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造成長期以來農村環保問題一片空白。在新一輪的農村經濟改革中,生態問題必須加以重視,而搞好農村生態的關鍵又在于生態倫理建設。本文從我國農村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入手,論述生態倫理建設是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希望引起人們的重視,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留下綠色的希望。
[關鍵詞] 農村 發展 生態倫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改革的步伐,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等重大發展戰略。這必將掀起我國農村新的一輪經濟改革大潮。農村是我國的資源寶庫,農村又是我國生態倫理建設的薄弱環節,是我國生態倫理建設的關鍵,能否搞好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抓好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
一、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狀況
農村生態環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工業的興起,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表現在:
1.大片良田被污染
據資料顯示,當前被企業“三廢”污染的農田,已超過6000萬畝,每年直接損失糧食達50億公斤以上。
2.森林過伐和湖泊干涸,農業生態功能遭到嚴重破壞
當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的116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52萬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水土流失之害。草原退化面積己達7.7億畝,占可利用面積的三分之一。
3.全國耕地急劇減少
因工廠、城鎮建設和土壤流失、沙化、鹽堿化、污染等原因,全國耕地急劇減少。建國以來,我國己減少了相當于三個日本的全部耕地。近10年來,全國耕地減少了5000多萬畝,等于一個湖北省的耕地。這樣下去,預計到2025年將接近土地承載能力臨界線。
4.肥料投入結構失衡
規模化的耕作使無機肥投入過多,忽視甚至放棄了有機肥投入;化肥投入中重氮肥,輕磷、鉀肥;綠肥播種面積減少。據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綠肥播種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4%。肥料投入結構的失衡,直接導致土壤營養組合失調和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板結、堿化導致化肥生產效率大幅下降。
二、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可持續發展關鍵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刻不容緩。新一輪的農村經濟改革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保護好農村的生態資源和環境。
1.生態倫理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傳統倫理道德注重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應遵守的道德和規范,而沒有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傳統發展觀在生態倫理上的表現就是重人倫而輕物質,片面強調“尊重人、發展人”,為了滿足私欲而對自然資源進行無止境的攫取,導致生態系統的空前破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日益遞增的惡化趨勢使人們感受到了威脅。人與自然環境的對抗,最終損害的是人類自身。歷史表明,持續性發展在很大程度是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和過程,而不可持續性卻往往是社會行為的結果。生態倫理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具有內在的控制功能。這種功能最終要在實踐中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控制人類對地球家園的破壞,調節人與自然的矛盾,幫助人類擺脫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倫理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再生產的能力,決定著農業以至人類的興衰。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民族大遷移和整個文明消失的事情,就是自然環境惡化的結果。我國黃河流域自然環境被破壞帶來的結果歷歷在目。這些事件告訴我們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認真保護自然環境,破壞自然環境就是人類的慢性自殺行為。生態環境的惡化必然會影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農業環境保護看成是環保部門的事,把農業環境視作容量無限大的“廢物”排泄場所,只顧生產,不思預防與治理,導致農業環境的嚴重污染和農業生態的嚴重破壞。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們至今仍然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沒有認識到農業環境受污染就等于整個人類生存環境受到污染,沒有認識到這是關系到農村、全國乃至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把普及和提高全民的生態倫理意識作為根本問題來抓,要求每個公民從保護和維護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高度,來思考和對待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把生態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良心,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自覺地規范自己對待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
三、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
搞好農村的環保工作,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不僅具有近期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具有遠期效益和社會效益,意義重大而深遠。
1.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現實的經濟利益驅動,當前的經濟主體沒有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建立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自我約束機制。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和道德經濟,更是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游離于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之外的市場經濟決不可能實現真正長久有效的資源配置,決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資源真正做到合理配置,就必須要加強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把它納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軌道。要大力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促使人們在道義上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市場交易、競爭獲利的同時要考慮自己對生態環境所負的責任和道義。
2.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城市化的進程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造成的污染蔓延和資源的浪費首當其沖。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有50%以上是由鄉鎮企業造成的,有10%以上的鄉鎮企業是屬于污染行業的工業。造成污染嚴重的原因很多,但與農民的生態意識淡薄是分不開的。由于環境意識與生態觀念淡薄,在農村商品經濟和致富心理的直接驅動下,不少鄉鎮企業為了追求生產利潤,往往選擇那些急功近利的經濟開發活動,形成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掠奪式的開發形式,結果使得鄉鎮企業越發達的地區,農村生態系統的破壞與污染越嚴重。因此,要使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就必須管好鄉鎮企業,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當前,一些人只重視短期的最大的經濟效益,破壞生態環境、耗盡再生資源。用拼環境、拼資源創造的所謂“經濟效益”,遠遠比不上他們所糟蹋環境和資源的代價。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一定要積極推進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減輕農業資源污染,切實加強生產環境保護,實現脫貧與農村環保“雙贏”的戰略。
