誠信的行為后果與處罰相適應,可以改為處以所獲利益的一定倍數(shù)的罰款,這樣可以使處罰始終大于違法獲益,從而達到阻嚇違法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上市公司進行虛假披露、不實記載,其管理人員要負主要責任,所以必須建立對管理人員的約束機制。由于虛假披露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管理人員應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對于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案件,還要追究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從而使違法者付出的代價,大大超過其可能獲得收益,使違法者失去違法的動力。
3.發(fā)揮中介機構的作用,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為了保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應當建立信息披露質量評價體系。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法律不可能作過多的強制性規(guī)定,所以,應當充分發(fā)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借助市場中介機構具有的專業(yè)知識,參考債券信用評級的做法,對擬披露的信息進行全面的評價。這里的中介機構主要是指會計師事務所,他們具備相關財務會計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熟悉相關財經法律法規(guī),能夠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質量作出客觀的評價,所以,可以在現(xiàn)行的會計師事務所業(yè)務基礎上,開辟“信息質量評價”業(yè)務,實行準入制,只有取得相關資格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才能進行質量評價。同時在監(jiān)管機構的指導下建立信息質量評級體系,對自愿性披露的信息進行評級,作為投資者利用信息時的參考。但是,當前中介機構的水平良莠不齊,很多中介機構為了擴大業(yè)務量,提高自己的收入,對于上市公司的作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參與造假,這就要求:首先,整合中介機構,提高中介機構執(zhí)業(yè)水平。必須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建設,使其規(guī)模化發(fā)展,加強對執(zhí)業(yè)人員的教育,使其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確保其能公正的作出評價結論。其次,建立約束機制。對在信息評價中違反誠信的機構和個人造成損失的要承擔賠償責任,可以建立執(zhí)業(yè)保險制度。同時,還要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對于存在嚴重違反誠信義務行為的中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取消其業(yè)務資格或者吊銷其執(zhí)業(yè)資格,并剝奪其終身從業(yè)資格,如果存在惡意串通作假,造成嚴重后果的等嚴重情節(jié)的,還要追求其刑事責任。
4.發(fā)展職業(yè)經理人市場,提高經理人的素質。自愿性信息披露誠信的實現(xiàn)最終還是依賴上市公司自身行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實施主體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的行為是由管理人員實現(xiàn)的。所以,高素質的經理人對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當完善職業(yè)經理人市場,建立經理人才庫,使經理人的管理透明化,培養(yǎng)一批具備專業(yè)知識、道德水準高的職業(yè)經理人,在自愿性披露中才能更好的自律。完善上市公司用人機制,引入競爭,通過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實現(xiàn)人才的自由流通,使誠實守信的經理人成為公司的管理者,保證自愿性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建立。
參考文獻:
[1]李東方:證券監(jiān)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國亮常艷麗: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實證研究.產業(yè)經濟評論,2008(3)
[3]付偉: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建議.會計評論,2006(3)
[4]趙從水:中美自愿性信息披露規(guī)制比較.廣西金融研究,2007(2)
[5]趙利人:中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研究[D].吉林大學, 2005
[6]楊華榮陳軍陳金賢:投資者信息解讀能力對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水平影響研究.生產力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