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勇
摘要:本文從空間美學的角度對空間設計中的“虛擬”特質進行研究,提出“柔性視界”的設計理念,將空間設計中簡單停留在邊界的柔性設計,上升到對空間系統中各個元素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但是空間是一個大的系統,并非簡單的邊界設計就能從本質上改變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真正實現人們的需求。
關鍵詞:柔性視界 空間 虛擬 美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一、引言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大眾越來越關注居住文化和居住品質,空間的合理性也隨之成為設計專家必須面對的課程。王受之先生指出:“自由的使用空間是建筑產品的方向,只有做到一個空間兼具多種功能,居住者才可能享受到居住文化品質。”他提出的“自由的空間”為我們未來空間設計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邊界”問題是提出的一種新概念。它所表現出來的是“剛性邊界”與“柔性邊界”這兩種形式。
“剛性邊界”的定義是:由不透明的分界物構成的邊界,它所表現出的是:不可移動性、時空的穩定性,內向型的自我保護性。具有較強的對外排斥特性,充滿了強烈的沖突與對抗。在這里,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建筑中呈現的“墻文化”。達官貴人的府邸、宗族皇權別院,在這些“高等”的建筑中朱紅的磚墻象征了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威力。圍墻將它所環抱的空間和外界空間隔離,在宣告絕對排斥、獨立的同時,也給人心靈上最深的隔斷。
“柔性邊界”的定義是:表現為一種模糊界面,對不同區域的空間既分割又聯系,體現為外向型的包容與貫通,內外的雙向交流成為連結體。不同的空間透過“柔性邊界”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邊界成為空間信息交流的媒體。
“柔性邊界”的引入,對城市、鄉鎮和建筑內部之間的空間環境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之成為二者之間的交流和聯接空間,提供給人更好的居住環境,增強了居民的社會參與性。
當代社會高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從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快節奏的城市腳步也帶給我們更多的壓力。設計師們也都在試圖從生活的各個方面緩解人們的壓力:城市規劃的生態化,緩解了過度城市化帶來了失衡;室內設計的簡潔化,緩解了信息社會巨大的視覺疲勞;產品的情趣化,緩解了工業化社會機械的冷漠感。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空間設計方式,以滿足人們日新月異的生活方式。
聞名中外的蘇州園林中只有窗空沒有窗扇的“空窗”,每一扇空窗被布置成一幅立體的風景畫,美不勝收;花漏窗,景色似隱還現,光影迷離斑駁;還有所謂的“對景”,透過特意設計的門框,景物似一幅中國畫嵌在畫框中,引人入勝。柔化的視界為園林增添了無盡的生氣和流動變幻,讓園林內外的人都能看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美麗風景,而不再是青磚白墻的阻隔。
三、“柔性視界”的空間研究
空間形態的整體面貌形成了柔性視界的空間風格。影響空間的形態風格的因素是多元的,空間的形態風格不但受到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文化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設計者的個性以及材料與工藝的選擇的影響,同時空間風格的形成還是一個發展的、歷史的概念,它們實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淀和逐步形成的。“柔性世界”是我們對空間的一個新定義,是我們為空間設計確定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因此,它仍然具備傳統的空間設計的許多特質,在傳統概念上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因素。
(一)“柔性視界”的空間構成
空間設計如同客觀視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一樣,不是偶然和混亂的堆積,而是有結構、有系統、有層次的。對空間的風格形態設計研究中,主要包括形態的造型要素和形態的語意要素兩個基本方面。所謂形態的造型要素包括形狀、色彩、空間構圖、材料等;而語意要素的層面上包括:形態的比擬、對比、節奏、夸張、變異、豐富、象征、暗示、隱喻等。從環境空間的限定手法來研究柔性視界中最主要的線和面兩個要素:第一,線的下定方式與空間構成。第二,面的限制方式與空間構成。線與面的限定方式是空間規劃的基礎。柔性視界的創造除了應用這些基本的限定手法外,還可以將這些要素的運動變化構成多樣的空間形態,產生無限豐富的組合。
(二)“柔性視界”的虛擬性
傳統的空間設計中,空間的界定與分割往往是以面的形式來實現的,常用的實體分隔界面以兩種形式為主。一覽無余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毫無視覺情趣。空間環境的設計應該注意空間實體的“藏”與“露”,注重看見的層次變化,追求意境的深遠。蘇州園林中的空窗和花漏窗。這是中國意境的代表。在空間的分隔面上與人視線等高的地方留出透洞,即實現了空間的功能區分,也讓人的視線不受阻礙,讓人心情開闊,愉悅。“如果邊界不復存在,那么空間就絕不會富有生氣。”“柔性視界”通過營造更強虛擬性的邊界效應,來適應人們新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在現代的空間設計中,也有“柔性邊界”的概念,在原有蘇州園林景色滲透的設計理念上更進一步,用各種虛擬,模糊的邊界來界定空間,即實現功能的分區,也讓空間的流動性更強,讓人們的心理感受更舒適:
第一,用暗示性的隔斷作為空間邊界。用人眼視線以下的低矮隔斷,即能產生明確的界定范圍,又不會阻擋視線。好的隔斷物密度的安排會很好的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如廣場中分割機動車和人的娛樂活動場所的隔斷,隔斷可以完全阻止機動車穿越人的休閑,娛樂場所,但是又不會影響行人自由出入,同時,廣場的景觀向所有人很好的展示了出來,與城市空間融為一體;平滑,細膩的隔斷物限定性強,粗糙,凹凸造型的隔斷物限定性弱。
