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舉,今年58歲,是農二師35團16連的職工,看泵站已經6年了。這個泵站就是兵團人現在的“活命水”的通道。水從30公里外的新北山上通過管道直接引下來,供應34.35團地區飲用。見到他的那天,別的地方天氣好好的,一走進35團的地界風開始嗷嗷叫著卷起沙子抽打過來,一條砂石路上橫攔著大大小小的沙包。
“上頭還有一個站,就是專門引水下來給人喝的。本來31團到35團幾個團部都喝這個水,現在也都供不上了,光供著34、35團都不夠。沒辦法,團場里只能分時段供水,一天3次,每次一個小時。到時候家家都得趕緊跑回去接水,錯過了就沒水可用啦……”


在塔里木河現在的尾間大西海子水庫邊,吃水已經成為人們每天最大的憂慮。但比迫在眉睫的吃水問題更嚴重的威脅正在步步逼近。
在老何泵井周圍。我們看到沙棗樹幾乎被沙子埋到了樹頂,有些只露出梢頭幾串花絮。老何說:“那些都是一起種下的樹,到現在才6年,要是沒這些樹,我的小屋早就讓沙子給埋啦!”
“1978年我來這兒,那時候風沒有這么兇的,這里是沒人的荒地,長著老大個的紅柳包包。后來紅柳刨出來燒柴了,沙包也都鏟平了,沙子就兇起來了。很多棉花剛出苗就讓沙子給打死,一年補種兩三次都趕不及。這才沒多少年呢,那邊的沙丘已經往前跑了1公里,好多地撂荒了。去年開始,只能在路兩邊搞滴灌種樹,每邊50米寬,14公里長,攔著那些沙子,用的就是我們泵站的水,沒辦法,這兒沒有別的水可用啊?!?/p>
走上兩邊滴灌種植防護林的砂石路,目光所及之處一片荒涼,又能看到荒灘上一處處白花花的鹽堿,這說明起碼這地方是經過水的,并不是一直如此干旱。我們下車查看,發現地上一叢叢好似燒焦的木頭般的痕跡,細細分辨,居然是密密實實的蘆葦根。據此推測,這片荒灘以前很可能是濕地!原先用這里的樹木燒柴,現在又為了種樹不得不縮減飲用水量,這是在為過去償付代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