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摘要:社會協調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在我國,對社會協調的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多層次的特點,本文從研究角度、社會協調的涵義、社會協調的手段和存在不足等方面進行梳理,力求達到對我國社會協調的研究現狀有一個清晰地把握。
關鍵詞:社會協調;社會協調機制;功能耦合
中圖分類號:C91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20—02
在今天,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清醒的認識到,經濟必須與社會協調發展,只有實現社會協調發展,才能給人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如何提高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協調乃至整個社會的協調,是當今社會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對我國社會協調的研究現狀作了梳理,綜述如下。
一、研究角度
社會是個大系統,存在著復雜性、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目前,在我國對于社會協調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多層次的特點,大致涉及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管理學和法學等學科。
在經濟學領域,對于協調問題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考慮到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科層結構在某些條件下能比市場更好地協調多人行動。針對科層結構中的理性行為選擇問題,代理理論、機制設計理論則關注在信息不完美和不對稱條件下,協調行為人之間利益和行為。[1]倫理學認為協調社會關系涉及很多倫理問題,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倫理對社會具有公約意義,是協調社會關系的精神保障。倫理規范從根本上說是面對公利或自利的問題,是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的基礎。利益的協調并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社會各個利益主體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規則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平衡。認為社會協調應以平等競爭、扶助弱者、合理消費為核心原則要素凝合而成。平等競爭是基礎,扶助弱者是補充,合理消費是保證,目的是實現全社會共同發展。[2]80-82《協調論——一門新的領導哲學》一書中認為:“在政治生活中,協調是一種導向力!在經濟生活中,協調是一種生產力!在文化生活中,協調是一種粘合力!在管理實踐中,協調是一種組織力!在哲學思維中,協調是對立統一的緩沖器和轉化器。”[3]王之璋對中外哲學史加以考察,從哲學的角度認為應用“協調范疇取代平衡范疇來概括事物的相互適應和有序狀態。”[4]韓明謨在研究方法上提出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社會發展問題,認為人們的社會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并從社會學、經濟學傳統理論中論證社會的分工和分化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沖突和競爭是社會發展的激活機制。他還討論了社會發展的綜合機制——社會協調的內涵、類型和運行功能,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實際討論社會協調與失調等問題。[5]
二、社會協調的涵義
對什么是協調?目前國內有以下幾種看法:(1)指在事物的關系中,有關各方處于既能表現自己,又能容忍對方的合作承受過程。[5]201(2)協調是事物處于動態平衡的一種相互關系和狀態,是系統的一種穩態,它也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一種屬性和基本形式。[4]72(3)機制,源于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機構、機械,即人們制造的,供自己使用以達到預期目的的工具和手段。[6]72(4)協調指的是事物內部各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間的協同、和諧、適應的關系。而且協調是在結構協調、功能協調和數字比例協調這三種基本形式促進事物發展的。[7]7-8(5)協調是協調主體有目的、有控制、并與目的性一致的整體行為。[8]36(6)協調指事物處于某種有序和自組織狀態下,其系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運動機制和功能狀態。[9]16
對于社會協調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對它的定義也是各有側重、觀點迥異。大致有以下兩種比較有代表性:(1)從社會系統的觀點出發,社會協調是指在一個社會系統中,各要素之間或子系統之間,當有關各方進行交往,并相互行動時,在統一的目標引導下,各方功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并促成統一目標的最優化的實現。[5]201(2)社會協調作為哲學范疇其內涵可界定為:是社會主體為了達到社會和諧目標對社會活動進行有目的規劃、管理、調控的過程;是以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幸福等作為價值尺度衡量的,社會事物各個方面相互配合、適應、結構完整、功能優化、和諧一致的存在狀態。社會協調是一種多樣性的有序統一,是一種適度的比例關系,它表現為對人類社會而言的安寧、平衡、秩序、持久穩定、融洽、合和等生存狀態。[10]3
三、社會協調的內容、手段和目標
