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意識形態”這一概念雖然并非由中國學者首創,但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論”在1980和1990年代的提出和發展,則確乎是中國文藝理論學者的創造。在世紀之交,在對文學的本質界說上出現熱烈爭議,其中關于文學是不是審美意識形態就是其中的一種。對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質疑、爭議和探討已經成為文藝學界論爭的一個焦點。6月6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學與審美意識形態”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國內著名學者童慶炳、錢中文、王元驤、程正民等20多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本次會議圍繞“審美意識形態”及最近幾年爭論比較多的文藝理論問題展開討論,在相關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也進一步推進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一對審美意識形態界說的反思
審美意識形態的提出是有特殊的歷史語境的,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出現審美意識形態,到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逐漸形成共識,被寫進教材,有一個歷史的過程,不是隨意創建出來的。錢中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以《30年間》為題,從歷史語境出發,指出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說的提出,是有歷史原因與歷史過程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學者針對過去文學理論忽視文學審美特性的弊端,提出了文學審美特征論,之后又針對長久以來把文學意識形態的理論進行簡單化的闡釋、只突出文學的認識功能的缺憾,所以在闡述文學創作問題時,又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審美反映,最終理論成熟,走向審美意識形態論。審美意識形態論這一觀念,克服了過去文學意識形態觀念簡單化以至庸俗化的傾向,同時也抵御了“純文學”、“審美主義”的勢利俗氣,使文學本質特征中最為基本的方面融為一體,較之其他單一化的文學觀念更具有概括力。近些年來,針對一些學者把審美和意識形態分裂開來研究,成為沒有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或者把意識形態單獨拿出去,成為反意識形態,錢中文認為學術問題還是要回到學術問題上,采取對話態度來進行研究,他指出文學意識形態是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面對的是文學的整體,而且其表現也是分層次的,比如說,有的作品意識形態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有的甚至沒有,但總體上都是從屬于審美意識形態。
王元驤教授(浙江大學)對此問題,則顯示了自己謙虛和自信的學術態度。他認為“審美”與“意識形態”這兩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因為從社會結構、從社會的上層建筑現象的角度把文藝看作是一種意識形態,這里“意識形態”只不過是作為一個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來使用的。他還指出,現在有人提出要對文藝的審美屬性“祛魅”,這也就等于徹底否定了文藝在人走向全面發展、社會走向全面進步的歷史進程中所應有的精神承擔。他指出,“審美意識形態論”,不是一個普適的概念,它是一個特指的概念,是按照歷史上一切進步文藝的思想傳統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要求和方向對文藝性質所作的一種界定,是建立在對美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價值觀上的內在一致性的認識基礎上所提出來的。所以不是這兩個概念的機械的相加,而是有機的統一和融合。真正有價值的理論就是為學界提出一種行之有效思想實踐,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同時,他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審美意識形態還是有不完善的地方,等待著學人的進一步深入。
二對于審美意識形態的理論創新及實踐應用的反思
審美意識形態提出于上世紀80年代,融合成了新的理論體系,使文學的詩意審美與社會意義,價值、功能保持高度的張力與平衡。程正民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指出,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是一種對文學本質特征比較有理論概括力的,對多數人都接受的理論,是新時期文藝學界的理論成果和創新,作為一種完整的審美意識形態論,是中國文藝學界對世界的貢獻。他指出,審美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歷史針對性和繼承性,其基本創新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堅持審美立場,把審美作為邏輯起點,其二,用歷史的方法,闡明審美意識形態的歷史生成,其三,用辯證的思維,來解釋審美意識形態的復合結構。如在審美意識形態的復合結構當中,確實沒有純粹的審美或純粹的意識形態,而且兩者在不同時期和不同作家身上存在有緊張關系。