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鳳
來到法國后發現法國人對中國文化很鐘情。好多人都以家里有中國的東西為榮,大到書畫、瓷器,小到中國結、明信片。在中國超市或中餐館里經常會發現法國顧客比中國顧客還多。包括年輕人在內,好多法國人以說中國話為時髦。走在大街上,常有陌生人用中文和你打招呼,曾經有一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圍著我兜了3圈,只是為了說上3句中文:“你好!”“你是中國人嗎?”“再見,我是法國人。”
盡管如此,中國文化對于個性率直、頭腦“簡單”的法國人來說還是有些高深莫測。我的法語老師阿蘭就是一個狂熱的中國迷。每個星期五他都要去中國超市買菜,雷打不動;請客總是去中餐館;還常買一些有關中國的書籍;就連最喜歡的飲料也從咖啡變成了中國茶。他去過好幾次中國,卻意猶未盡,總說中國像個大寶藏,每次都有驚喜。
記得第一節課下課后,阿蘭拿著一袋茶葉請教我煮茶的方法,最后還告訴我他第一次喝茶的趣事:他用湯鍋煮了半袋茶葉,然后不僅喝光了濃濃的茶葉湯,竟然還把茶葉一片片吃掉了。說完這些,阿蘭自己先哈哈大笑起來。
阿蘭為人熱情好客,經常把同學邀到家里玩。第一次去他家時,我帶去一瓶茅臺酒。可是當我把酒遞到阿蘭面前時,他卻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這酒太厲害!”
原來阿蘭第一次去中國旅行,知道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就想買幾瓶好酒帶回法國。臨上飛機前,一個朋友把托關系弄到的一瓶茅臺給了他。阿蘭如獲至寶,可經過機場海關時,因為酒瓶沒有包裝說明,被禁止帶上飛機。無奈下,阿蘭想,不如在機場將這瓶好酒喝掉。于是他買了些花生米、烤魚片,坐在角落里喝了起來。
聽到這里,我忙問:“后來怎么樣?”阿蘭說:“后來,后來我被機場的人抬走了。”原來,阿蘭喝了沒多少就倒了,結果錯過了飛機。有了這次經歷,難怪他對茅臺酒如此害怕。
可是晚飯后阿蘭還是抑制不住好奇,拿出喝白蘭地的高腳杯,給每位都小心翼翼倒上一些,再放上冰塊,輕搖酒杯,直到冰塊快化時才細品起來,看得我在一旁偷著笑。如此文縐縐的品酒方式只適合洋酒,和中國酒文化的豪爽相去甚遠。
再后來,我單獨去阿蘭家做客,特意下廚做了小雞燉蘑菇、紅燒魚還有蔥爆羊肉。圍坐在熱氣騰騰的菜前,我拿起上次喝剩的半瓶茅臺給阿蘭老師倒了一杯。吃著我這不算地道的中國菜,再咂著美酒,阿蘭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怎么這酒的感覺和上次不同。上次味道雖醇但很淡,今天卻是余香滿口。”
我一邊吃一邊講起自己也所知不多的酒文化。這一次阿蘭成了我的學生,一臉認真地聽著,最后還學會了中國最有名的勸酒詞:“感情深,一口悶!”結果那天晚上,阿蘭老師又醉了。
這一次阿蘭終于對中國的酒文化有了頗為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茅臺酒,他可是再不敢輕易嘗試了。▲
環球時報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