對于社會協調的內容,鄧應選在《社會協調論》一文中作了系統的總結,他認為社會協調的內容:一是經濟協調;二是人際關系的協調;三是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的協調。這三者共同作用于社會的發展。[11]62張宏則從哲學的層面上將協調的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第一,作為世界一種普遍存在趨勢和現實的本體論含義上的協調。像無機界的有序結構、有機界的生態平衡、社會領域的和諧關系等都是協調普遍存在的表現形式。只要我們承認世界的統一性、發展變化的有序性、事物存在的系統性和穩定性,就必須承認協調存在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從范疇對立性講,運動、變化可以是上升的(即發展),也可以是下降的;那么,聯系也可分成協調的和不協調的。目前哲學理論體系中沒有納入協調這一范疇,而只是把協調作為發展的一個附帶修飾屬性,這是不全面的。第二,以人類活動為中心參照坐標的協調。這一層次的協調涵蓋人與自然的協調、人與人關系的協調、人自身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第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互相關系的協調。第四,特定社會領域內部關系的具體的協調。”[11]4他認為,我國的社會實踐要求我們應重點研究第二、三層次上的社會協調內容。
關于社會協調的手段,鄧應選認為有三種:一是經濟手段,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辦法來協調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二是政治手段,健全民主和法制。用政治手段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三是發展文化教育,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實施有關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政策。[11]64-65
對于社會協調的目的,韓明謨認為有三個特點:“社會系統之間的協調,既有系統自我的目標,也要符合更高一級系統的目標。協調的目標,其特點:第一,表現在目標的一致性上。目標要符合協調雙方追求的目的,符合共同追求的利益。第二,要考慮目標的雙關性。既要考慮這一方,也要考慮到對方的特點、差異,要求大同存小異。第三,考慮目標還要注意階段性。既要考慮長遠的戰略性的要求,也要考慮到近期的目的。第四,還要考慮到目標的可行性。”[5]203
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在定量分析方面,我國學者謝振忠綜合參考國際國內研究機構和學者指標體系,加以篩選和處理,設計了包括目標層、系統層、主題層和指標層的4層指標體系。其中,經濟發展系統共選取了19項指標,社會發展系統共選取了40項指標。[12]43
在定性分析的方法論角度,賈高建認為所謂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就要處理好生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結構層之間的關系,促使它們的發展全面展開,并使之互協調。社會整體的有機聯系不是隨意的和不可捉摸的,而是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和機制,這種客觀規律和機制就表現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邏輯。要實現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就要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社會結構體系有機聯系的內在邏輯,按照這一邏輯去協調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以及各個部分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把握了社會整體的有機聯系。在推動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遵循這一邏輯,以生產力為根據去協調生產關系,以經濟基礎為根據去協調上層建筑,而不是相反,同時也不能將它們簡單地平列起來。無論是城鄉關系本身還是城市化進程,都應該像把握整個社會結構體系那樣從整體的高度來把握,而不能只是著眼于經濟發展、人口結構等具體方面。社會結構體系的內在邏輯在運行中所體現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其中絕對性是相對性的前提,相對性最終從屬于絕對性。相應地,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中的調節域,最終從屬于協調統一的總的前提,它的存在以不背離這一總的前提為原則,并將這一原則具體化為它的客觀界限。所謂重點與非重點以及孰先孰后、孰急孰緩等區分決不能使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和各個部分的發展之間拉開過大的距離以至發生脫節。[13]26-30
五、存在不足
目前對于社會協調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對社會協調的定位比較混亂;對社會協調的手段、方式、原則的研究仍舊停留在實證的社會學層面;社會協調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還沒有怎么涉及;社會機制的構建僅僅停留在口號式的提綱階段;對社會協調機制的目標設計和實踐的可行性考慮不周等。
參考文獻:
[1]朱富強.博弈、協調與社會發展——協調經濟學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洪紹青.倫理視角中的轉型期社會利益關系協調[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8,(3):80-82.
[3]陳士杰,方學邦,侯定和等編.協調論——一門新的領導哲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
[4]王之璋.協調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韓明謨.社會系統協調論——關于社會發展機理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羅川山,韓燕.論協調機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改革實踐問題[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7]宋周堯.論協調是事物發展的一種基本狀態[J].貴州社會科學,1987,(4):7-8.
[8]吳鵬.論協調與協調發展[J].學習與探索,1992,(3):36.
[9]張中瑞.論協調[J].理論探索,1987,(1):16.
[10]張宏.哲學層面上的社會協調觀[J].煙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3.
[11]鄧應選.社會協調論[J].遵義醫學院學報,1987,(1).
[12]謝振忠.我國發達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統計與決策,2008,(7):43.
[13]賈高建.關于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5):26-30.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