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摘要: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線裝形式同現代材料、工藝與技術手段相結合,使書籍設計做到了既有傳統之美,又富有現代氣息,在穿孔數目、穿孔材質、穿孔形態等方面有了新的革新。
關鍵詞:線裝 書籍設計 應用
中圖分類號:TS8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我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復雜,各種形式層出不窮,其中如卷軸裝、經折裝 、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形式代表了我國古籍所特有的古樸、典雅的風格,在世界書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古代書籍裝訂形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很長一段時間內,現代化的平裝形式和印刷方式占據了書籍設計的主導地位,古代書籍那蘊涵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的古樸形態也難覓蹤跡。而隨著呂敬人先生《朱熹千字文》(圖1)、《懷珠雅集》(圖2)等一系列書籍整體設計的成功,傳統書籍形態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而線裝這一最具特色的古籍裝幀形式更是在現代書籍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線裝,指用線來裝訂書籍,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一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它是中國書籍裝訂形式發展史的一個階段,是最接近現代意義的平裝書的一個裝訂形式。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其訂法的獨特性,傳統的線裝書一般是用四眼訂法(也有三眼訂),較大開本的書也有用六眼訂和八眼訂的。
獲得2006年“世界最美的書”稱號的《曹雪芹的風箏藝術》(圖3)便是典型的六眼訂的線裝書籍形態。這本書用線裝書的傳統中國印本書籍的形式來表達中國的民間藝術——風箏,體現出中國人的氣質,也向世界展示出頗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與藝術魅力。可見,古代線裝書籍形式在今天仍充滿著強烈的人文魅力,通過絲線、棉線這一柔軟的材質賦予書籍溫潤的書香之氣,在現在過于機械化的冷漠設計中尤顯珍貴。因此,現在很多有關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書籍借用了線裝的這一傳統裝訂形式,只是在穿孔編連的形式和材質的選擇上更為隨意和多樣。如《意匠文字》(圖4)和《小紅人的故事》(圖5)兩本書的裝訂便借鑒了傳統線裝書籍六眼訂法的形式,不同之處就是在中間兩眼處增加兩眼,在滿足使書籍更為牢固的功能性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傳統訂法的巧妙轉換,于傳統中增添了細微的形式意味。再如《懷珠雅集》的書籍形態,暫且不說紙張材質的那份神韻,同為線裝形式,訂法卻更為自由,有隨意之美,與書名用紙的毛邊相得益彰,凌而不亂。
可見“以線穿眼”是古代線裝書籍神韻之處,在對線裝書籍形態的繼承與發展上,現代書籍設計將之與材料、工藝、技術手段較好的結合起來,做到了既有傳統之美,又富有現代氣息。
1、穿孔數目更加自由
相對于傳統線裝書籍的穿孔數目,現代書籍在訂法上可增可減,更為隨意自由,不但延續了傳統嚴謹之感,而且在細節上的變化會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如《人文江南關鍵詞》(圖6)的形態便是基于傳統四眼訂基礎上的線裝,中間的兩眼之處并未穿線而是讓位于了封面。而《山西古鎮書》(圖7)二眼訂便是一種減訂法,事實上二眼是不能滿足裝訂功能的,只不過借用了線裝的形式意味而已。圖8是 “平面設計在中國05展”書籍刊物類銅獎作品,外國設計師沒有采用中國傳統的四眼訂而是五眼訂,也許是出于對數字5的偏愛,我們不得而知,但西方書籍的東方裝訂形式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其自由訂法給人以浪漫形式之感,達到雅致之中見個性的效果。
2、穿孔材質更加多變
古代線裝書籍多用絲線和棉線穿孔固定,“線裝”二字名副其實。這是兩種極其柔軟的材質,與同為纖維的紙一起營造出書籍的溫潤之氣,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儒雅氣質。時至今日,材質仍然是我們探討書籍形態時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對于線裝形式,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材質代替原有的絲線和棉線,如粗糙的草繩,大氣的皮革,粗獷的金屬等,為線裝書籍攝入現代氣息,既傳統又時尚,并通過材質的應用傳達出特定的主題以及情感內涵。圖9是廣州美術學院書籍裝幀作品集《裝幀之旅》,用皮革穿孔,在色彩和手感上呼應了書籍所用的牛皮紙的色澤和質地,粗糙的材質隱喻了對書籍設計藝術的實驗性和探索性這一情感傳達。圖10是1996年世界最美的書的金獎作品,冰冷的金屬穿過書籍那溫暖的橘黃色封面,強烈的反差對比中給人以穩重、堅硬、理性之感。
3、穿孔形態更加開放
古代線裝書的線是“隱內于無形”,即線頭是隱藏于書籍內的,表面光滑平整,一如中國文人含蓄、謙讓的美德。在今天看來,它只能是這樣一種存在狀態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即可以使它“隱內于無形”,更可以讓它“露外于有形”,即可將穿孔材質其故意暴露于外,平添一份生氣與活力。圖11的《自控》是關于神經醫學的書籍,采用紅線訂縫,外露的線頭使書籍形態生動起來。書籍《脊梁》(圖12)用黑線將八本小冊子裝訂起來,線頭裸露于外,線頭與其他冊子的線頭可以自由打結使這本宣傳冊既可以成組出現又可以獨立成冊。在這里穿孔材質不僅具有審美性更是有了極好的功能性。中國線繩工藝中常見的系結方式,形態美觀且寓意美好,對線裝書的穿孔材質的狀態是很好的啟示。圖13的《上海石庫門》將繩尾處理為盤長結的造型,賦予了書籍美好的形式寓意,更可作為禮品書籍而實現其饋贈與收藏價值。
在中國書籍設計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書籍形態并沒有消亡,線裝形式在與現代材料、工藝以及技術手段的結合中,不但繼承了傳統書籍的古典神韻,更具有現代設計的朝氣與活力,成為現代書籍設計中的亮點。
參考文獻:
[1]呂敬人.從裝幀到書籍設計.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2]鄧中和.書籍裝幀創意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毛德寶.書籍設計.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