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汶川地震中商場建筑破壞嚴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本文通過對汶川公共建筑物的震害情況調查和分析,探討了商場建筑抗震設計應該引起重視的幾個方面,期望對今后商場的抗震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商場 建筑 抗震
建筑設計規范中對商店建筑解釋是:銷售多種類、多花色品種的民用建筑設施。本文把商業建筑統稱為商場建筑,并對大型商場的抗震問題進行了研究。
商場建筑屬公共建筑,是一個對任何人都敞開接待的場所。由于大型商場需要建設視線寬闊的大空間,所以在建筑中多采用跨度大的過梁和支撐柱的構造方式。但這種結構方式的缺點是抗震效果不理想,在這次四川汶川地震中,許多大型商場倒塌了,造成了財產的重大損失和人員的重大傷亡,教訓是深刻的。本人曾對汶川地震的現場作過考察,面對本應是人類的庇護所的建筑物,變成了人類災難地,心中非常不好受。那么多人在瞬間被建筑物掩埋并痛苦地死去,作為一個建筑工作者有責任改變這種狀況,為建造經得起地震考驗的房子作出自己的貢獻。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的多。”汶川發生的地震,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示,本文擬對這次地震中建筑物的損毀情況進行分析,希望對今后商業建筑及公共建筑的抗震問題找出一種可操作的模式。
一、預制板的質量問題
30年前的唐山地震中,預制板從天而降,傷人無數,人們稱它為“棺材板”、“奪命板”。這次汶川地震中,預制板仍是主要的致人傷害的材料,大量的樓板及現澆板一層一層地壓下來,堆成一座小山,要想救人,就得把樓板一層一層地掀起來,談何容易。現在的問題是預制板傷人很嚴重,我們是否可以永遠不用這種建筑材料呢?顯然不能,從一些多地震國家的經驗看,樓板傷人關鍵是構造不合理造成的。這次震災現場也發現,主因是墻體不抗震。地震一來磚墻不堪一擊,倒塌飛散,于是樓板就塌落下來。震后進行振動臺試驗和反復加載試驗表明,如果樓板進墻一厘米,只要墻不倒,樓板就不會掉下來,所以要保證樓板不傷人,出路在于用構造梁柱,箍住磚墻,保證墻不倒塌,建筑物的構造梁柱是樓房是否堅固的關鍵。
這次汶川地震中還發現一些樓板沒有加鋼筋,混凝土的標號很低,用手掰都可以掰開,這樣的樓板應該稱之為黑心樓板,根本經不住地震的考驗。
水泥是1845年在英國開始制造的,僅過了9年到1854年人們又創造了加鋼筋的水泥 ,這樣建筑材料更加堅固耐用。水泥對鋼筋的依賴人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了。可是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們卻又在水泥制品中不用鋼筋。這在汶川地震中完全暴露出來了,如有的倒塌的公共建筑物的樓板里面根本沒有加鋼筋,這坑害了多少無辜的生命。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次地震中吸取教訓,嚴格建筑質量的監督,杜絕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蒙混過關。
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使用,到現在也不過是150年的時間,對于一種永久性的建筑材料,150年的歷史還是很短暫的,還有許多未被認識到的技術等待我們去研究。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探索,老老實實的按照科學技術要求去做,不可以偷工減料。尤其是在今后的商場等公共建筑中,混凝土的運用必須更加謹慎。必須考慮更多的建構方式和建筑材料。
二、提高框架結構的抗震能力
這次地震中,汶川的大型商場幾乎無一幸免,全都倒塌了,損失是慘重的,這些建筑除了存在一定的建筑質量問題,主要原因是結構形式不抗震。
汶川的商場大都是底部框架的磚房結構,其破壞機理通常是:上部結構的抗側剛度較底層大,底層是相對薄弱層,較大地震時結構會在底層率先屈服,進入彈塑性狀態并產生變形而倒塌。
在今后的設計中如能合理的設計圈梁等,使之在墻體中形成弱框架,將會較大地提高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建議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在構造柱與圈梁連接處,構造柱的縱筋應穿過圈梁,保證構造柱縱筋上下貫通。