第二,用通透性較強的材質作為空間邊界。掛的竹簾、擺置的屏風等這些都是將原來的實體的分割面轉換成了其他的空間構成元素。豐富的空間視覺界面讓人細細品味,讓空間實體或“藏”或“露”。空間的層次立刻豐富起來。“庭院深深深幾許?”表達了空間的層次變化,留給人無限深遠和含蓄的意境。
第三,用實體限定產生虛擬的空間邊界。用實體的限定形式營造虛擬的空間邊界,是我們在柔性視界的空間設計中最為推崇的一種方式。垂直形態是空間中最重要也最常出現的造型元素,如面與面之間的平行,垂直,相交,穿插,彎折,傾斜,圍合,封閉等形態,這些視覺形態可賦予空間豐富多彩的精神感受。位于廣場的周邊的硬質空間,主要滿足會展建筑的交通和停車需求。
空間元素的形態是創造空間視覺效果和精神感受的基本媒介,是環境空間和各個結構物體所形成的結合體,它借助形態的體,面,線的組合和穿插,構成了圍與透,虛與實,分與聚,動與靜的實體的視覺形態和虛擬的空間感受。
(三)“柔性視界”空間的公共性
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總是在自己營造需要的空間,微妙的保持著相互間的距離。比如,行走的兩人談笑時會略微偏向對方;等待中的人會側身或蹲下交談;一群人會圍繞起來聊天;這些都是在正確報人際交往的領域。
柔性視界的公共空間中,我們從人際交往的距離著手,在空間的安排和公共設施的設計上進行了研究。首先,在空間的布局上,我們可以通過地面的上升或下降產生虛擬的空間分割;其次,在公共設施的安排上,以適當放大尺寸和使用空間的方式保證虛擬的個人空間。如我們將在室外或車站配置的長登設計成4人坐 、朝向不定,這樣關系親密的人可以坐在一起,陌生人可以坐在長凳的兩端,而且即使用于擁擠坐的很近也可以變換身體的朝向,保持心理距離。“柔性視界”空間的公共性另一鮮明的特征就是,注重公眾的審美參與。
四、“柔性視界”的美學特征
(一)柔性視界的審美潛質
我們的視界觀教會我們從審美的角度看世界。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會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觀。柔性視界相比傳統的空間設計更注重虛擬特質的挖掘,即空間中人的行為心理和感官體驗尤為重要。柔性視界空間環境的信息十分豐富,很多東西都會產生一定的場所精神與主題意境。柔性視界的空間精神體驗從兩個層次上來實現。第一。柔性視界空間形式要具備表達過去經驗,將經驗客觀的呈現出來的作用。第二,柔性視界空間形式還需具有傳播意義的作用,它通過空間形式有目的的傳播一種視覺信息。柔性視界空間形態的語言因素分析,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具體營造手法有借用某種形象原有的意義;可以通過某種理性思考來命名主題形成語意;利用形態符號進行語意營造;利用情景形態符號進行語意營造;用照明形態進行語意營造;利用色彩關系進行語意營造。利用材料與肌理進行語意營造。
(二)柔性視界的美學特征
空間設計既是對人類生活空間環境的創造,因此,除了要滿足人類的基本使用功能外,還必須符合人的審美規律。構成柔性視界的空間形態要素本身是和諧、美好的,另外形態要素彼此間也要遵循我們常說的形式美的法則。空間形態的構筑,多是利用體、線、面、點的幾何形態要素進行組合。不同的幾何形體要素具有不同的視覺力象特征和不同的審美定勢特征,進而導致不同的空間形態的不同美學特色。所謂原始的形體當然就是指圓、球、正方體、立方體以及正三角形等。所謂易于辨別,則是指這些幾何形體本身簡單、明確、肯定,各要素之間具有嚴格的制約關系,從而給人以明確、肯定的感覺,表現出一種秩序與和諧的特征。
對比與協調的和諧美。對比是指空間構成要素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協調則為差異的弱化。就構成空間的形態美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對比和協調只局限于同一性質的元素差異,在空間構成中主要體現在:大與小,空間體量的大小、門窗尺寸的大小、裝飾裝修元素的大小等等;形狀,具體表現為空間形狀、門窗形狀、構形和構件的形狀組織等;方向,具體表現為空間的軸線轉換,水平、傾斜與垂直的互為交錯,構形元素的組合等;虛擬,主要表現為開窗與空間界面的處理;曲直,主要表現為空間形態與圍合界面的裝飾形式的線型特征;色彩與肌理,主
要表現為空間形態的構筑界面與裝飾材質的組合視感。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迷失,社會的變遷,現代城市空間與傳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如空間需求的擴展、環境質量的提高、人口流動的加劇、交通方式的改變、家庭生活的現代化,都導致城市空間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工作、居住、交通、空間的功能都被重新定義;“柔性視界”的設計理念注重繼承和發展城市的文脈因素,在城市空間中融入社會文化元素,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品質,必將在未來的城市空間設計中被廣泛的運用。
本文擱筆之際,不得不提的是,“柔性視界”的空間設計理念并非僅僅適用于大城市,它可以推廣到大多數中小城鎮和鄉村中去,未來我國在建筑和諧社會和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隨著一大批新城鎮的興起,衛星城的簡歷,這種理念為從宏觀上把握這種“邊界”,建立新型的城鄉和諧關系,創建良好人居與生態環境,追求更科學合理的“自由空間”,提高了良好的思維空間。總而言之,“柔性視界”的設計理念可以很好的促進城鄉空間中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尤其在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漫長過程中,在新鄉村的建設中,“柔性視界”的設計理念都將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
[2]利國.現代設計美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3]【美】揚?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版.
[4]宗白華.美學散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小慧.建筑文化.藝術極其傳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6]王朝聞.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張在元.居住環境建筑小品與設施.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8]安昌奎、韓志丹.外部空間設計.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