這種理論——“張力論”的提出是有價值的,但還需要進一步去思考。在新時期審美意識形態論起到了解放藝術生產力的作用,面對當前復雜的文化歷史語境,尤其是在抵制一些低俗的東西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馮憲光教授(四川大學)則從西方馬克思原理的角度進入,他認為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學領域隨著社會轉型、適應社會文學發展而出現的新的文學觀念,這是對文學性質認識的一種新的理論界定,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理論創新性。但是在面對市場化的文學存在的語境中,必須進一步建構和完善理論,完善對文藝理論基本價值的堅持。他指出,審美意識形態不能簡單的看成是兩個概念的拼湊,對這個問題可以從現在的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概念——“以人為本”出發。
對于審美的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童慶炳先生(北京師范大學)則從具體的文本分析出發,進一步闡發了審美意識形態作為文學理論,在具體文學文本分析中的可操作性文本,他引進了黑格爾的“情致”,并進一步引申為思想與情感結合、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結合而成的“意蘊”,作為作品的真正的中心,意蘊是審美意識形態在文學文本中的具體顯現。童先生認為,文學審美意識形態也具有一種癥候,即作品中的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顯現的意蘊一旦形成,那種頑強的吸引力、情感力和旺盛的聯想力一旦形成,那么就會把一切細節和言行都整合到情致中去。他以《狂人日記》和陶淵明《飲酒》為例,深入細致地做了文本分析,并指出,審美意識形態論是可以用來界說文學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的,同時也可以運用在具體的文學批評中,這樣就可以更加證實文學的意識形態論并不是隨意提出來的,它具有理論的實踐性。童慶炳先生就學術研究態度上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審美意識形態論是一種理論的建構,任何的學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論,使整個學術環境形成一種“亦此亦彼”開放的文學態勢,解放思想,才可以讓我們的文學研究繼續發展和完善。
三對于審美意識形態現代性的反思
中國的現代性不同于西方的現代性,有它的特殊性,因而必須從我國的具體語境出發去理解它。王杰教授(南京大學)指出,中國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和中國的審美現代性,有非常復雜和內在的聯系,雖然都屬于馬克思主義,但理論價值和建構可能會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其學理根據不同于西方,如果簡單的套用西方的審美現代性理論來闡釋中國的理論,或簡單的構建中國的美學理論是會有造成偏差的,中國的審美現代性理論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引導,這跟社會、與歷史語境有關。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國的現代性和1949年以前的現代性有著本質的區別,關鍵概念已經轉換
為審美自由,所以用教條式的方法來考察是不恰當的,必須充分考慮到文化發生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發生的變化。錢翰(北京師范大學)也就理論的適用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審美意識形態論在西馬是批判性的理論,而中國談到意識形態是維護的態度,兩者取向不一樣。陳雪虎(北京師范大學)指出,如果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有現代性視角,那么在新世紀可能出現這樣一種視角就是社會主義新傳統,解決一些從西方大量引人以來現代性所不能思考的問題,這是年輕學者的非常重要的任務。也許現代性視角中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其真正的解決途徑就是社會主義學術傳統。他認為這樣做有四方面的有利之處:1,堅持唯物主義傳統,2,堅持了意識形態反映論的政治批評傳統;3,融合了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以藝術形式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批判,乃至后來的文化左派作了大量工作研究文學的語言與形式研究,其實踐性非常明顯的,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容當代世界關于文化生產方式的研究。陳定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羅列了1995年以來的五種觀點:社會意識形式、不是意識形態(反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壓迫下另類的言說,有關它的理論才是意識形態)、半意識形態化(既是意識形態又非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堅持傳統的意識形態論。他認為審美意識形態現代性進程的研究很有意義,過去人們認為審美是消解意識形態的,但在今天看來是一個知識性的話語,二者是一種帶著張力的融合。王志耕(南開太學)指出,審美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當我們說審美現代性時就承認審美是有意識形態性的,因為有現代性就有傳統性,審美是有歷史維度和條件制約的,在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形態和價值取向,審美意識形態就是回到了審美的歷史形態視角。他指出西方的審美現代性是打破了人神區隔,是把人的本質屬性擱置了,中國當審美現代性沒有充分走完西方道路,就面臨了審美后現代性,直接進入大眾文化階段,審美活動變成了消費行為,審美現象的建立是在消費文化的推動下進行的,強調審美的意識形態性有助于反思當下審美的消費化,重建審美的原初理想。
