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琳 駱華松
摘要:艾滋病自一發現就迅速成為關注的焦點,隨著艾滋病的出現,也逐漸出現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問題。而這在艾滋病高流行的地區更加明顯。云南省德宏州毗鄰國際毒品生產地“金山角”地帶,毒品的過境和販賣,不僅影響了當地的正常社會安全,也使當地艾滋病問題逐漸突顯,而艾滋病本身的特殊性對當地社會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艾滋病;社會結構;德宏州
中圖分類號:C913.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104—03
艾滋病是作為一個生物醫學問題提出的,但是由于它的特殊性,已經演化擴大成為一個社會學、行為學、公共政策學、心理學并涉及社會道德與管理等眾多學科的問題。而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當地的社會結構特征也隨之有其特殊性,其演變趨勢對于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的社會管理和整個艾滋病的防疫工作都有借鑒的意義。
一、德宏州艾滋病流行情況
(一)德宏州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的背景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州地理位置特殊,它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南、西和西北與緬甸聯邦山水相依,國境線長達503.8公里(約占整個中緬邊界線的1/4)。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宏由云南改革開放的“末梢”成為前沿陣地。由于其毗鄰國際毒品生產地“金山角”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蜿蜒綿長的邊境線和復雜特殊的地形。德宏州逐漸成為東南亞毒販對中國輸出毒品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毒品過境過程中,德宏境內的毒品消費市場逐漸形成并發展壯大,成為了全國受毒品危害的重災區。最近幾年,全國繳獲的毒品,四分之一都來自德宏。隨著毒品危害在德宏州的擴大,艾滋病疫情也逐漸加重。
(二)德宏州艾滋病流行現況

毒品的泛濫是引起德宏地區艾滋病流行的首要原因。在該地區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共用注射器吸毒。1989年在云南省德宏州的吸毒人員中成批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46例。這也是我國首次發現吸毒人員的艾滋病感染者。到2004年年底,德宏州政府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達8124例,其中90%以上是吸毒者。
近年來,盡管共用注射器吸毒仍為當地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性傳播人數已經快速上升。隨之而來的婚內性傳播和母嬰傳播比例也不斷升高。云南省監測結果顯示,1995年暗娼中艾滋病流行率為0.5%,1996~1997年翻了3倍達到1.5%,1998~2003年繼續上升,波動在2.0~2.9%之間。與之相對,嫖客中艾滋病流行率也在上升,1998年為0.3%,1999~2001年增漲到1.1~1.8%。艾滋病正借由性傳播途徑在普通人群中迅速蔓延開來。
二、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的社會結構分析

社會結構是指組成人類社會的要素及其聯系和關系。當社會結構運行遇到某些障礙或產生某些病變的時候,社會結構預定的社會功能隨之遭到破壞。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由于疾病的流行,特別是艾滋病的傳染方式和性質致使當地的社會結構產生一定的變化。部分嚴重地區出現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
(一)家庭結構特征
德宏州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吸毒。到2005德宏州有吸毒人員25321人,占全州總人口的2.39%。人口比例如下圖:
艾滋病對家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破壞家庭的組成結構,削弱家庭的贍養、撫養和教育能力,以及增加家庭的貧困程度,進而直接影響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生活方式。在艾滋病患者家庭中最常見的就是艾滋孤兒。抽樣調查中,因兒童的撫養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結構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德宏州作為艾滋病高流行地區,家庭結構較正常地區所常有的“四二一”、“X 二一”不同,而變成了X一一型、零一一型和親屬 一型。艾滋孤兒問題凸現。
(二)人口結構特征
人口增長減緩,部分地區出現負增長。德宏州出生人數從2003年的1.9萬人下降到07年的1.59萬人。出生率在03年至07年之間保持一直下降狀態。整體上,德宏州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處于下降狀態。其中艾滋病的致死和對生育欲望的影響是重要原因之一。
出生人口分布極不理想。在每年出生的16000人中,出生在農村的就有14600人,占出生人口的91.2%,其中,出生在貧困地區的有9100人,占出生人口的62.17%。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也是農村的居多,農村經濟、社會條件的不完善嚴重阻礙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人口總體狀況不佳、整體素質不高。德宏州受艾滋病影響的家庭,由于疾病的困擾和艾滋病特殊性質的社會影響,嚴重影響了當地特別是農村地區教育的發展。一是總體受教育程度低。據“五普”資料,全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1年,大專以上、中專、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別占總人口比重的1.59%、3.41%、4.33%和22.87%,均居全國、全省后列;文盲率達21.25 %,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14.53和9.86百分點。二是殘疾人口比例高。據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德宏州有殘疾人口6.3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6.01%,高于全國5%的平均水平。
人口性別結構不合理。從人口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來,德宏州出生性別比呈現持續攀升趨勢,2003年全國人口普查男比女多1萬人,2004年增至1.3萬人,2005年是1萬,2006年為1.1萬人,到了2007年就達到了1.9萬人。但是,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艾滋病高流行的農村地區,由于艾滋病的影響,大多數感染艾滋病的男性青壯年由于疾病的影響而自然死亡,反而使女性的比例上升。女性比例上升以后,由于農村地區經濟和醫療水平有限,并不是每一個婦女都很明確自己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或者攜帶艾滋病病毒,這樣切斷艾滋病母嬰傳播這一途徑的工作就比較難開展,從而加重農村地區的疫情。

