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都汶公路上發生了幾十起泥石流。
2008年5月13日,在甘肅文縣發生了多起泥石流。
2008年5月18日,在四川崇州山區的鞍子河支流火石溝暴發了泥石流。
2008年7月20日,龍門山、彭州暴發泥石流,所幸發生在無人區,無人受災。

2008年9月24日凌晨四五點鐘,北川縣任家坪村所在的化石板溝和任家坪坡地暴發規模巨大的泥石流,任家坪村7隊、9隊21人死亡和失蹤。任家坪村地震前共有人口1500多人,地震死亡和失蹤人數150人,此次的泥石流災害無疑雪上加霜。
泥石流顧名思義,是指由泥沙、石塊等碎屑物質和水混合的流體。“除了陡峭的地形,地震后形成的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泥石流還需要充沛的水源,因此泥石流的暴發都有滯后性。進入雨季,汶川地震重災區由降雨激發了多處泥石流災害。”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陳寧生研究員結合自己在任家坪村泥石流災害現場調查所得,向我們深入淺出地解讀泥石流的形成機理和危害。
任家坪村的王興學家死亡失蹤人口最多—7人,頭天(9月23日)晚上,王興學的母親楊秀群(55歲)過生日,一家老小7人當晚慶祝完生日后,熟睡中遭遇了泥石流災害。最小的孫子王康平只有7歲,被泥石流沖走了50-60米遠。

“5·12汶川地震把化石板溝和任家坪坡地都震松了,造成大量的泥沙和石塊等松散碎屑堆積物。”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動力條件。9·24泥石流的主要激發因素是降雨。9月19日北川開始斷斷續續地降雨,至23日晚,雷電交加,雨強加大,最猛烈的時候大約為4毫米/分鐘。至24日凌晨4時,從處于斷裂帶上盤的化石溝上游傳來轟轟的沉悶低聲,瞬間泥石流就來了。
“我們向村民了解,泥石流從發生到結束不超過10分鐘,搬運距離超過1000米,固體物質總搬移量超過2萬立方米。”
“問村里的不同年齡梯隊的老人,他們都說自己生下來都沒有經歷過泥石流,也沒有聽老輩人說過當地有泥石流。可以說,這大概是任家坪村近一百年以來第一次經歷泥石流。”問題的關鍵是9·24泥石流的危害并沒有劃上句號。“主溝化石板溝泥石流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主河湔江堵塞,威脅北川老縣城的安全,破壞地震遺跡。化石板溝泥石流主要來源于地震擾動的坡積物體。化石板溝上游由于強降雨誘發滑坡6處,滑入溝床方量約為2萬立方米,表層松散堆積總方量約在5-6萬立方米,泥石流災害形成的物源條件充足。我們測量過,這次泥石流搬運的石塊很大,最大的一塊體積為4.7米×2.2米×3.9米。”

除了化石板溝泥石流,9·24泥石流還包括任家坪坡面粘性泥石流。任家坪坡面泥石流造成主溝21人死亡和20多間房屋帳篷被毀。任家坪坡面泥石流的物源為任家坪西坡的滑坡體,其頂端高程1260米,坡腳高程980米;起動土體寬度約200米,坡體滑動深度1-3米,總滑動坡體體積約有6萬立方米;坡面現存松散固體物質量約4萬立方米。
由于,化石板溝上游和任家坪西坡仍有大量固體物質堆積在溝道內或斜坡上,泥石流災害形成的物源條件充足。“只要有一定強度的降雨,滑坡體就會啟動,醞釀成新的滑坡或泥石流災害,泥石流將導致大規模的水土流失。”。
“龍門山斷裂帶兩邊,山體震動得厲害,山坡上松散堆積物質較大,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較大。據統計,四川省有泥石流溝3000多條(地震前),地震后的還沒有統計。一般過個三五年,土體的密實度會增加很多,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會小一些。今年(2008年)雨季四川的雨水相對不多,如果明年降雨增多,可能泥石流會增加。”

“故我們認為要在詳細考察化石板溝泥石流災害的基礎上,劃定流域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并禁止人員進入危險區。依據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疏導或攔擋措施,防止泥石流進一步危害居民和地震遺址及湔江河道。”
“此外,應及時對震后災區其他地震破碎帶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調查,采用地震區相應的泥石流規模頻率判別技術判識泥石流溝,以免再次發生類似化石板溝泥石流災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居住在泥石流溝下游的居民要在雨季經常查看居民點周圍的山坡和山谷是否有山體開裂,尋找安全的避難場所和撤退路線,必要時建立臨時避難點和進行撤退疏散的演習。”
(易蓉蓉根據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陳寧生研究員的采訪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