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河
摘要:國家的公共權力是和當前社會的經濟關系結合在一起的。國家的公共權力體現著社會的利益關系。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利益關系呈現出多樣化,所以我國的公共權力的運行也呈現出不同的軌跡。如何使我國的公共權力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按照大多數人的利益關系運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筆者從我國當前的利益關系出發,分析我國當前公共權力的運行軌跡,找出制約權力異化的方法,使國家的公共權力在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關系軌跡上運行。
關鍵詞:公共權力;運行軌跡;制約機制
中圖分類號:D62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18—02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公共權力自然而然也會產生,權力以其絕對的權威性使一些人對其非常的熱衷,對權力的極度崇拜導致了圍繞權力問題的斗爭日益加劇,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制約這種由于公共權力濫用而產生腐敗等權力異化現象,是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問題,也是我們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和保證。
一、現階段我國公共權力的運行軌跡
權力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是社會利益關系的體現。權力的運行其實是社會關系、社會利益的表現形式。分析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權力運行,離不開我們所立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結構。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仍然是以利益關系作為它的根本內容和首要表現的,不同利益集團和利益個人的存在以及相互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關系多元性的格局。不同利益集團和利益個人的實際存在,決定著作為上層建筑的公共權力呈現出一種復雜的運行軌跡。這就導致了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的權力運行機制呈現出三種形態。
(一)公共權力在體現絕大多數人利益的軌跡上運行
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共同性是社會關系的主體,這就決定了國家的公共權力屬人民所共有。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這種權力的本質。這種共同性表現為人們立足于比較一致的經濟基礎,有著比較一致的利益標準,比較一致的利益需求,比較一致的追求利益的手段。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是這種比較一致的共同利益的代表。這種共同利益決定,國家的公共權力屬人民所共有;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是這種權力的本質。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權力運行的“主干線”。只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共同利益的存在,權力在這條“主干線”上運行就不會停止,更不會倒退。社會主義共同利益和公共權力的本質,決定和制約著絕大多數掌握權力的人,不會游離權力運行的“主干線”。
(二)公共權力在體現少部分人利益的軌跡上運行
利益的共同性并不排斥利益的差異性。恰恰相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同利益的實現是以不均等的利益關系為先導的。這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的辯證統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作為總方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如何先富的手段上,卻會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體而論,有兩條先富之路可供選擇,一條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誠實經營獲得真正的勞動成果;一條是鉆國家和集體在合同制方面尚不健全的空隙,投機取巧致富。實踐證明,這后一條道路,是急功近利很容易到達富裕之巔的道路,一部分“能人”已經在這條道路上獲得巨大成功。這條“金光大道”正顯爍著神秘的然而是誘人的金光。由于長期以來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使我國的公共權力與經濟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共權力對于國家資財和一部分集體財產有著強大的支配力量,不法分子為了獲得個人利益利用集體利益把手伸向某些掌權者,通過小恩小惠為自己小團體謀取暴利開辟道路。一些掌權者接受某些經營者巧立名目的賄賂,變成了金錢的俘虜,再利用這種已經變質了權力,為經營者提供謀取暴利的方便。這就是一條“錢—權—錢”的權力演變之路。這是現階段一條權力運行的岔路。
(三)公共權力在體現個人利益的軌跡上運行
公共權利在個人利益的軌跡上運行,實際上是封建主義腐朽力量殘留在現階段的烙印。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利益關系,集中表現為人身依附關系。我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使得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在現階段遠未肅清。這種封建主義殘余不僅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而且表現在某些制度和體制上。從政治意義上說,人身依附必然以權力為核心,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依附,實質上是對公共權力的依附,這就是權力人格化。權力人格化必然造成人們對公共權力(表現為對掌權者)的崇拜,使許多人在權力面前喪失了獨立人格。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某人有職有權時,他會門庭若市,許多人為他前呼后擁,甚至極盡阿諛逢迎之能事。而一旦他失去了職位和權力(即使是正常離職),很快就會變得門可羅雀、避而遠之,甚至落井下石!正因為如此,許多掌權者視權力為珍寶,甚至把權力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為權力而角逐苦斗,費盡心機,極力的維護自己的權利,使得公共權利轉化為個人的利益,從而引發出種種以權力為核心的矛盾。這是我們現階段權利運行的第三種軌跡,正是由于這種權力運行行為的存在,產生了權力崇拜與斗爭,滋生、助長種種不正之風。如不加以根除,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大廈就很難建筑起來。
