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云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實施更加藝術化的教學,從而理清知識結構、深化教學效果,讓歷史課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關鍵詞:藝術化教學;關聯;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實施更加藝術化的課堂教學,使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機統一,讓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有效結合。
一、渲染氣氛,生動課堂教學
初中生有著與小學生、高中生完全不同的狀態,他們好學、好奇,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好。在歷史課堂上,學生樂于學、愿意聽形象生動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授課時,任課教師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如在上“隋唐的文學藝術”時,就可以將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張旭、懷素的草書,閻立本、吳道子的繪畫分別進行掛圖展示;并用課件展示隋唐的音樂和舞蹈,背景配以敦煌莫高窟壁畫,全方位、多層面、聲光結合地展示隋唐的文學藝術的有關內容,讓學生穿越時光隧道,身臨其境感受一下隋唐的文學藝術的魅力。在講授歷史事件時,力求渲染氛圍,或夸張,或比喻,或有聲有色,把生硬枯燥的簡單文字變成形象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時,應該著力突出人物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二、注重關聯,理清知識結構
初中歷史知識點比較多,每一課都有要點、難點。教師在授課時,必須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使課堂教學更具藝術化效果,保證新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遞進,降低學習難度。如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教材中提到首次參戰的笨拙的坦克、簡陋的飛機、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坦克、預警飛機、導彈防御系統等。讓學生了解武器發展的粗略歷史,全面了解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給現代和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再如在講授“諾曼底登陸戰”時,在課前,就要積極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到更多的“二戰”具體史例,利用互聯網,搜索“二戰+1944+形勢”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總結一下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對學生提問“盟軍是如何準備的?為什么一開始受挫?”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最終得出答案。根據教材的關聯性,鼓勵學生探究一下“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有哪些”,這里有“美國的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學生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學習可得出正確的答案。這一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將歷史課之間的關聯,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以及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對接起來,將相關知識點串在一起,方便學生記憶、掌握、理解和運用。
三、挖掘教材,深化教學效果
歷史教科書是史學界的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值得研讀、挖掘的精華本。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深化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初中歷史教材是按歷史發展進程編排的,每一時期又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部分。這三部分內容相輔相成、互為依存、密切相連,一定的政治制度對經濟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文化則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反過來,文化也對政治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些問題,可為學生提供很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如:“唐朝在建設和農業方面取得創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元朝疆域地跨歐亞,僅嶺北行省就基本涵蓋了今天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為什么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如何正確評價洋務運動?”等。同時,要根據教材,積極鼓勵學生動手,深入、深刻地體會歷史。例如繪制“南北戰爭概況表”,制作“筒車”“土電話”等,動手操作的過程也是研究學習的過程,學生會更了解到發明創造的艱辛,增強學習的信心與決心。合理利用和挖掘歷史教材,可以使歷史教學更具藝術性,使學生有效地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質,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漢國,王斯德.走進課堂——初中歷史新課程案例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阜余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