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英
摘要:為深入、細化研究區域經濟與區域高等教育的關系,明晰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相關學科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影響規律,采用文獻分析、假設推理及實際檢驗等方法,首先選取產業經濟發展指標及高等教育發展指標進行對比研究,提出兩類指標間的對應互動影響關系,并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檢驗,進而討論區域產業經濟和區域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方向選擇及協調配合。
關鍵詞:區域產業經濟;高等教育;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F066.5/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45—02
一、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的關系在二者發展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明顯,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起決定性影響作用,如經濟體制決定高等教育體制、經濟總量決定高等教育供求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也有反作用,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便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就會起消極作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長期重視,并且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多是從宏觀層面進行,將經濟與高等教育分別看作一個整體進行關系研究,分析二者間的互動關系(三螺旋理論)、主導關系(非均衡發展理論、后發優勢理論)、依賴關系(外部關系規律理論)等,尚缺乏具體微觀層面的研究,缺乏對于區域經濟內部某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中相關學科關系的研究,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該研究在理論意義上有助于充實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關系的理論知識,完善理論體系;在現實意義上更有助于科學選擇區域內部產業經濟和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方向。
本文在理論分析過程中的高等教育相關學科主要指與產業經濟活動具有緊密關聯性和對應性的學科,且由于某些基礎學科(如外語、數學等)具有較強的廣泛應用性和外部輸出性、較弱的產業關聯性,也不在研究范圍之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分析、邏輯推理、理論聯系實際及實證研究等方法,首先依據研究對象及目的確立分析指標,然后進行邏輯推理并以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檢驗,從而明晰區域產業經濟與高等教育相關學科之間的影響規律,并為區域產業經濟與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
三、理論分析與實際檢驗
針對本文研究目的,從“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相關學科”兩方面分別選取分析要素作為比較分析指標,共有如下三對:區域產業結構——高教學科結構;區域產業功能——高教學科發展動向;區域產業技術創新程度——高教成果轉化能力等。
從以上分析指標出發,將對應指標進行關聯分析,結合現實情況進行實際檢驗,可以得出區域產業經濟與高等教育相關學科發展之間存在必然的影響規律,結論如下:
(一)區域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學科結構具有相互促進影響關系
即區域內的各類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與高等教育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比例關系是一一對應的。換句話說,區域內的優勢產業與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科是對應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帶動學科結構的變化。
本文以三次產業①進行產業分類,選取農業、工業、商業等產業為分析對象,并結合具體區域及區域內高等院校進行實際檢驗。所選產業類別基本覆蓋三次產業,具有全面性;所選具體區域分別為各產業優勢區域,具有代表性;所選區域內高等院校皆為與產業相關的重點學科院校,具有說明性。
研究可見,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某種產業優勢的區域,相應的相關學科重點院校與全國范圍相比也占有較大比重,具有較強的學科發展優勢。但各產業相關學科優勢表現稍有不同:
1.從農業來看,我國東北、華中及長江三角洲三大商品糧基地擁有農學重點院校比重分別達到17.39%、13.04%和17.39%。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且農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主要利用土地為勞動對象,相對在全國的分布較分散。至2000年,以地區(市)為單位建成20個大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的商品糧基地縣約有900個。[1]因此相關重點學科院校分布亦較分散,除表2中所列區域,山東、河南、內蒙、甘肅、廣東、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皆有分布。因此,農業相關學科優勢的表現是絕對值較低,但相對優勢高。
2.從工業和商業等產業來看,由于東部及沿海地帶的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相對集中,因此相關學科優勢也較為突出。東北、京津塘及滬寧杭三大工業基地擁有理工科重點院校比重分別達15.49%、23.94和19.72。環渤海、長三角及珠三角三大經濟圈擁有經濟管理學科重點院校比重達46.43%、14.29和14.29②。
綜上分析,無論相對優勢高,還是絕對優勢高,區域內的優勢產業與高等教育的主要學科是對應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帶動學科結構的變化。
(二)區域產業系統功能的轉變與高等教育學科的變化動向有相互影響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經濟活動的種類在不斷的復雜和更新,不僅原有產業的規模和先進性在時刻變化,一些新的產業活動也隨之形成和興起,即新興產業③,如新材料產業、物流產業、生物工程產業、IT產業、旅游產業等。
按照新興產業的發展動力——新技術和新市場——進行分類,可以將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開拓所形成的新產業。如用新技術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把數字技術產業化開拓的IT產業等。另一類是某種經濟活動的擴張形成廣闊的新市場所形成的產業。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旅游活動的大眾化形成的旅游產業等。
從第一類新興產業來看,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先進性發展催生區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連帶產業系統功能發生變化,需要相對應的學科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促進新的研究方向產生;另一方面,學科發展滋生新的科學技術,為相關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從而繼續產業改造,提升產業效益,增強產業系統功能。
該觀點以我國主要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與國內重點高校新申報的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及專業對比進行實際檢驗。從“2006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教育部屬院校)本科專業名單”[2]中篩選出與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并與“正在影響中國管理的5大新興行業”[3]進行對比分析。依據互聯網、新能源、生物科技、數字動漫,以及汽車電子五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教育部屬的眾多重點院校如南京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都申請新增設了網絡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機械電子工程等新專業學科。由此可見:中國的新興產業正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巨大的作用,并引起產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政府和教育部門也給予了高度重視,積極增設相關專業,調整學科發展方向,增強相關技術研發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從第二類新興產業來看,一方面,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吸引眾多學者從事該類產業活動的運作規律、發展前景及相關影響等研究工作,并開拓學科發展方向、創建新興學科,引導高等教育學科的變化動向。另一方面新學科的設立和發展為相關產業活動的運行提供理論指導。
