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摘要:淺解《情的菩提》,在書中林清玄先生用世間微小之物去體會深的佛理,回憶過去的苦與樂去領悟人生,在世間體會情的源泉——愛的真諦。體現林先生用“平常心”去悟道的心境。
關鍵詞:林清玄 菩提 “平常心” 悟道
中圖分類號:I2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本書的作者林清玄先生32歲遇見佛法,并且入山修行,深入了解各種經書。35歲出山,到各地慘悟佛法。在他40歲時完成了“菩提系列”,在2007年他從“菩提系列”中自選出散文編成精選本——《情的菩提》與《心的菩提》。
而“菩提”是什么?在佛學中認為是覺悟、智慧、覺智。而“情”又是什么?他是世間各種事物都有具有的一種本質,因為在佛學中無論人還是草木都具有情。而此書命名為《情的菩提》正是表明對世間之事的覺悟與覺智。
林先生在本書收錄的73篇散文中貫穿著一條線,那就是用“平常心”去感悟身邊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物品,或者每一個人,得出自己的佛理。正如他自己在《下滿的圍棋》中寫道:“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的品味,不要著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住在山中,能體會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賞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夠了,因為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不是在眼中。”①這也應該是林先生35歲時出山的真正原因,因為佛法實際在世間。只有用“平常心”去經歷世間種種,才能夠悟出佛理。他也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寫于文中,給世人參透佛理的一個提示。
何為“平常心”呢?是指“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無圣”②的心。慧開大師對此曾經做過一首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③這份閑適正來于“無閑事掛心頭”的那顆“平常心”。林先生正是用那顆心去感悟人世間的人與物。因為在他的眼中無論人或物都是有情的,從他們的身上他能夠感悟出真正的佛理。
“平常心”是一顆不執著卻充滿智慧的心,對于身邊的事物能細細體味。在《一片茶葉》中,林先生寫道:“每一片茶葉也都非常重要,因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葉的生命本質。”從而感悟世間的“布施”同樣如此,自己的微薄布施看似微小,卻給人間留下自己的芬芳。林先生正是在日常的生活的微小之處,感悟人生的佛理。正如他自己在《一毛端現寶玉剎》中寫道:“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真正的小,也沒有什么真正的大。”只需要人們用心去觀察世間之事,然后去領悟其中道理,“大與小”只是相對于心來說,“觀大則大,觀小則小”。
在《不著于水》此篇散文中寫道了“蓮花”的純美,生于污泥之中,卻能夠不混于泥污中,而且能開出純美的花朵,有著讓人忘記塵間凡事的清香。林先生感悟道:“深信自己雖生于水,總有一天也能象蓮花一樣不著于水。”林先生只是在花市里看到蓮花,而發出的眾多感悟。這給讀者一個觀察的視角,人們平時走過路過身邊許許多多的人或物。人們總是去忽視他們,并且總是感嘆人生的無意義。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像林先生一樣的“細微的心”,然后去感悟世間的每一件事情,那樣活著才有意思。他用眼睛去看世界之物,但并不執著于世間之物,而是感悟其中的佛理。
在《一朝》中,林先生從《紅樓夢》的《葬花辭》中對落花的感嘆人生的遭遇而反觀世間之事應“覺悟了無常苦空,體會了山水的真實”。用“平常心”去看待世間之物的生與滅,才能從容的前行。
在散文中他將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在《感同身受》此篇中,將自己融于“蘆葦”、“楓樹”、“風”、“雨”、“陽光”、“濤聲”之中去體會,去感悟而得出“能感同身受又能拔苦與樂,就是菩薩了”。用身體去融入并且超越正是林先生在每一篇散文中都體現的精髓,也正是因為懷有一顆“平常心”才能達到在其中卻又超越其中的境界。
