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降臨在位于北川新縣城的北川中學新校區。巨大而恐怖的地嘯覆蓋了瑯瑯的讀書聲,強烈地震誘發的后山巖體崩塌吞噬了這個平靜的校園——兩幢五層高的教學樓,一幢完全垮塌,一幢只剩下歪斜的三層……正在上課的師生被廢墟掩埋,到處是呼救聲、哭喊聲。僅僅是一瞬間,北川中學新校區被無情的山石完全吞沒,只剩下一根挺立的旗桿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看著擋住道路的崩塌巨石,人們一籌莫展。

崩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滾石掩埋了鄉鎮,阻斷河流形成堰塞湖,切斷了通往災區的交通,甚至砸壞了路上行駛的車輛,還有的破墻而入、沖到了房屋二層……都屬于崩塌災害。
針對這次地震所引發的崩塌,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員結合自己的研究向我們作了一個解讀,“崩塌滾石災害是汶川大地震主震過后主要次生災害,也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為嚴重的次生災害。它具有突發性、隨機性,成片成群發生的特點,是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次生山地災害防治的難點。”
所謂滾石,是指個別塊石因某種原因從地質體表面失穩后經過下落、回彈、跳躍、滾動或滑動等運動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沿著坡面向下快速運動,最后在較平緩的地帶或障礙物附近靜止下來的一個動力演化過程。當滾石運動范圍內有人類活動或人類構筑的設施并引起一定的損失時,就可構成所謂的滾石災害。由于我國是多山國家,山區的滾石災害較為嚴重。

國土資源部的航空物探遙感監測顯示,四川汶川、北川兩個重災縣城外圍發現200處崩塌、滑坡。5月21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在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工作的基礎上,對四川汶川、北川兩個重災縣城外圍進行擴展解譯,發現兩個縣有200處崩塌、滑坡。在汶川縣城航拍圖的基礎上,專業人員共解譯出崩塌滑坡62處,其中較大的有9處。目前堵塞主干公路的滑坡有22處。在岷江兩岸,滑入江水中的滑坡有7處。在北川縣共解譯出崩塌滑坡68處,其中較大的30處。堵塞主干公路的滑坡有21處。滑入江水的滑坡20處。
“規模比較大的崩塌,在河谷很容易形成堰塞湖,堵死河道。很多堰塞湖的壩體是由崩塌引起的。7月下暴雨,岷江上游2處發生的崩塌形成了泥石流,好在很快沖下去,沒造成什么大的危害。”
崩塌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孕育?

“崩塌需要合適的巖土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這3個地質條件都滿足了,極有可能形成崩塌。”通常,巖性堅硬的各類巖漿巖、變質巖及沉積巖的碳酸鹽巖(如石灰巖、白云巖等)、石英砂巖、砂礫巖、初具成巖性的石質黃土、結構密實的黃土等形成規模較大的巖崩,頁巖、泥灰巖等互層巖石及松散土層等,往往以墜落和剝落為主。碳酸鹽巖對地震觸發地質災害最為敏感;泥頁巖、砂板巖、砂礫巖、千枚巖等變質巖次之;大多數的地質災害(76%)發生在以上巖類中。
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等各種構造面,對坡體的切割、分離,為崩塌的形成提供脫離體(山體)的邊界條件。坡體中的裂隙越發育、越易產生崩塌,與坡體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傾角構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江、河、湖(岸)、溝的岸坡及各種山坡、鐵路、公路邊坡,工程建筑物的邊坡及各類人工邊坡都可能發生崩塌,特別是坡度大于50度的高陡邊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而地震,融雪、強降雨和連續降雨,地表沖刷、浸泡,凍脹、晝夜溫度變化,開挖坡腳,地下采空、水庫蓄水、泄水等改變坡體原始平衡狀態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崩塌活動。

根據坡地物質組成劃分,崩塌可分為崩積物崩塌、表層風化物崩塌、沉積物崩塌和基巖崩塌。根據崩塌體的移動形式和速度劃分,崩塌可分為散落型崩塌、滑動型崩塌和流動型崩塌。
西部山區是我國崩塌滾石災害多發區,而目前我國有關崩塌滾石災害的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國家尚未制定有關滾石災害防治的規范、規程,不同單位主要根據各自經驗或認識進行相關防治設計,因而存在巨大的風險。因此,開展有關崩塌滾石災害成災機理、滾石沖擊力、回彈特性等基礎性研究,開發耗能減震新型滾石防護結構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實需求。
(易蓉蓉根據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員的采訪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