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坤 龔新蜀
[摘要]通過計算NU值,對新疆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新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的結論,并以此為基礎分析這種現象帶來的各種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滯后;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4-0078-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基于西北邊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
(07&ZD028)。
一、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
從普遍意義上講,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根據H·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初始城鎮化由工業化推動。在工業化過程中,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企業為獲得“聚集的經濟效益”而在地理上趨于集中,隨之引起區域工業化的提高,帶動了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相應提高,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向城鎮遷移并引起了城鎮人口比重的提高。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城鎮數量日益增多,城鎮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工業化發展導致的非農業就業比重越來越大,工業化進程逐步誘導城鎮化進程并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促進工業化的發展。根據經濟發展史,當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同處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長使城鎮居民需求趨向多樣化,工業結構的內部調整無法適應需求的擴大,消費、就業、資本及服務創造的需求就開始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城鎮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城鎮規模逐步擴大,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城鎮化開始加速,并吸引工業企業進一步向城鎮集中,聚集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城鎮化由工業化驅動后,又借助需求拉動促進工業化的發展[1]。
二、新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根據錢納里發展模型,通過計算NU值,根據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對比,可以實現對一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度。所謂的NU值是指非農化率與城鎮化率之比值,并以此值的高低判斷城鎮化發展是否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以及滯后的程度。
計算NU值的公式如下:N=LN/L*100%(1) U=Pu/P*100%(2) NU=N/U(3)
其中,公式(1)中,N為非農化率,LN為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的總和,L為總勞動力;公式(2)中,U為城鎮化率,Pu為城鎮人口,P為總人口;公式(3)中,N為非農化率,U為城鎮化率,NU是非農化率與城鎮化率之比[2]。國際通用的標準NU值,如表1所示:

根據表2及表3中新疆1997年至2007年的相關數據,我們來計算具體年份的NU值,以此來判斷新疆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
以2003年的數據為例,計算衡量新疆城鎮化發展與工業化關系的NU值:
根據公式(1),N=LN/L*100%=3,240,700/7,212,700*100%=44.93%
根據公式(2),U=PU/P*100%=6,651,100/1,933,950,0*100%=34.39%
根據公式(3),NU=N/U=44.93%/34.39%=1.31
與表1中的標準值對比,城鎮化滯后程度為(1.31~1.2)/1.2*100%= 9.17%。
現在以2007年的數據為例,計算衡量新疆城鎮化發展與工業化關系的NU值:
根據公式(1),N=LN/L*100%=4,126,900/8,304,200*100%=49.70%
根據公式(2),U=PU/P*100%=8,202,700/ 20,951,900*100%=39.15%
根據公式(3),NU=N/U=49.70%/39.15%=1.27
與表1中的標準值對比,城鎮化滯后程度為(1.27~1.2)/1.2*100%= 8.4%,計算結果表明新疆的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根據NU值的計算,將2006年同2003年的計算結果相比,近幾年來,新疆的城鎮化滯后程度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但縮小的幅度很有限。

三、新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
1.影響新疆國民經濟各產業的發展
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主要依托于人口、工業相對密集的區域和城鎮,才能產生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4]。由于新疆城鎮化滯后造成的新疆人口和工業分布的分散,造成集聚不經濟,使得新疆第二次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較低,吸收第一次產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降低。同時,阻礙第一次產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次產業轉移的速度與規模,導致了新疆的第三次產業發展緩慢,從而使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2.新疆各個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經濟效益,工業化發展緩慢
由于新疆城鎮化滯后,城鎮人口規模不能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得新疆工業化發展產業規模效益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城鎮人口規模。
城鎮人口規模的大小也決定了產業市場的大小,英國城鎮經濟學者K.J.巴頓認為,當城鎮人口規模增長時,為產業帶來市場的潛在規模。新疆地區的本地市場規模較小,使得企業難以形成較高程度的專業化,企業無法采用較大、效率更高的機器,更加不能將生產率與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技術引入自己的生產體系,因此生產規模的制約無法使生產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經濟效益。
3.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縮小了內需,不利于經濟增長
城鎮不但是各種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而且是居住集中地區,也是區域內最大增長點和消費市場。新疆城鎮化滯后和現行的特殊的“戶口”政策,使得城鎮內有效人口(指居民)增長緩慢,過多的農民擁擠在越來越少的土地上,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只能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制約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市場有限[5]。