3.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我國在傳統的小農經濟下,無法擺脫“人增——地減——糧緊”的惡性循環和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結構性問題,從而又將會出現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和加速人口增長并降低人口質量等問題。農村經濟改革中,注重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把生態倫理建設放在一個更高的平臺,才能把經濟的運行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因此,大力加強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對于提高綜合國力,推進農村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搞好農業生態倫理建設,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倫理范疇,對規范人們的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如江澤民所說:“資源環境工作,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做好資源環境工作,不僅關系我們能否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且關系我們能否更好地實現、發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農村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
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覺地參與和支持環境保護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種道義,即心中的道德律,從內心、良心上承認它的價值并支配自己的行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1.生態倫理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倫理道德觀的核心是尊重自然,內容就是重新建構公平觀。公平的基本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分配利益問題上堅持一種無偏無私的原則。社會公平的問題絕非一個嶄新的道德命題,但生態倫理所提出的社會公平并不是對人類己有倫理思想簡單重復,而是在新的理論視角中做出了新的闡釋。一是人地公平,就是人類和大自然應保持一種公正關系,要求人類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二是代際公平,即當代人與后代人公平地享有地球資源與生態環境,使地球的有限資源在不同代際合理分配與補償問題。三是代內公平,就是當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上要達到機會平等,即社會不同群體之間公平分配社會利益。
2.生態意識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人類的發展既是對自然環境的認識過程,也是對自然環境的作用過程。一方面在不斷地認識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破壞自然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人類野蠻地破壞自然環境的歷史。特別是進入工業化時期,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對環境的破壞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20世紀中葉,隨著許多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開始重新認識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保護環境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大主題。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環境質量既是物質生活的一個方面,也是各種精神生活的載體,人類所有的精神生活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環境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人們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環境意識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現代文明的綜合體。
3.增強農民的生態倫理意識,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將會有力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意識的內涵主要有環境公德意識、環境道德規范和環境美學觀念等。環境公德意識,其核心是“為公”。保護環境是一項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保護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自己,更主要的是為人類整體,為子孫后代。環境保護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是‘積德’的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環境道德規范,是對人類的環境行為進行道德上的約束。保護環境是也人類的共同義務,僅靠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是不夠的,還要有法律約束和環境道德規范機制。當前出現的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企業的效益的行為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譴責,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環境審美觀念,是人類對于環境美與不美的感受。環境美學最主要的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這種和諧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類生存和發展能夠有更美、更好的空間。增強生態倫理意識,激發人們對社會、人類環境、自身健康和協調發展的向往和信念。
因此,筆者認為生態倫理建設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一是每一個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每一個人的權利都應受到尊重;二是其他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同樣平等的權利,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也應受到尊重;三是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構成全部活著的世界,包括文化多樣性和自然多樣性,人類發展要保護這種多樣性;四是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現代和將來之間、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間,應公平分享地球生態資源,保護豐富多彩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總之,在農村新一輪的經濟改革中,應嚴格按照生態倫理建設的要求,理性地控制各種欲望和行為,有節制地開發和消費自然資源,一定要把農村的生態倫理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計增強全民的環境意識,特別是農民的環保意識,組織全社會的力量來關心支持和參與環境保護,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留下綠色的希望。
參考文獻:
[1]盧風 肖巍:應用倫理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宋惠昌:應用倫理學[M].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3]侯銳: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內因及對策.新觀察,2000
[4]王鳳光:生態倫理建設的幾個問題.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5]江澤民: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