該觀點以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旅游學科專業的設立及旅游院校的數量對比進行實際檢驗,從全國范圍內篩選設立旅游學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結合2001~2006年全國旅游院校數量及在校學生數量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全國旅游院校數量④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到2006年的762所,年均增加比例接近30%。在校生數量由2001年的102245人增加到2006年的361129人,年均增加比例達到50%。可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游從主要作為一種政府接待服務轉變為大眾化經濟活動顯現出了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旅游學科的高等教育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旅游學科相關專業的設置已經涉及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教育學,以及歷史學5個學科門類、20余個專業,全國范圍內設有旅游專業的高等院校數量及在校生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多,說明不同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區域學科結構的變化,且引領了變化的動向。
(三)區域產業的技術創新程度與高等教育的成果轉化能力有相互影響關系
一方面,產業的技術創新程度主要取決于擁有相關學科的創新理論和引進高理論水平、高素質能力的科技人才,這是與相關學科的科研水平及其教育成果的轉化能力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將新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高理論水平及高素質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與相關產業緊密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從而既能充分發揮區域內高等教育的技術優勢,又能為科研創新和新型人才的培養尋找廣闊的實踐平臺。二者具有互補的關系。
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及高校的發展戰略皆體現了這一影響規律。例如:
企業方面的成功典型:1997年6月25日正式成立的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年發展歷程中,密切依托清華大學世界一流技術平臺,緊緊圍繞“技術+資本”、“合作+發展”、“品牌化+國際化”的公司戰略,立足于信息、能源環境兩大產業,走出了一條高科技企業發展之路。截至2007年末,公司資產總額超過174億元,市值近300億元。2007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46億元,上市以來公司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近50%。“清華同方”品牌價值超過327億元;共申請1032項專利,獲得了專利權566項;公司入選“中國科技100強”,“世界品牌500強”。[4]
高校方面的成功案例:2006年6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了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2006中國高校──大型企業合作論壇”。論壇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學校與大型企業開展科技與人才培養合作,全面提升產學研結合的范圍、力度和層次。論壇上揭曉了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科技創新十大典型案例[5],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公司合作項目”,其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構筑產學研戰略聯盟的辦學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教育界、企業界同行的普遍認同。還有“西安交通大學與寶光集團共建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學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的產學研合作”、“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的產學合作”、“華東理工大學與兗礦集團‘煤氣化技術的合作”等。
四、結語
綜上分析,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相關學科發展有密切的互動影響關系。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注意對相關學科發展的投資和重視力度,以求獲得更強的理論基礎和更大的智力支持。同時還要關注學科前沿動態,營造科學技術優勢的區域內轉化和實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學科的結構配比和各學科的發展動向應以產業結構及發展趨勢為航標,做到教育為經濟服務。而且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辦學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等的定位要以完成產業結構系統功能為依據,真正使二者充分結合,互相促進。另外,本文的研究過程中部分區域及產業的選擇具有典型性,且缺少對我國目前大力發展的職業化教育的分析,希望廣大專家學者繼續深入地、廣泛地進行研究。
注釋:
①三次產業分類法是費希爾和克拉克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的,即把產業門類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其劃分的依據是物質生產中加工對象的差異性。也就是,第一產業的屬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產業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產物;其余的全部經濟活動統歸第三產業。
②本小節“重點學科院校比重”數據根據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網上資料“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名單”整理計算而得,http://gaokao.eol.cn,2005-05-17.
③《房地產經濟辭典》:新興產業指一定時期內在一個國家(地區)由于新技術的應用或者新市場的開拓而出現的新的產業或者產業群體。
④數字來源:《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01-2006年刊。
參考文獻:
[1]胡欣.中國經濟地理(第五版)[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45-47.
[2]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2006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名單(教育部)[EB/OL]. http://gaokao.eol.cn.2007-03-12.
[3]陳振燁.正在影響中國管理的5大新興行業[EB/OL].http://manage.org.cn.2007-2-1.
[4]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介紹[EB/OL].http://www.thtf.com.cn/htm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
[5]KWC.2006'中國高校──大型企業合作論壇在北京開幕[EB/OL].http://est.hainfo.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7.2006-6-28.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