二、現階段權力運行軌跡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共權力人是要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這就表明了現階段我國公共權利的本質是被絕大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為絕大多數人利益服務。現階段三種權力的運行軌跡,后兩種是對第一種的背離。這種背離,在實質上仍然是一種權力異化現象,所謂權力異化,即權力的運行及其結果與它的本質相背離。這是國家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國家所擁有的公共權力,本來是屬于它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的,然而這種權力卻被變成了一種凌駕于社會之上統治社會的力量,這就是權力的異化。
產生權力異化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階級斗爭發展的需要,當社會已分裂成各個不可調和階級的時候,便需要一種似乎凌駕于社會之上,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社會的權力,以制約和協調社會的發展。二是人們對公共權力的誤解。當人們看到國家權力的重大作用甚至承受著權力壓迫的時候,還以為這種權力是一種理應為少數人所特有的神奇的力量,而對它乃至掌權者無限崇拜。從而無形中把公共權力奉獻給了私人。三是一部分掌握著國家權力的人利用國家的特殊地位來為他們的特權作庇護,從而使國家權力日益成為一小部分人統治絕大部分人的工具。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社會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與舊國家根本不同的改變,因而全部意義上的權力異化現象已經不會發生,但是,局部范圍和某種程度上的權力異化現象卻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現階段仍然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上述幾方面權力異化的根源,特別是后兩個方面的根源。權力可以帶來利益,如前所述,這種權力的利益后果是雙向的,既可以給人民帶來共同利益,也可以給掌權者自己帶來特殊的利益。隱藏在權力背后的利益動機,就有可能使權力在一些人手中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的主觀動因。這就使得人們對權力的崇拜首先表現為對掌握權力的人的崇拜,很有可能使一些掌權者在各種形式的崇拜之中飄飄然,昏昏然,把權力當成他的私有財產,這是造成一些人依仗權力為所欲為的客觀動因。
三、現階段我國公共權力異化的制約機制
權力是一種社會存在的必要內容,是使社會關系穩定化的必要機制。只要存在著人類社會,就一定會存在著一定內容和形式的權力,只不過在不同社會里,權力的本質不相同罷了。因而權力不能取消,只有制約,而且必須制約。對權力異化的制約,可以有多方面的途徑,就我國目前情況來說,最重要的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以權力制約權力
權力制衡,是使各種權力得以平衡發展,防止某些權力脫離正常軌道的根本措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權力制衡,應當包含兩大層次:第一層次,各權力機構——執政黨機構、國家立法機構、國家行政機構、國家司法機構——相互制約,第二層次,人民對各權力機構的制約。相對而言,第二層次,人民對各權力機構的制約應該是根本性的。
第一層次是表層次,第二層次是深層次。人民是權力的主體,一切權力機構的工作人員都是人民權力意志的代表;一切權力機構只有以人民的權力為宗旨,才能不偏離權力運行的主干線,也才能正確地實施權力機構相互之間的制約。一旦權力機構脫離了人民的權力意志,權力機構內部以及各部分權力機構之間,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權力角逐和爭斗,權力的天平就要傾斜。現階段我們國家權力體制上的某些弊端,無不是因為某些政治權力脫離了人民的權力意志所致。人民是權力的主體,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這個深層次的權力制衡因素應當成為權力機構自我運行和相互制約的根本依據。
(二)以權利制約權力
權利是國家法律對公民基本權益和意志的確認,它是人民作為國家權力的主體的具體表現。因此,以人民的權力制約國家權力機構,就具體表現在人民所享有的有關政治權利上。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管理國家的權利”。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權力與權利的辯證關系。某些權力發生異化,導致官僚主義、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等不良后果,也無不最終表現為某些掌權者對公民權利的侵犯。這也從反面佐證了權力與權利的辯證關系。以權利制約權力,我們已經開拓了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批評監督制度、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等等,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
總之,國家的公共權力是除原始社會外,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所需要的,它是保障一個社會能有序運行的強制性力量,公共權力運作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利益關系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我國的公共權力的運行也呈現出不同的軌跡。而要保障我國的公共權力能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按照大多數人的利益關系運行,關鍵是要保障公共權力能真正體現擴大人民最基本的民主權益,保證公共權力真正掌握在人民的手里。只有當所有公民都能切實意識到自己的民主權利十分重要,特別是管理國家的政治權利要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權力異化的現象才會得到有效的抑制。
參考文獻:
[1]王彥東,張志強.論公共權力的道德制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5).
[2]羅媛松,黃文進,李春萌.制約公共權力濫用:實現公平正義的保證[J].理論界,2007,(08).
[3]田麗靜,李偉.公共權力的異化及其制約機制新視角[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05).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