(三)職業收入結構特征
艾滋病由于其特殊性,它的流行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影響是毋庸置疑的。2008年,德宏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39元。收入構成上,明顯國有單位的職工工資是占主導地位的(參考表3)。
然而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卻不是那么幸運,能在國有單位工作,擁有比較高而穩定的收入。即便是能在城鎮集體單位打工,在患病后他們的家庭收入也減少明顯。從原來的進城務工非農就業轉變為患病以后不得不回到自己家鄉經營農田的農業生產。這也是德宏州艾滋病患者家庭收入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原本的由于職業崗位不同而收入差別大到患病后經濟來源途徑的變化,艾滋病患者的收入結構發生巨大的改變。
(四)生活方式結構特征
由于艾滋病的影響,在個人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患者的醫療開支劇增,個人和家庭成員的生活負擔加,生活重心遷移,生活方式改變。德宏州的艾滋病感染者的家庭主要依靠出租或變賣土地、經營小本生意和打工為生,同時生活上為了減少開支,父母往往會剝奪子女受教育機會,同時進行不能滿足健康需求的不合理的食物消費等。同時,社會成員對艾滋病患者及其親屬的態度也是整個家庭問題之一。盡管近幾年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力度的加大,當地社區層面上的一般交往過程中歧視問題顯得不是很突出,然而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上,例如:就業、交友等,人們有著相當強的戒備心理。
三、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社會結構的演變趨勢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隨著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全面改革的發展,必然出現從“傳統”型結構向“現代”型結構的轉變。二元結構中相對落后的農村里,由于農民所處的地位,其陷入風險的可能性更大。艾滋病患者不但通過勞動獲取收入的能力下降,而且能夠爭取到的就業機會也大大減少,這使得他們獲得的收入明顯減少,其家庭比一般農村家庭更加脆弱,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已經走到了貧困的邊沿。
(一)家庭人口總數下降,生育需求低,教育意識變弱,人口素質下降
艾滋病作為一種生物學現在還無法徹底醫治的疾病,必然造成生命體的衰竭。在一個家庭中,一個家庭成員特別是曾經的主要的家庭支柱和家庭最具生育力成員的離世,將給這個家庭從人口數量上一很大的打擊。而沒有離世的感染者或患者知道自己的情況后,從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和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出發往往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是感染者。這種觀念下,一般情況他們不愿意選擇生育下一代。已經有孩子的家庭,隨著孩子的長大,本來應該很大一筆現金支出的,但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中,教育支出的需求卻變得不敏感,取而代之的是感染者或者患的醫療支出。要么是教育支出總數沒有發生變化,但所占比重下降了,要么是醫療支出排擠了教育支出。在比較貧困的受艾滋病影響的很多家庭里,孩子往往因此輟學、失學,這個家庭的教育支出變少或直接降低到零了。教育是人口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教育力量的降低直接導致艾滋病高流行地區的人口素質受到影響。
(二)家庭生產困難,收入下降,醫療支出增加
艾滋病對家庭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生產結構、產量和勞動強度以及勞動分工等方面。作為艾滋病感染者本身,病理上講,病患會在患病以后出現諸如體力不支、乏力、疲勞、勞作時間不能過長等特征。同時,因為患病及其心理壓力,他們已經沒有更好的體力和更多的精力以及投入放在農作物生產上。
在家庭支出方面,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整個家庭的醫療費用巨增。從檢測費、治療費、藥費、營養費到交通費,原本一個正常家庭不需要的開支一下子加注于艾滋病患者家庭身上。在德宏州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平均一個月的這些花費大概在450元左右,那么一年下來至少就要5400元,而這還是最基礎的治療。
(三)高流行地區經濟受到影響,相伴艾滋病的社會問題出現
作為艾滋病的高流行地區,德宏州的經濟影響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影響招商引資。跨國公司或有選擇地由一個地區換到另一個地區的投資者,考慮到諸如當地市場的不景氣,對受艾滋病傳染的雇員要負擔醫療費用,以及要為健康和人壽保險付出更高的額外費用等因素,可能會避開那些艾滋病高流行的地區。其次,對德宏州當地的旅游業產生不良的影響。地區形象作為旅游業的先行軍對旅游地的吸引力有很大的影響。從旅游資源上看,德宏州的資源與西雙版納州的相接近,而且更富有開發性的原生態效果,但是,由于我國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發現于德宏州,旅游者往往會選擇“旅游環境”相對安全的西雙版納州進行旅游活動。而造成了德宏州旅游業收入的下降。
穩定的社會結構為梨形,即經濟層面上來講中間大,兩頭小的社會結構。在德宏州,因為艾滋病的高流行,感染艾滋病使得患者家庭的支出較一般家庭高,再加上德宏州是艾滋病高流行地區,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多為生活在社會經濟底層的農村。這就加劇了整個地區貧困階層的擴大,致使在社會結構分層方面底層范圍也隨之擴大。社會結構非但沒有按照往穩定型的方面發展,反而向增加社會危險程度的正三角型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蕓,楊紅屏,楊麗華,等.艾滋病流行與毒品蔓延問題調查——以云南德宏州和臨滄市為例[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7-2.
[2]周帆.云南艾滋病態勢調查[J].新西部,2006,(2).
[3]莫國芳,包廣靜,熊理然.艾滋病流行對人口安全影響的評價研究--以云南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4]郝必斯高娃.少數民族地區艾滋病流行的趨勢、特點及對策[J].南方論從,2006,(3).
[5]陸云.德宏州“禁毒防艾”工作進展情況調研報告[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6]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R].
[7]黃革萍.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的家族撫育—以湖北均川鎮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
[8]任波.最新中國艾滋病防治評估報告發布[J].今日科苑,2008,(12).
[9]張斕,段松,丁志輝等.德宏州2005-2006年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2).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