4.導致新疆工業化發展成本增大,效益降低
新疆城鎮化滯后對整個產業已經造成了成本增長和效益降低的不良影響,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城鎮化滯后導致經濟內部活動集聚效益差,外部不經濟:首先,運輸成本增大。新疆本身就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地區,各種生產要素分布相對分散,運輸成本的高低是新疆地區經濟是否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新疆城鎮化滯后,工業相對分散,基礎設施較差,使得生產要素流動路徑過長,又由于新疆本地市場不大,導致本地企業產品需更多地尋求向外地輸出,運輸成本增大,技術、信息、傳輸時間成本增大。其次,物流成本增大。因新疆的城鎮化滯后致使新疆的各個產業發展緩慢,因而新疆物流管理落后,大多數物流服務都是企業自營的,呈單一性服務,諸如倉儲和點到點的服務,而且規模較小,由此造成物流成本增大。再次,生產成本增大。城鎮化滯后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大主要原因是因為企業必須為城鎮生態環境的惡劣付出額外費用。新疆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環境及其脆弱的地區,很多地區的環境一經破壞就很難恢復,因此很多產業的發展在考慮生態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其發展成本都會相對較高。環境的
污染使得企業必須增加必要的工藝和設備,以達到生產和質量的要求。
四、促進新疆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對策
1.提高工業化發展質量,為城鎮發展和城鎮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1)加快農業發展,強化其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作用。新疆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必須要加快科技興農的步伐,充分利用新疆農業的發展優勢,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同時要加強兵團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協調兵地關系,發揮兵團和地方政府兩方面的積極性,推進農業的穩步發展,實現農業對于新疆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有力支撐。
(2)優化第二產業結構。要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加快對煤炭、石化、天然氣、棉紡、瓜果加工等新疆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逐步實現主要行業關鍵技術從以消化和引進國外技術為主轉向以自主開發為主,圍繞著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改造一批傳統骨干工業企業,使其裝備水平、工藝水平和技術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同時,要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新疆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為落后,要充分發揮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圍繞新疆現有的棉花、煤炭、石化等強勢產業,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立足于新疆優勢的第三產業,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方式的第三產業發展;既要重視第三產業中一些傳統部門如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等發展,更要加快信息、金融、會計、管理咨詢、工程咨詢、法律、物流配送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既要為新疆一、二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更要滿足社會團體及個人的服務的需求;廣開發展第三產業的資金渠道,逐步放松對第三產業的進入管制,允許民營資本有序進入,并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來促進第三產業質量、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4)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新疆企業競爭力。新疆具有很多地區沒有的資源、環境和政策優勢,在很多產業發展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很多產業的競爭優勢很弱,其關鍵就在于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產業組織結構是結構調整的切入點,也是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進而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針對新疆目前的情況,當務之急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對于其它行業,要提高其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并在地域上適度集聚,形成產業地域集群。經過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最終要形成以大型企業集團為中心、大中小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業化的產業協作體系,以及產業內部適度集中、企業之間充分競爭和協調發展、高效有序的企業組織結構。
(5)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技術開發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的產業政策,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新疆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建立研發中心,促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開發、科技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體。其次,要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引導新疆的各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促進有條件的研究院所進入大型企業集團或成為企業化經營的經濟實體;鼓勵科研院所走向社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服務;努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建立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疆服務。再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使民間風險投資成為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高新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資金來源。
2.要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
(1)采取中心城鎮突破的戰略。突出發展大城市,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既要把烏魯木齊市進一步做大做強,規劃布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城市群體,又要在南北疆選擇具有區位優勢的城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對周邊地區有強大輻射力的區域中心城市[6]。
