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原
摘要:“意象造型”是中國水墨畫的基本元素,中國畫的意象造型并不是對客觀物象的簡單模仿,而是主張造型“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筆墨語言的運用,也是中國人物畫意象造型的一個特征。意象造型,不光是概括對象的形神,而且始終和 “意”緊密結合在一起,貫注個人的情感。
關鍵詞:意向造型 筆墨 情感
中圖分類號:J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中國水墨寫意人物畫和其它繪畫一樣,目的即反映與表現客觀對象。然而,水墨人物畫往往會被認為只是簡練的幾筆,實際上它對造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下筆既要反映出對象的結構特點,也要反映出轉折變化、陰陽虛實,從而更好地表現物體,如果沒有扎實的造型能力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意象造型”可謂是中國水墨畫的基本元素,離開了它就沒有了中國意味,也就產生不了有境界、有詩意的水墨畫作品。
追溯歷史,東晉顧愷之注重形與神的關系,強調“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失矣”,表現了造型技巧對傳神的重要性。他在理論上的貢獻還表現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提出。要做到傳神,一方面要建立在對客觀形體描寫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形,必須以形遷想,通過大膽的想象妙得其神。
南齊謝赫在其 “六法論”中提出“應物象形是也”。“象形”即造型,就是說造型的前提是應物,根據畫家對客觀物象本質特征與整體規律的體悟感應出來的形象創造出藝術形象。
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曰:“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 可見繪畫之妙,在于氣韻。他將對象神韻的再現手段明確歸于用筆。在講究“用筆”造型語言的前提下,造型實際并不是以視覺上的逼真作為追求的,中國畫的意象造型也并不是對客觀物象的模仿,而是主張造型“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
不受客觀形象束縛,遷想妙得的意象造型,是因為畫家并非直接對形象描繪,而是寫立于胸懷的心象。意象造型既尊重客觀物象的形貌,又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擾,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正如《歷代名畫記》中記載謝赫“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它注重精神活動,強調心物相契、重神尚韻,從而能夠創造出比自然更富神采、更有內涵、更具意味的人物形象。
意象特征還表現在對“意”的注重。自宋朝以后,文人畫崛起,在繪畫中更加強調追求神似與畫意,使畫家主觀情感得以充分發揮,造型成為表現精神的重要手段。
現代水墨人物畫家在全面的文化、哲學及藝術修養的基礎上,以堅實的繪畫能力,通過對人生的理解,用靈活的筆法自由地“寫意”表現。畫面中反映的,完全是畫家胸中“心象”或“意象”的跡化。這種“意象造型”不同于注重視覺真實,以形似為目的的“寫實造型”;也不同于抽象藝術繪畫脫離客觀物象,找不到現實具體物象的“抽象超越”;而是既感悟造化,又依據心源,達到物我之間一種和諧的交融。這種“意象造型”是藝術家在生活中提煉過的藝術形象,是有意思、有味道的個性形象造型,要求自然合度、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在美學思想上強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畫中有詩”,追求“詩情畫意”的文學意味。它還需要用文學的藝術思想和書法的美學觀念來指導畫中的“意象造型”,并在水墨氤氳中充分表現藝術家的思境,文人的書卷氣,使之成為一種講求境界、講求格調、講求品味的藝術表現方式。
中國水墨寫意畫的筆墨語言是一種工具文化,是在長期的文化歷史積淀以及工具自身的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它和油畫以及其它畫種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其它畫種的語言都是在對客觀事物的關照中產生的,西方繪畫語言的起源是模仿,而中國畫的語言不是,它相對于客觀物象,不是模仿,而是獨立的。筆墨語言的運用,也是中國人物畫意象造型的一個特征。
從畫論與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物畫是采用線條表達,講究筆墨效果的造型方式,這不僅受時代審美意識的影響,而且和畫家的審美理想有著直接的聯系。畫家在尊重客觀物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意象造型”也是一種表達人的主觀情感與情思的藝術造型。不同的造型是經過畫家概括、剪裁、夸張以及變形等意匠經營的結果,更加真實地表現出對象的神。這種意象造型,不光是概括對象的形神,而且始終和自己的“意”緊密結合在一起,貫注著個人的情感。
我們提倡一幅畫應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就是說,要做到“氣韻生動”必須通過畫面上的人物形象來說話,就必須以生動的、有藝術力量的“形”來體現。要表現這樣的“形”,就需要我們在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中采用“意象造型”的造型方法。這一造型方法是隨著西方素描不斷的引進和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深入研究后提出的。要能做到“意象造型”,必須進一步研究對象的結構規律、生長規律等,不但要表現出外部特征,還要表現出形成這些外部特征的內在規律。所以說,要畫好水墨人物畫,光有寫生的造型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還要求畫家要有意象造型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對畫好水墨人物畫關系重大。中國畫的造型,由于畫紙采用生宣紙的特殊性,也從客觀上要求造型能力必須高度熟練。沒有高度熟練的造型能力,要想隨手揮毫是不可能辦得到的。
在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理論中,很早就重視畫家主觀情感的表現,強調藝術家個人人品、胸次、氣質、性情的表達。畫家不再僅僅著眼于對客觀物象形神氣韻的表現,而是更加專注于自身內心精神情思和氣韻意興的表達。繼往開來,水墨畫所洋溢的抒情寫意性會體現為一種藝術哲思,一種自我精神與情感的升華,一種民族精神在繪畫中的拓展與延續。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2]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