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轉型期,農村傳統社會資本功能在逐步弱化,具有現代性的社會資本尚未形成。鑒于中國社會的特殊性,重構新型農村社會資本是新農村建設中認識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 農村 社會資本 路徑選擇
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現代化的高速發展,農村社區社會資本也開始急劇分化和多向重組。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既是中國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結果,又是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這一變化勢必會對中國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形成深刻影響。在社會轉型期,傳統社會資本在逐步功能弱化,具有現代性的社會資本尚未形成。鑒于中國社會的特殊性,重構新型農村社會資本是科學認識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前提。
一、轉型期農村社會資本總體特征
1.農村社會資本成份多元化并存制約著公民社會公共精神的普遍發展
轉型時期,我國農村社會資本總體中以傳統社會資本成份為主,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少量的現代社會資本因素。傳統社會資本鑲嵌在以傳統“血緣關系”“宗法制度”等原則編織而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網絡中,如禮俗、人情、宗法關系等,具有先賦性、同質性和封閉性的特征。在以家庭、家族、鄰里等為單位的小規模、高同質的網絡結構內,成員的公共精神表現在對以宗族為邊界的共同體的忠誠和維護上,它將家族意識與封閉的生活方式以及經濟利益、政治體制、心理習俗、精神信仰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和再生性。
2.孕育現代社會資本的民間組織發展不健全,使合作和互助的民間組織體系缺乏成長的土壤
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成長的一個致命缺陷是公民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普遍偏低,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不斷產生出來的碎化力量,更使公民的工具理性不斷得到張揚,使得獨立、認同、合作和互助的民間組織體系缺乏成長的土壤。另外,從己經存在的間組織來看,它們也還都帶有發育不完善的特征。民間組織的自主性、自愿性、非政府性特征還不明顯,在經濟來源等方面脫離不了對政府的依附。
3.群體內,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自然信任制約了公民獨立人格和自立性機制的生成
由于傳統中國主要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不發達,個人深深地嵌入于血緣與地緣共同體中,因此家族宗族參與網絡內的信任類型主要是一種自然信任、深度信任、人格信任、情感信任,使得個人對他人的信任呈現出一種特殊主義的取向。個人差不多處于對他人(主要是家長、長者)和群體的依賴關系中,缺乏獨立的人格和自立性。
總之,目前,中國農村大多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體的社會資本,相對封閉,延伸的半徑小,難以形成整合為整體社會資本。在轉型過程中我們要提倡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即建立在公民權利義務基礎上的,而非傳統的血緣和地緣基礎上的社會資本。
二、農村新型社會資本重構的主要內容
在轉型時期,我們應在傳統社會資本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農村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應該要以社會的制度化為基礎成為法治的彌補,沒有社會團結的制度化則不可能實現社會的進步。為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構農村現代社會資本。
1.培育現代公民意識
現代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資本的根本性。現代公民意識表現在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等向度上。不論是公民社會對公共事務的自主管理還是與政府的合作管理,都離不開公民社會的獨立精神、自主精神和參與精神。
2.強化公民參與合作機制
公共參與是一種民主精神、公民精神的重要體現,它能反映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能有效解決“搭便車”等集體行動的難題。參與合作包括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以往的研究表明,參與合作同社會資本成正相關關系,參與合作的意愿越高,社會資本存量就越高,相反,參與合作的意愿越低,社會資本存量就越低。本文所指的參與合作主要是社會參與,即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合作。
3.建立民主互動,促進信任生成機制