2.對與構造柱相連的梁或圈梁,梁兩端1.5倍高范圍內宜加密箍筋,間距100mm。
3.構造柱可不單獨設置基礎,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與埋深小于500mm的基礎圈梁相連。
4.構造柱應沿整個建筑物高度對正貫通設置,構造柱在層與層之間不能錯位。
5.從圈梁與樓板的相對位置看,圈梁可以分成板平圈梁、板下圈梁和高低圈梁,就所起的抗震能力講,以板平圈梁最好,它不但直接將樓板箍住,形成一個封閉的受力體系,而且還可以通過樓板鋼筋出頭,與圈梁混凝土整澆一體。
6.對由于地基土地耐力不大或土質不一致須增設基礎圈梁,則不應小于180ram。凡內橫梁與外縱墻的接頭部位,未設貫通圈梁 ,宜設圈梁拐角接頭,拐角接頭長度為1米,可從圈梁內甩出墻體拉結,也可按圈梁做法拐出1米。這樣就保證了在房屋抗震時應力集中部位得到很好的拉結。
7.構造柱應嚴格按照《建筑設計抗震規范》中第7.3.1條設置,當外墻洞口寬度大于2米時,洞口兩側應增設構造柱;女兒墻內應按間隔不大于2米設置構造柱。本次特大地震中,窗下墻多出現十字交叉裂縫,外縱墻窗臺部位應增設通長圈梁,圈梁高度宜為120mm,增強窗下墻體的抗剪強度。
8.屋蓋結構是各片抗側力結構間傳遞水平力的主要構件,通常作剛性樓面假定進行結構簡化計算。因此選擇正確的樓、屋蓋結構,是保證樓層的整體性、連續性和平面剛度,是保證結構設計計算正確合理的主要措施。樓、屋蓋結構應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板結構,增強樓的平面剛度。現澆板的厚度不應小于110mm。這都是框架結構應掌握的幾個重點。
三、重視抗震設計
這次地震中,震區大約有8697.4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商場、學校破壞較為嚴重。其中設計不合理,是造成建筑物不抗震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如汶川的一座商住兩用樓,下面兩層為商場面,上面三層為辦公樓。下面的商場采用了支撐柱來擴大商場的面積,支撐著整座樓的重量,由于設計的支撐柱太細,在地震作用時,整個底部框架結構支撐不住上面樓層的壓力,支撐柱在地震的瞬間暴斷,下面的兩層商場垮塌,上面的三層辦公樓落下來,五層樓變成了三層樓。
商場用房的支撐柱是支撐樓面的關鍵部位,但立柱應多粗,設置幾根才合適,是一個經常爭議的問題,業主和建筑師往往要求柱子少一點,柱子的截面越小越好,其目的是為了美觀,創造寬闊 的視野。這卻給地震帶來了隱患,在唐山、臺灣、日本阪神等歷次強震中,支撐柱破壞引起的建筑物倒塌的例子很多,其中起支撐作用的柱子截面過小,軸壓比過大是一個主要原因。
支撐柱截面積太小,直接的結果是柱頭壓碎破裂,把底層柱壓垮,上部樓層墜毀落。這個教訓是無數生命的犧牲換來的,我們每個設計師都應認真汲取教訓,嚴格按規范規定設計,在大型商場設計中,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節點。
地震發生后,由于人員逃生的本能往往造成建筑物的走廊、樓梯等疏散通道內驟然間人員密度加大,流動性加強,一旦疏散通道發生倒塌,就會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本次地震中,就發生了商場的樓梯間倒塌事例。在地震的調查中,也發現很多人員傷亡都有集中在過道、走廊、出口附近,有的事例中甚至出現在出口附近多達七八層尸體疊壓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在建筑物抗震設計時,應保證結構疏散通道的合理性和特大地震的抗倒塌性能至為重要。
綜合上述,對商場建筑抗震設計時,應在結構抗震安全保證的基礎上,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確定其功能目標,根據功能目標確定合適有效的抗震設防標準,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計目標,使建筑在各種地震作用下能保障其基本的功能不失效。保證建筑結構在極端條件下的抗倒塌機理,保證人員和財產的安全,提高商場建筑的總體抗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