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珍
摘要:維特根斯坦的一生的語言哲學思想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的維特根斯坦主張語言的邏輯圖像論,后期他提出了語言游戲說。本文認為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哲學觀并非是對前期的簡單拋棄,而是繼承基礎上的批判。
關鍵詞:邏輯圖像論;語言游戲;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意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H00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59—02
作為分析哲學的創始者之一,維特根斯坦特別關注語言哲學。無論在其前期還是后期,語言哲學的研究都占顯著地位?!哆壿嬚軐W淪》和《哲學研究》分別是維特根斯坦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在這兩本書中維特根斯坦語言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本文試圖介紹、分析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哲學思想。
一、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簡介
維特根斯坦支持意義邏輯指稱論的觀點。名稱與對象之間存在著直接對應關系,即指稱關系。名稱的意義即名稱所指稱的對象。關于命題的意義,按照圖像論的觀點,命題的本質在于描述事實。所以命題的意義在于命題與事實之間的描述關系,或者說在于它是否是事實的圖像。在圖像論的觀點下,語言必需反映事實或與事實的邏輯相符。所以前期的維特根斯坦追求語言的確定性,主張意義的指稱論。
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他全部哲學思想的核心。哈克把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幾個不同領域比作一棵大樹,語言哲學是這棵大樹的干,而數學哲學、心理哲學和文化哲學是長出的幾個分支(Hacker,1990),可見語言哲學在其后期哲學中所處的地位,它是哲學的干,是整個哲學的研究方法,即用日常語言分析方法來考察哲學問題。后期的維特根斯坦意識到了圖像論的困境。只要認真考察現實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語言就會發現,日常語言是鮮活的,是動態的,并非是與世界一一對應的靜態關系。語言并非世界之投影,如果堅持其為圖畫的話,那它所反映的也只是世界和實在的一部分。
二、語言游戲說
后期的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語言游戲說。語言游戲是作為他整個哲學的核心概念。早在《藍皮書》和《褐皮書》中就對這個問題有所論述,后來在《哲學研究》中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闡述。在《哲學研究》的開篇,維特根斯坦向大家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樸素語言,或者是原始語言。這是他前后兩個階段不同語言觀的縮影,一種是奧古斯丁的圖畫,這是脫離了生活的語言。奧古斯丁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原始的、簡單的語言觀,而許多哲學家,包括羅素,弗雷格及早期的維特根斯坦都試圖將這幅簡單的圖畫應用到更多其它復雜的情況。另一種是建筑師和助手之間為某一目的而交流信息的對話,這是日常語言。維特根斯坦把這兩種語言都叫做語言游戲。
實際上維特更斯坦并沒有給語言游戲做嚴格的定義,這與這個概念本身的開放性及維特根斯坦后期反對事物具有本質的哲學立場是一致的。有時他把原始語言稱作游戲,有時他又把語言和那些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稱為語言游戲。正如棋類活動包括棋的下法一樣,語言游戲本身包括游戲規則,即語言用法。無論游戲規則還是棋類規則,都是一種內在構成規律(constitutiverules),規則構成游戲本身。人們只有學會棋子的下法,才能學會某種棋類活動,而人們只有學會某種語言的用法,才能學會某種語言。
在圖像論中,語言使用按照嚴密的邏輯規則,所以語言的用法是唯一的、確定的。而日常語言不具有邏輯的嚴密特征,正如他所言,我們在游戲時,可以一邊玩一邊制定規則。這就意味著語言的用法是動態的,多樣的,我們不能一老永逸地學會詞的固定不變的用法和意義,同一個詞,或一個表達式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在這種語言活動中,語言與世界發生了聯系:語言和世界統一于晤言的運用之中
后期維特根斯坦認為建立理想語言只是一種哲學幻想而已,自然語言本身是充分的。對于有人認為自然語言過于粗糙,無法做出精確的表達這一觀點,反對邏輯語言,回歸日常語言,這不但是他在對自己前期語言哲學觀進行批判,也是對西方傳統的批判。在反對形式語言的看法上,維特根斯坦與摩爾、斯特勞森笄人及許多歐洲大陸人本主義哲學家的看法一致(如海德格爾H.Heidegger)。
維特根斯坦為了說明各種各樣語言游戲的關系,提出了家族相似的概念。按家族相似的觀點,雖然游戲之間有某種共同的特征,但這種共同的特征不是貫穿于所有的語言游戲之中,“如果你看這些游戲,你是不會看到所有游戲的共同點,你只會看到相似之外的和它們的聯系?!?P66王,P100)家族相似的觀點和“語言游戲”的概念一樣,強調語言、概念的開放性。即我們的概念及其使用都不能嚴格定義的(王P101)。家族相似是對語言或事物具有本質的觀點的批判。在維特根斯坦的著作中,他不愿給出對于如理想、意義等一些概念的嚴格的定義,甚至任何斷言,這反映了他后期反對“本質”的存在的哲學觀點。語言游戲的無限多樣性及沒有確定性本質的觀點遭到了許多人包括塞爾的批評,但家族相似的概念在人的認知范疇化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后期的維特根斯坦既反對他前期的意義指稱論,也反對意義的觀念論,提出了意義的使用理論。圖像論框架下的意義指稱理論認為,意義存于字詞之外,獨立于它的使用。但是維特根斯坦發現許多字詞意義的理解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獲得,即使是用于指稱性表達的名詞的理解,在不同的用法中也是不同的。所以意義不在于指稱什么,而是基于不同的場景的使用。既然意義不是所指稱的對象,那么意義是不是一種心理現象呢?即意義的觀念論。意義的觀念論認為,一個語詞的意義就是與這個語詞相聯系的觀念,語詞是作為觀念的標記出現于思想交流之中的。于是意義被認為是一種與語言相伴的心理意指活動(P54涂)。正是這種意指活動賦予了語言以生命和意義。但維特根斯坦認為,沒有什么把意指稱為一種心理活動更為荒謬的了,除非他的目的是制造混亂(v8,P243,693)。維特根斯坦強調說,不要把意義置于形而上學的迷霧中,認為它是一種心理活動?!耙粋€表達式的意義是通過我們對它的使用而被表征的,不是與表達式相伴的心理現象?!?v.6,P87)。要想知道語言的意義,看它的用法就可以了。
