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友權 禹建湘
2009年6月10日至12日,由中南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文學網、吉首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網絡·網絡文學·公共空間”全國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湘西鳳凰古城召開。來自全國近50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雜志社和文聯的150余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對“網絡·網絡文學·公共空間”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理論話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很多富有理論價值的觀點。
一是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和影響力問題。網絡文學的快速興起,對整個漢語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傳統文學構成巨大的沖擊,日漸形成了新的文學范式,促進了文學及其理論與批評的轉向,這是與會代表的共識。吉林太學劉中樹教授認為,網絡文學是當代后工業化科學技術發展所出現的一個新的文學現象,對我國的文學創作,文學理論,文學藝術管理、出版、閱讀和審美意識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陸貴山教授通過對網絡文學的性質和特征的理解,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大眾的意識形態,從整體上說,網絡文學擁有人民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基調。中國社科院張炯研究員闡述了網絡文學所具有的自由、快捷、覆蓋面大等三個特點,認為網絡文學的出現,促進了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界限的消解。陶東風教授認為,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打破了精英知識分子對文學藝術的媒介手段的壟斷性占有,使得當代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去精英化的時代。同時,網絡文學造成了官方文化機構特別是作協的祛魅,賦予了許多非職業化作家以抗衡文化體制的資本。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認為,網絡的出現加速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學格局:一是以文學期刊為主陣地的傳統文學,二是以出版營銷為依托的圖書市場文學,第三塊便是由互聯網媒體引發的網絡文學或者叫做新媒體文學。網絡文學在藝術場,藝術鏈、藝術媒介、知識譜系、藝術消費等方面。帶來了整個文藝學表征域的轉型,他呼吁,學院派應該切人到網絡文學現場,解讀、評價并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山東大學馬龍潛教授認為,伴隨著數字媒介時代的到來,文藝學正在進行著一場傳播學的轉向,期待視野、文本結構、文學傳播都發生巨大變遷。山東大學王汶成教授提出,技術進步導致了藝術的生產方式發生根本的改變,藝術生產的傳媒化促使藝術的生產力、表現力,影響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江西師范大學陶水平教授提出了網絡文學經典化的問題,他認為,十多年來的網絡文學創作,大都是欲望化寫作,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粗糙,沒有產生經典作品。因此,如何打造網絡文學精品,成為網絡文學未來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陸貴山教授認為,網絡文學要大發展,必須創造自己的經典。但他同時指出,經典的產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經典的內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既要看到網絡文學消解了經典,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正在創造或積累經典,畢竟網絡文學才十多年,這對數千年的文學發展史來說,無疑是太短暫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鄭永曉研究員也認為,網絡文學短短十年是很難產生經典的,目前整個網絡文學創作基本上還處在一種如雜草般自由生長的狀態,雖然這是產生經典的一個必然過程,但現在提網絡文學經典化顯然還有些為時過早。首都師范大學王光明教授認為,網絡文學要對結構形式和語言更重視,要有真正的細節描寫,經得起細讀和品味,這樣才能形成網絡文學經典。聊城大學楊春忠教授認為,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構成方式、功能方式業已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換,將形成“后文學”與“后經典”。清華大學肖鷹教授以“二人轉”由專業藝術走向庸俗化為例,談到了在網絡文化時代,怎樣保護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深圳市文聯的楊宏海教授則闡述了“網絡深圳”的文學定向,認為互聯網極大豐富和拓展了深圳文學。懷化學院姜書良教授則從價值要素、價值主體、價值載體、價值場、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等方面闡述了網絡文學的范式轉換問題。湘潭大學楊向榮博士以山寨文化為例,闡明了網絡時代的山寨文化對文學維度的深刻影響。
二是網絡公共空間的認知立場與文化建構問題。與會學者對網絡空間的性質、作用、以及如何適應這個空間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很多學者認為,網絡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交往與溝通平臺,促進了民主意識的形成,但這個空間的公共秩序離社會文化與文明尚有距離。張炯先生認為,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球視野的公共空間,人們在此交換知識、交換思想、交換各種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這個空間并凈化這個空間。陸貴山教授認為網絡空間是大眾向社會發言的理想平臺,是表達公民意志的重要手段,是影響政府決策和監督權力的輿論通道,是輿論動態的風向標,是社會心理和政府公信度的標示,是大眾情緒的顯示器。陶東風認為。網絡已經成為公共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和新的空間,是草根階層政治和文化表達的重要窗口,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削弱了權力和金錢對公共領域的控制權,使得網絡成為公民維權和行使民主權利的一個重要的渠道。中南大學歐陽文風教授認為,網絡給予人的這種自由與平等,其實就是文學創作和社會生活民主化的表現。就社會公共領域而言,網絡創設了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公民在線表達意見的平臺抑或公共空間,在這里不但可以對一切社會現象自由發表言論,而且還可以空前地對話互動,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民主性。安徽大學吳家榮教授認為,如果沒有網絡的參與,民主的進程不會有這么快的進步。黃岡師范學院沈嘉達教授認為,借助網絡形式發出自己的聲音,是民主權力的應用。吉首大學陳文敏教授認為,互聯網是迄今為止公共領域最理想的溝通媒介,為公共領域的參與者提供了更為理想的論辯環境,從而有助于“公共輿論”的達成。