要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在中心建制鎮建立工業園區,為縣域工業發展提供設施完善的平臺。同時,要加強城鎮的管理和規劃建設,合理經營城市,完善城鎮功能,合理安置外來就業人群,創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把新疆的城鎮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進行要素的集聚與重組。經營活力充足、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壯大第二產業,改變過去新疆以第一產業占龍頭的畸形國民經濟結構,帶動農民向縣城和小城鎮流動和集中,同時又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特色工業園區根據城市規劃,把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工業企業集中起來,優化了城市功能,合理利用了城市的空間資源。特色工業園區一般布置在城鎮新的發展規劃區內,成為當地新區發展的啟動點,也為當地房地產、金融及市場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可以說,工業園區是城鎮建設的新區,體制創新的試驗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它可以產生強大的產業聚集和輻射效應,是加速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較為理想的路徑。
(3)依托城鎮化,進行區域力量的整合,推動工業化發展。具體如下:
第一,整合城鎮化的社會力量。社會力量的涵蓋面很廣,當前新疆最重要、和城鎮化關系最大的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人口和勞動力的教育和職業培訓、城市就業空間的擴展等方面,其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搞好勞動力的職業培訓是實現農村人口有效轉移的重要手段。今后必須整合這些社會力量,在統籌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城鎮化進程。
第二,整合城鎮化的空間支撐體系。區域基礎設施是區域城鎮化的重要空間支撐力量。尤其是綜合、快速交通體系建設,更是城市群和都市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新疆實現全區城鎮體系的網絡化發展、構建西北經濟強省的目標下,必須整合現有以及未來的交通運輸設施,發展現代化的、高效、便利的綜合交通體系。
第三,整合城鎮化的自然環境資源。新疆自然資源豐富,地質環境類型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脆弱,在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當中,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今后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整合有限的自然環境資源,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和各種資源不受破壞,尤其是各種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及水、土地、礦產等戰略性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區域和生態城市。
第四,整合城鎮化的政策力和行政力。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的政策和行政力不僅不可替代,而且在很多方面還日益重要,各級政府仍需在推動城鎮化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方面有所作為。全區城鎮化的政策力和政府行政力必須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和協調政策、行政和市場等方面的力量,避免任何片面行為。
第五,整合新疆區域空間,構建特色都市群。在整合上述幾個方面區域力量的基礎上,還必須把城鎮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落實在地域空間上,這就需要整合區域空間,選擇更加有效的區域空間結構和城鎮體系空間組織方式,追求更加有效的空間發展效果。從新疆地廣人稀的實際情況出發,應進一步發展中小城市,爭取在2010年前后把尚未達到中型城市規模的各自治州首府、地區專員公署所在地及其它具備條件升級的小城市,逐步擴展為中型城市。要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把小城鎮建設同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同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結合起來,同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以及專業市場的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同時,要加強城鎮的管理和規劃建設,合理經營城市,完善城鎮功能,革除對農民進城的體制歧視,創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4)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解除后顧之憂。按照“廣覆蓋、低水平、低保障”的原則,在新疆所有城市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新疆的特點是外來的流動人口比較多,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是新疆城鎮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籌資機制穩定可靠、資金運營平衡高效、管理信息化、服務社會化的城
鄉統一、規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H·錢納里,M·塞爾昆.發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78-82.
[2]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101-103.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08[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4]林 泉.城市化指標體系的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01,(4):14-16.
[5]胡愛華.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發展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14):99-101.
[6]楊發仁.新疆城市化與工業化問題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4,(2):65-67.
Research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Xinjiang
He Kun,Gong Xinshu
(School of Economic and Trad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number of NU, and then makes the conclusion: Xinjiangs urbanization level of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it, it analyzes a variety of questions that this situation brought about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La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