無論是意義的指稱論還是意義的觀念論,都把意義和語言相分離,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表征一種語言之外的東西,或者是實物,或者是觀念。在后期的意義使用論中,語言不再是語言之外的東西,而寓于語言的使用。這里的使用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既語言游戲。探討意義問題實際就是探討字、詞如何在語言游戲中使用的(王,1999,93)。維特根斯坦后期意義即使用的理論是語言游戲觀下的必然轉變。只有實際的運用才能賦予表達式以意義和生命。維特根斯坦認為“意義”、“功能”、“目的”和“用途”是一些相互關聯的概念,“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v8,P31,43)
另一個與語言游戲密切相關的概念是“生活形式”。同樣,雖然維特根斯坦在不同的地方多次提到這個概念,但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罢Z言的說出是一種活動的組成部分,或者是一種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v,8,P19)?!跋胂笠环N語言就是想象一種生活形式”(v.8,P14,19)。語言游戲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或者說,語言游戲是最重要的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糾正、批判了前期把語言從日常生活用法中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而是在一定生活形式下去學習認識語言。他認為,對一種陌生語言的不理解,原因在于我們不理解說這種陌生語言的人的生活形式。同樣,不同部落、民族、國家的人們盡管使用不同的語言,但能通過翻譯交流思想,歸根結底是因為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間存在著或大、或小的相似之處。
三、后期與前期哲學觀的比較
前后期語言哲學觀的不同點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核心的轉變是從圖像論到語言游戲說。這個核心的轉折帶來了許多其它方面的轉變。首先,從意義的指稱論到意義的功能論(涂),意義不再是孤立于語境而指稱事物和事態。意義是植根于生活形式的語言使用。在語言與現實的關系上,語言不再是現實的原子圖畫,語言與現實只能統一于語言的運用,即語言的游戲之中,批判日常語言的不確定性。后期維特根斯坦回歸日常語言,相應的在分析方法上,由早期的邏輯分析到后期日常語言的語法分析;由早期的邏輯解釋澄清到后期的語言描述。前期維特根斯坦追求確定性,追求語言的本質,后期的維特格斯坦放棄了對本質的追求,提出了家族相似性。
盡管在許多細節方面,甚至是重要哲學觀念上,后期維特根斯坦與前期大相徑庭。但總體上我們還是能發現,后期是對前期的繼承,兩個階段有一致的地方。首先,貫穿維特根斯坦一生的哲學主張是: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活動。哲學的任務不是提出新的命題,而是一種消解。這種主張是對西方哲學旗幟鮮明的批判,是維特根斯坦—生的主張。但是批判的方法、手段和視角在兩個階段中是不一樣的。前期的維特根斯坦試圖借助于自然科學的方法,從邏輯語言的角度來把握和理解語言,用邏輯語言來說明:后期的維特根斯坦重新審視這一視角,回歸到自然語言的語言游戲中來,通過對自然用法的描述來澄清對日常語言的誤解。但對哲學性質的主張上(即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種活動),前后期是—致的。其次,維特根斯坦始終都站在批判行而上學的立場上。在前期,他試圖通過邏輯分析來消解那些沒有意義的哲學命題,在后期通過對日常語言的研究把一些籠罩在行而上學的迷霧中的問題拉回到日常語言用法的分析中。最后,他始終把語言作為解決哲學問題的鑰匙,哲學的任務在他是語言的批判,只不過在前期和后期批判的方法手段是不同的。如果說維特根斯坦在前期已經發起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是人們意識到語言不再是人們生活和哲學的邊緣話題,它成了理解我們這個世界的關鍵,那么在后期,他沒有拋棄革命的立場,只是把這場革命更加徹底地進行下去了。
四、結語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尤其是后期的語言游戲說,不但在哲學領域,在語言學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的轉變促進了語言研究者們將語言研究的視角從語言的內部轉向了語言的外部。在當代的許多語言學流派,語言研究領域,都能找到維特根斯坦的思想。
參考文獻:
[1]Hans Sluga, David G. Stern 2006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ittgenstei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陳波.邏輯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羅素.哲學問題[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杰.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1996.
[5]張慶熊,周林東,徐英瑾.二十世紀英美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