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形成了長達300多公里的地表裂縫,破裂時間持續約80-120s,地裂縫從都江堰向北東方向一致延伸至廣元青川一帶。由地表裂縫引起的地面開裂、錯位等地表破壞現象隨處可見。
地震地裂縫是地表巖、土體在地震作用力的強烈作用下,或由于地表地震應力釋放,導致地表或巖層中形成開裂或斷裂的現象。
根據地震地裂縫的形成機理,地震地裂縫可分為地震構造地裂縫和地震重力地裂縫(地震非構造地裂縫)兩類。

地震構造地裂縫主要指地震斷裂構造在地震活動中在地表所產生的裂縫,它是深部構造斷裂在地表的表象,也是震源深處斷層活動在地表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反映。地震構造地裂縫產生的位置與地震斷裂帶基本重合或在斷裂附近。
地震重力地裂縫是指在地震過程中,地震或地震波動力加速度所產生的作用力,使位于斜坡上部巖土體沿重力方向產生相對位移而形成的地裂縫。其發生部位主要在山區斜坡之上,特別是斜坡上坡體變形滑動區邊緣。地震重力地裂縫是山區發生最多的一種地震裂縫。此外,在巖溶地區或礦山采空區,地震振動使地表沉陷,其邊緣形成地震重力地裂縫;在一些土壩、路堤、堤圍、臺坎等構筑物上,震動也使構筑物出現裂縫。地震重力地裂縫的延伸與斜坡的走向,構筑物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地震地裂縫是地震斷裂活動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發育特點為:①地震地裂縫的發育程度與地震震級密切相關;②地震地裂縫在發生上受地震烈度的控制;③地震地裂縫的寬度與錯距受地震烈度、地貌、巖性等因素的控制。
地震地裂縫對地表和地表構筑物的破壞是十分明顯的,地震后展的趨勢表現為:
對于地震構造地裂縫,由于其形成是直接受地震活動斷裂構造的控制,在地震過后,這些裂縫將逐漸閉合,并趨于穩定。即使是該斷裂構造再次活動,所產生的地震地裂縫與原地表裂縫重合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位于地表的地震構造地裂縫對以后恢復重建沒有大的影響。
對于地震重力地裂縫(地震非構造地裂縫),其形成是由于地震作用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使位于斜坡上部巖土體沿重力方向產生變形位移而產生的裂縫。在地震后,巖土體所受的地震作用力消失,但重力依然存在,巖土體沿重力方向產生變形仍將繼續。同時,地裂縫也是地表水滲入的通道。因此,地震重力地裂縫在地震后,裂縫閉合和穩定的過程將會十分緩慢,裂縫處于緩慢的變形狀態將保持很長時間,部分裂縫可能發展演變成滑動面,導致滑坡的發生。這也是地震滑坡滯后多年都會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易蓉蓉根據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孔紀名研究員的采訪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