一些學者正視網絡空間的正負雙重效果,對如何更好利用這個空間提出了建議。吉首大學簡德彬教授認為,在網絡空間里,知識分子應該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一些媒體“學術明星”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充其量只是利用媒體的“媒體分子”、自娛娛人的“娛樂分子”、逆來順受的“順從分子”,喪失了提出重大社會問題的能力。上海社科院馬馳教授以“艷照門”和“楊佳襲警事件”為例,認為在網絡空間里,不同的人群所關注的角度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在各種利益互相沖突時,很難形成公共利益的共識,所以網絡只是實現民主的一種技術手段,民主社會的建設必須要求有一種民主的媒介政治的產生。對此,浙江大學李詠吟教授強調要拓展公共話語空間,更要堅守公民意識的理性。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教授認為,網絡數據庫的推廣,打破了圖書壟斷,但數據庫無限制的膨脹,導致了一種數據庫寫作文體,從而失去了學術原創能力。湖南理工學院余三定教授也認為,數據庫替代工具書,網上漫游代替逛書架,會少一點抒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只是一個有限的公共空間,希望它成為文化創新的真正的公共空間。鄭永曉提到了“人肉搜索”現象,他認為網絡的發展確實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如何構建安
全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三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一些學者從具體問題人手,對數字公共空間的網絡文學問題進行了反思。季水河教授提出了網絡時代文學批評的轉向問題,他認為這種轉向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主體多元化,二是性質的新聞化,三是運作的市場化,這三種轉向對網絡文學批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即淡化了歷史意識,游離了藝術分析,缺乏理性審視。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教授認為,網絡的普及有利于文學的閱讀和接受,但電子閱讀使人們的審美思辯受到極大的挑戰和傷害,因為在網上閱讀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個性的享受和從容的心境。張炯認為我們現在的網絡空間不能說完全無序,但包含了很多無序的東西,這需要政府制定一個公共的游戲規則,提倡一種公共道德。陜西師范大學尤西林教授則重點談到了網絡的匿名性問題,他認為在匿名狀態中,人性中一些幽暗意識就會展現出來,當網民在發泄或者惡意攻擊時,就會破壞網絡空間。但他并不贊同實名制,因為匿名有合理性,用匿名還是實名,網民可以自由選擇。一些學者針對網絡空間過度自由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設想。吉首大學張建永教授認為,建立好一個網絡世界,就必須建構一個世界公民意識。王光明認為網絡是一種破除權力、破除專制的武器,網絡意味著自由時代的到來,但他提醒,在自由的空間里,我們要保存敬畏。
對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問題,許多代表都談到,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已是事實,它將向著怎樣的一條道路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需要理論批評界更多關注。劉中樹強調網絡文學要向產業化的道路發展,他認為網絡文學創作不能向傳統文學歸化,不能被傳統文學收編,要堅守自己的文學特質,保持自己的文學特色,完善文學樣式,堅持自己的獨立價值,以獨樹一幟的文學姿態,躋身于文學之林。陸貴山表示,為更好地發展網絡文學,需要處理好主流與非主流、大眾價值與核心價值、民主自由與自由規范、低俗與高雅等關系,使網絡文學不斷得到凈化和提升。張炯認為要用文學的標準去衡量網絡文學。要講究文學性、審美性、思想性,只有這樣才能使網絡文學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歐陽友權認為應該秉著一種人文的立場,技術對文藝的全方位的覆蓋,不應該成為技術對人文的顛覆。當前的網絡文學需要解決好“文學性”匱乏的“短板難題”,提升網絡文學的藝術審美價值;要避免文學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在藝術與技術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方式。我們必須修正既有的文學觀念,切入文學現場,調整理論聚焦,從學理上去對網絡文學進行認真審視和引導。王汶成認為網絡文學創作主體要與技術、媒體聯手,重審藝術的人本根基,堅守藝術的創作特質。李詠吟表示要讓網絡寫作有一點世界意識,要把中華民族的自由的美的東西的傳遞給世界,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些學者則從具體的層面上來探討網絡文學如何發展。陶水平強調傳統寫作和網絡寫作要良性互動,網絡文學網站應該和學術界文化精英實現互動。廣西師范大學朱壽興教授認為要提升網絡文學,文學網站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文學網站可以推動精品化的生產。中南大學禹建湘教授認為,網絡文學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媒介變化,更取決于創作態度和作晶資質的變化,這需要學術界的關注和深入研究。湖北師范學院張開炎教授表示,要加強對網絡文學的監控引導,讓人類精神訴求在這個世界里能獲得審美的表達。
綜觀本次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及所提交的論文,老中青三代150余位學者集中探討新興的網絡文學及其相關問題,這對網絡文學而言,可謂盛況空前。它充分表明,網絡文學這一備受爭議的“野路子”文學,通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經獲得了學院派學者的廣泛認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學理審視和正確理論的引導下,網絡文學必將取得長足的發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