林先生對世界之事都抱著“平常心”去看待,無論這件事發生在現在還是過去。他在散文中提到他一位朋友,小時候很貧困,一直是吃番薯長大。后來這位朋友成為一個公司的大經理,他發誓這一輩子寧愿餓死也不再吃番薯。世間的人很多不愿意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苦痛,選擇逃避然后遺忘。此時林先生提出“我知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正是用這種“平常心”去對待曾經的苦與痛,把他們當作一次次的經歷,并不選擇去逃避,而是去直面過去,感受其中的苦與樂,林先生才能超越現實。正如他自己所寫的:“這人間的一切正是如此,我們看見早上蒼白之月與晚上光耀之月是同一月,我們看見痛苦沉溺之自我與光明超越之自我,不也是同一個自我嗎?”并且明白的寫出,“你的故事永遠是你的故事”。
因而林先生在散文中并不避諱自己貧困的童年,而是用他的心去感悟那時的快樂與痛苦。
在《飛入芒花》中記述了他的母親,一個貧窮的農家女,辛苦的養育著眾多的孩子。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的母親卻給了他世間最溫暖的愛。文中從小時候“兩角錢的糖”的故事開始,而引發出母親對他的愛和自己對母親的愛。傷感中透出溫情,這也是林先生的感恩,對過去的一切感恩,如果沒有過去的一切何來現在。
在《幸福的開關》中,他講述自己小時候家中貧窮,買不起汽水。有一次將裝在汽水瓶中的“煤油”當作汽水喝并且因此差點送命,本是一個痛苦的回憶,但是并沒有讓他為此而覺得羞愧,而是在這事之后,有一次喝汽水喝到嘔氣時還快樂的感嘆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比喝汽水喝到嘔氣更幸福的事了吧!”當他成年后也將那時的喝汽水當作一種幸福,而林先生由此而領悟道:“這個世界原來就是個相對的世界,而不是一個絕對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并非你越富有,地位越高,你就越幸福,過去的故事也許是最幸福的故事。正是用“平常心”去看悟世間之事,心才會如此透亮。
林先生用“平常心”在世間“修道”,在行、住、坐、、臥中去感悟道的存在,并且將自己的體悟寫于紙上,感化世間之人。而在世間最能用“平常心”感悟到的“情”,就是愛。愛是各種情的起因。愛能生關懷之心,愛能生憐憫之情,而愛也能生恨之情。他在《情的菩提》中對這世界眾多情所產生的源泉“愛”,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出了情的真諦。
在《南國》一文中從王維的詩入手,談及世間的情愛。因為緣份必定遭受離別而相思之苦,他在讓人們在體會情愛的同時,懂得“惜緣”,而不是因為緣滅而存在絲毫的遺憾與怨恨,要看透情愛中的緣份,讓自己的心變得清明,找準自己的方向。
在《寫在水上的字》中敘述了關于愛的話題,文中寫道:“身心無不遷滅,愛欲豈有長駐之理?”這是人們對愛充滿了欲望,希望一直留住或者期盼那本是如流水般的情欲,因而他又解釋道:“人的痛苦是前面的浮草總思念著后面的浮木,后面的水泡又想看看前面的浮漚。”這都是人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緣起緣滅,本應如水一般流去的情愛。而是執著于某一人或某一物,這樣的情欲之心就只能給人以痛苦。
在《金箭與鉛箭》散文中更加深入的闡述了這一道理。文中描述一個朋友遭逢一次婚姻與愛情的巨變,心中對院中的同一株梨樹產生了不同的兩種感情。從開始極力的愛護梨樹上的每一朵花,因花凋謝而傷感到后來遭逢婚姻巨變后砍掉院中的梨樹,只因不想別人再見到梨花的美。林先生在這前后兩種感情差落之中感悟:“其實,我們每個都背著金箭與鉛箭。愛神,就是我們自己。”當愛神射出恨的鉛箭時,我們應該反省自己,及時迷補的射出愛的金箭。雖然愛與恨如一柄雙刃箭。但林先生希望用自己的心去調和他們。因此寫道:“如果要做春蠶,也不要到死都吐著怨恨的絲;如果要做蠟炬,也不要永遠流著悲傷的淚。”
正是林先生有著如此深的領悟,在他的《情的菩提》一書中才會處處顯露出“明珠”般的光亮。他用一顆“平常心”去感悟世間的道,用世間的經歷去修道,用清澈的眼睛去看透世間事情的本質。書中每一篇散文都包含著林先生的“菩提之心”,本著佛學中萬物皆有情的思想,去體會世間的人與物。從一件小的事物去領會大的道理。從過去到現在去體會自己一生的幸福,在世間領悟愛的真諦。正是林先生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體會,才能寫出如此深的感悟,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洗滌自己心靈的機會。
以上則是我對《情的菩提》的淺薄的解讀,林先生所抱的“平常心”給我的感悟很深,當然書中還有更多值得大家去體會的情感,有待著大家再發掘。
參考文獻:
①林清玄散文選.http://www.cqttg.com/class/jxtt/lqx/.
②③方立天.尋覓性靈—從文化到禪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