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摘要: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應當從當前的超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建立起以當事人主義為主、職權主義為輔的訴訟模式。我國民事訴訟體制轉型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法官職權定位是一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民事訴訟 體制 法官職權定位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一、我國民事訴訟體制轉型的基本方向
我國審判方式改革的目標模式是適應嚴格執法和司法公正的要求,建立一套公正的、公開的、民主的、高效的審判程序制度。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看到我國原有的超職權主義的審判方式嚴格限制了當事人的處分權,使當事人不能充分參與程序的過程,也不能享有和行使必要的攻擊和防御的程序權利。而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包攬、干預太多,法官和當事人的職責混淆,法官過多地操縱和控制庭審活動,當事人完全成為被動的訴訟客體。實踐證明,這既不利于追求客觀的真實也極易導致司法的腐敗。所以我國審判方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要加強法官的職權,而是要弱化法官的職權和作用,強化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的程序權利和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應當更多
的吸取當事人主義的經驗。
二、在我國民事訴訟體制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內容的缺失。當事人平等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各國民事訴訟法都有當事人平等這樣的原則性規范。在以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為支柱的當事人主義國家,平等原則更是當事人主義國家法理理念的支撐點,是自由與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國家當前朝著當事人主義模式改革,建立并強調了當事人平等原則,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能力存在著差異性,由于諸如自然原因、制度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當事人進行訴訟的條件實質的不平等的客觀存在,當事人所處的信息劣勢、經濟劣勢等因素導致了平等原則最終成為當事人平等接近司法,實現實質正義的障礙。
第二,當事人程序主體性地位建構不健全。我國的司法改革一直在朝著加強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參與和作用、弱化法院或法官職權的方向努力。相比超職權主義模式下的審判,當事人在當前的訴訟中已經能夠很大程度的參與訴訟進程,在決定訴訟程序開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自主性作用。但是,反映在司法實踐中的當事人主體性依然欠缺實質性內容。(1)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自主性不高,在案件進入法院程序之后,就退出了主體性的角色,缺少積極地分析案情,同對方溝通以解決糾紛。(2)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自治性不強,還不能自由行使處分權。(3)當事人的質證和辯論還不能對法官形成有效制約,直接言詞原則還沒有落實到位,“你辯你的,我判我的”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徹底的消除。
第三,當事人在訴訟中責任和權利的不對等。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進行,當事人主義國家一些配套的制度,諸如證明責任制度、失權制度等被先后引進我們的司法程序。然而,這些在當事人主義國家奉行已久、運行良好的制度在移植到了國內之后,卻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適癥狀。
第四,法官權利行使不當,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以及當事人權利濫用。因為法官素質的參差不齊,地區之間、不同層級之間的差異,導致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出現了極大的不平衡,對法律理解的不到位,同案不等同處,導致對法律尊嚴的踐踏?!安糠址ü僭谕徶械倪^于消極,不能高效地指揮訴訟,使當事人難以通過互動達到訴訟的核心,以達到促進訴訟的目的;而部分法官則把訴訟程序控制權完全交由當事人,導致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造成訴訟的拖延。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從法官職權定位的角度
體制轉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其中,對體制轉型下法官職權定位的錯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審判方式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吸收當事人主義審判方式的優點,摒棄‘超職權主義的弊端,充分發揮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作用;改變法官的絕對主導地位,強調法官的主持與居中裁判功能”,加強了對法官權力的限制和對當事人權利的尊重,審判者在訴訟中“過分積極”的角色開始淡化,從程序的主宰者位置上逐漸隱退下來,而將當事人推上了程序主導者的位置,一些違背司法被動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克服。但是這里也存在著問題,“不斷提升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弱化法院或法官的訴訟職權。這本來是中國民事訴訟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但是,由于人們對訴訟體制存在著理論上認識的誤區,將法院或法官在訴訟中職權的強弱與訴訟體制的性質簡單地混同在一起,認為法院或法官訴訟職權越強,訴訟體制的職權主義色彩就越明顯,反之,訴訟體制的當事人主義特征就越突出。這樣一來,民事訴訟體制改革的過程就變相地成為不斷削弱法院或法官訴訟職權的過程。這顯然是對法院或法官的訴訟職權與訴訟體制基本關系的錯誤認識。”導致在強調當事人責任以后,司法實踐中卻出現了法官依法應該主動行使職權卻怠于行使,“該為而不為”的不當消極趨勢,并且已經危及到了訴訟效率的提高和訴訟公正的實現。
因此,在我國民事訴訟體制轉型的大框架下,應當對法官職權與當事人作用進行重新定位,詳細界定,使其各有權有責,才能使得我們的改革順利進行,改革成果得以顯現。在這一重新定位、界定的過程中,筆者認為,現行當事人主義模式國家的法官職權定位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下文部分筆者將對其進行描述。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左衛民、劉全勝.中國民事訴訟制度:透視、評析與改革.法學.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