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長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
你為過許多平凡的女子流淚,
在一代雄主的面前你也敬畏;
你八十年的歲月是那樣平靜,
好像宇宙在那兒寂寞地運行,
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
隨時隨處都演化出新的生機,
不管風風雨雨,或是日朗天睛。
從沉重的病中換來新的健康,
從絕望的愛里換未新的營養(yǎng),
你知道飛蛾為什么投向火焰,
蛇為什么脫去舊皮才能生長;
萬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義:“死和變。”
魯迅是很少夸人的,尤其對新詩人更是三緘其口,但對自己的一位學生,卻給出“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的評語,我們由此大略知道先生的趣味,就是不喜歡張牙舞爪的詩、氣急敗壞的詩、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動的詩,但當時的新詩多半不就這德行嘛,所以馮至一出道就是不一樣的,是《蛇》和《南方的夜》,是《帷幔》和《蠶馬》,是少年老成的低調(diào)和沉靜。魯迅表揚以后,盛名之下,他更是封筆多年,游學海外,回國在西南聯(lián)大做教授。抗戰(zhàn)期間,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去給學生上課,靈感突降,他又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春天,一氣寫了27首十四行詩,如今每年以此做研究生論文的不知凡幾,這確是新詩史上很特別的一組詩。它們有一種沉吟和沉思的品質(zhì),你得緩慢地、低沉地把它們念出來,得試著去接近那種深邃,這可能跟他的知識背景有關(guān),譬如德語(歌德等)、西方哲學(克爾凱戈爾)、現(xiàn)代派藝術(shù)(里爾克與凡高)、杜甫研究等。他用普通的詞句,平易的調(diào)子,叩問存在,思索人生,卻對正在進行的抗戰(zhàn)不置一詞,但這可能正是詩人更好的抗戰(zhàn)。也不見得他就想到了多么深奧和復(fù)雜的地步(他寫的歌德很像是他自己,當時他未必知道),但這種運思方式卻是我們陌生的,我們從古到今的詩,要么止于感覺,要么流于玄想,馮至貢獻的這些稀有元素現(xiàn)在仍然還是稀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