四對審美意識形態建構性的思考
審美意識形態作為一個開放型的理論,是被建構出來的,張法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認為審美意識形態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轉型當中的一個理論,但是還還沒有最終完成,同時也是最具有智慧的一個理論。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物流大潮的沖擊、現代媒介日益發達等時代因素的出現,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發展面臨著種種挑戰,也需要回應種種質疑的聲音。對于這些問題,學者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的意見。王一川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指出,“審美意識形態”概念融合了四方面的資源,意識形態論、審美論、話語修辭論、蘊藉論,審美與意識形態既可兼容也可排斥。到今天在國民素養方面審美意識形態還有開拓空間。吳子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此基礎上推進了一步,指出中國美學強調藝術就是人生的實踐行為。體現了人格修養的境界。今天建構文學理論體系時,如果離棄了這個強調人生實踐的藝術精神傳統,將毫無價值可言。李春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提出,審美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旦納入社會系統,就會形成一個場域,孕育出相對固定的評價的標準和審美范疇,從而獲得某種意識形態的功能,審美的意識形態性就來源于這種意識形態功能,其次,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語境中的提出審美意識形態是一種選擇,體現了80年代具有話語權的知識分子的價值傾向,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審美現象的視角,從意識形態分析藝術,審美就有了意識形態性。與會的其他學者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論題,如馬睿(四川大學)提出應該進入以理論建設為主的學術發展階段,并提出三個向度來進一步推進理論可能發展的圖景,即民族性的向度、與國內外理論熱點思考的趨同性向度、學科建設基礎向度。劉方喜(中國社會科學院)認為審美意識形態的哲學基礎是審美的。80年代末出現審美意識形態解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90年代以來文藝面臨的新問題是文藝與經濟的關系的問題。文藝從屬于經濟的問題,可以從馬克思經典著作中找到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結合點。他從消費主義的視野出發,指出消費主義研究的最大誤區是過分意識形態化,而審美意識形態很好地回應文藝與經濟或商品的關系,對當今建設文藝理論具有積極作用。丁國旗(中國社科院)認為,理論的建設首先應當結合審美意識形態產生的語境,才可以更好地評價這個概念的理論價值,同時必須尊重兩個事實,歷史的事實和學術的事實。他指出理論是開放的,是不斷建構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從價值角度看,審美本身就是指向價值而非庸俗化,這個理論的價值就在于它適合在中國土壤中生存,當然,它必須是不斷發展的。凌晨(安徽大學)指出審美意識形態論最大的理論貢獻是為新時期以來為文學恢復本來的文學屬性樹立了一種價值取向,其間有對文學政治功利論的反撥,也有圍繞新時期審美自律背景下自覺的理論建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審美意識,文學和審美勢必在一個錯綜復雜、協調滲透的多元社會歷史實踐關系中交互勾連,并且這種勾連隸屬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整體結構中。審美意識和文學不可能抽象地脫離其他意識形態關系以及社會存在和歷史實踐,在新的語境下,必須建構新的生長點。
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正如童慶炳先生所總結的,此次會議是一次很有質量很有水平的會議,面對80年代提出來在90年代逐漸擴大影響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由于學術背景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存在的一些質疑是正常的,它可以推動學術前進。學者們就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達成一致,大家普遍認為,1980年代初提出來的“審美意識形態論。是切合馬克思主義并符合我國文藝理論建設,能夠被實踐所檢驗。并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同時,它又是一種開放式的理論建構,在新的歷史語境中會不斷發展和完善。
(蒙麗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