民主作為一個過程,一種社會互動的具體制度形式,也是信任成長的重要機制,其發展意味著多數人參與、多數人決定事情、多數人的權力得到尊重和多數人的意愿得以表達。在社會分層結構中,多數人的意愿的表達和權利得到尊重,不僅是公共信任,社會信任增長的重要機制,是多數人社會責任感增強和個體需求的滿足,而且是“關系信任”走向“制度信任”的基本路徑。
4.制度規范的理性選擇
制度是為社會所認可,為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規則和規范。規范是制度的一種,比制度更加細化更具可操作性。首先,制度規范能夠通過評價和激勵,引導人們自愿地認同社會規范,并依照制度規范進行社會活動的功用和效能,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其次,制度規范賦予行動者足夠的空間去預測和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相應規范,從而決定自己的選擇。
三、轉型期農村新型社會資本建構的路徑選擇
農村現代型社會資本是促進農村社區人際和諧、社會秩序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也是解決農村社區中各種集體行動的困境、提高鄉村治理績效的必要條件。
1.加強民主治理的制度創新,為培育具有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的積極公民提供組織平臺。
加強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對于培育積極公民,重建現代型社會資本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根據建設現代型社會資本的需要加強民主治理的制度創新。首先,要加快村民自治的組織和制度建設。明確村委會與村民議事會,議事會與村民理財小組之間的關系和職能的劃分。研究村委選舉中的程序,使之更具公開性、效率性,更加易于村民理解和操作。其次,要加強立法與制度建設。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可以為民間組織的存在和成長提供穩定和充足的空間。最后,要規范政府行為權力。規范政府權力可以有效提高民間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2.創建農村社區的公民社會組織,提高村民的自組織能力和參與度,為現代型社會資本在農村社區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平臺
在當前的農村社區的參與網絡中,以傳統型家族宗族參與網絡為主,而以功能性為主的現代公民組織的公民參與網絡卻為之甚少。而最有利于現代型社會資本生長的是以公民社會組織為基礎的現代公民參與網絡,這要求我們大力加強現代公民社會組織的建設。近年來,農村自發成立的各種功能組織和利益組織在蓬勃發展。例如,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村民議事會、村老齡協會、能人協會、理財小組,甚至各種農村基金會等。這些建立在公民權利、契約、法理基礎之上的現代公民社會組織雖然在成立之初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它為現代型社會資本在農村社區的形成與發展已經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些民間組織的范圍均超出家族的血緣關系,甚至越過了村莊的邊界。如果在鄉鎮或縣的范圍內把農民組織起來,加以正確引導,參與到地方基層的社會政治經濟事務中來,它們就會成為提高社會效率的社會資本的載體,就會對農村基層的社會治理產生積極作用。
3.組織多樣化和持續性的社區合作,注重農村地方文化傳統的保存與創新. 促進農村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的養成
“社區儀式通過人們的參與和溝通,直接創建了社區各個層次的社會資本。”各種文娛活動可以激活農民對村莊的興趣,促進村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農民對村莊的認同感,促進鄉村社會信任水平和相互支持網絡的建立。要在農村文化建設多投入一些力量,多研究一些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用科學健康的活動形式替代庸俗陳舊的活動形式,用現代先進文化內容代替傳統落后的文化內容,吸引和教育農民,滿足農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通過參與活動增加人們之間的交往溝通機會,在這種民眾的橫向交往的關系之中促進農村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的養成。
4.規范基層政府權力和鄉村干部行為,建立政府和農民的良性互動和干群之間的信任合作關系
推行村民自治,重建鄉村社會秩序不能用強化國家控制和政府主導這樣治標的辦法,而應該啟動鄉村社會力量,推進鄉村民主建設,規范基層政府權力。要真正使村民成為鄉村組織的授權者,需要在鄉鎮擴大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和影響;在農村實行民主選舉,同時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使鄉民、村民的監督權力與鄉村管理控制權力大體平衡。同時,要規范鄉村干部的行為,使他們貫徹服務于民的理念,消除他們與農民之間的緊張與沖突。并對鄉村干部進行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和培訓,一方面使其掌握社會工作方法,更為主要的是讓他們有一點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價值,這樣,農村基層干部和組織會成為創造農村社區社會資本的力量之一。
參考文獻:
程民選:關于社會資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