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才博
摘要: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它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明和發展,經過積累、沉淀、改造、創新,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無形力量。城市文化較原始文化而言更具豐富性。在各種文化作用力的沖擊之下,城市文化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中如何承接歷史文化的同時又創造出適合于時代的屬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呢?這對城市建設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使得城市文化與建筑設計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
關鍵詞:歷史文化 城市文化 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文化”一詞在社會學、人類學以及相關著作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社會學及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它是人類所有實踐活動創造的結果,包括一切物質形態的文化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以及既含有物質形態,又含有非物質形態的我們姑且稱之為過渡性質的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中心。臺灣學者張麗堂在《市政學》一書中,在文化人類學“文化”概念的基礎上,給城市文化(他在書中稱之為“都市文化”)下了這樣的定義:“都市文化,系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首要表現,它影射著民族、時代與人格的光輝,是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審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現。相對于一些沒落的農村文化、村落文化而言,它更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的特點。
改革開放之后,建筑師對以往特定的政治環境和與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建筑現象甚為不滿,開始了“繁榮創作”的有效途徑的積極探索,認為:在學習與借鑒國內外優秀設計經驗的過程中,存在盲目模仿、生搬硬套的流行和方盒子的泛濫。有的專家和學者試圖另辟蹊徑,提出了“城市文化——創作的源泉”與“城市文化——建筑創作的重要借鑒”等口號。當今,眾多設計者都希望借鑒傳統建筑的精髓來指導我們當前國內大量的設計工作。期望建筑真正為人們所用,具有自身的生命力,達到城市文化與建筑的完美結合。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文化,是由建筑、環境及其潛在文化等關聯要素在特定的城市地域空間內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引領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物質表現和精神臺基。經濟全球化對城市規劃和建筑界影響日益加深,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同”浪潮之中城市建筑將如何演化,才能做到既保持獨有的城市個性,又符合當今的發展趨勢?
城市建筑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史文明發展的見證。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城市建筑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城市建筑集人類文明與傳統于一身,支系復雜,包羅萬象。在城市這個大系統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依賴于建筑這個物質實體才得以充分的發展,因此在城市發展中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建筑與環境得以更加系統緊密的發展。城市建筑不僅僅是一種功能空間的物質,它正在成為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類文化主體。
建筑與環境建設不斷從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各個學科中來探索和創造適應人們各種需要的建筑模式。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實體體現,是生產力發展相對經濟發展的產物,反映著各個不同時代藝術和生產力的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同時又給城市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可能。我們從工業化時期的建筑的變遷中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興衰與一種文化的淡忘。看到建筑與城市之間的功能互動機制是城市、建筑一體化空間組織的原則。為了更好的規劃和建設我們的生活空間,在研究過去生活狀況的同時我們可以領悟到更多的適合現代建筑設計發展的道路。不僅是為了保證居住、工作、環境和交通活動的正常運行,強調城市是有機組織,以及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為重要的是在建筑和城市環境藝術中體現出我們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底蘊,不至于在工業化的后現代設計中淹沒了我們的文化特色,從中找到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在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人們對于城市建筑、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為建筑設計迎來了一個新的契機,承接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拔地而起。在歷史文明縱向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無數次的受到異質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日趨減少,面對如此現狀,建筑設計師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具有前瞻性的設計理念,整合有利的文化資源,做出富有深層文化內涵的設計方案。科學的辨別哪些是需要珍視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哪些又是應該去其糟粕、繼續改進的;進而合理的做到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有效運用,建造出更適用于我國的本土建筑。
參考文獻:
[1]【英】馬林諾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
[2]張麗堂.市政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
[3]王小慧.建筑文化?藝術及其傳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