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琴、棋、書、畫是中國文人抒發情懷所依賴的手段。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琴樂是中華民族本土音樂的代表。中國的琴風,不求樂器本身宏大音量和演奏者自身的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是以其獨特的音色、純濃的韻味及深刻的內涵博得人心,求得內心世界的滿足。它最能體現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
關于古琴歷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于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制者分別為伏羲(漢《秦操》、《宋史——樂志》)、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先秦時期,古琴主要用于郊廟祭祀、典禮等,流行于貴族。后來,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并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

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辈偾偻穾熅有摒B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樂舞在漢代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從歷史遺留下來的大量畫像石、文獻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古人的閑情。在琴樂方面弄樂者與賞樂者無外有兩種追求,或娛樂升平,或修身養性。
在這張畫像石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琴樂在人們的生活中,更多的功用是起著娛樂的,畫面中居于畫面中的琴者,身著大袍袖服飾,一副心平氣和、神閑氣靜的悠閑之態,雙手優雅的撫弄著琴弦,僅僅看舞者優美的姿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琴聲所傳遞出來的美。在這張撫琴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主客二人隔琴對視,兩名侍者相對而立。主人與客人似乎在交流什么,既然是撫琴相望,交流的內容應該與琴有關吧。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給人一種恬淡、悠閑的文化氣息,讓我們浮躁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在這塊畫像石上,在上方盤坐三人,有正面的形象,有側面的形象,正在談論著上演的樂舞。下方刻畫著一琴者非常投入的演奏著樂曲,一舞者隨著優美的舞曲,甩開長長的衣袖,舞弄著腰肢。從舞者的姿態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琴樂的優美。

這塊畫像石所表現的是在戶外的場景,畫面中觀賞者悠閑自得,演奏者神情投入,身體隨著音樂的韻律搖動著,舞者和著音樂甩動著長袖,盡顯優美身姿。整個畫面流露出一種清閑、愜意、享受的感覺。不禁讓我們終日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羨慕不已。
在漢代的畫像石中,我們多看到的是琴樂在人們生活中的為娛樂而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風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于琴以抒其意”。古琴音樂主要受儒、道兩家的思想影響,所追求的風格是恬靜、淡薄、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
《溪山琴況》曰:“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為操,其文情沖乎淡也,吾調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諧于眾也。每山居深靜,林木扶蘇,清風入弦,絕去炎囂,虛徐其韻,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賞,喟然云:‘吾愛此情,不求不競;吾愛此味,如雪如冰;吾愛此響,松之風而竹之雨,澗之滴而波之濤也。吾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鼻僦咴谟诘≈星蟮米硇牡臎r味。有造詣者,琴彈得越淡會使人越來越有興致,顯示出有氣氛而不激烈,有情緒而不干擾,有意趣而不濃重之君子的品質與修養,它是不求味而有味,不求芳香而自然芳香。

當今的生活閑暇方式雖然有了很大的增進,但在寬松時光所享有的寬松心情來細膩的料理自己的一掬樂趣而言,我們依然遠遠不及前輩所達到的境地,從他們平靜、安逸的眼神中,我們能夠感知到一種不可企及的奢侈。只要我們愿意,我們本來也可以生活的更為自足與美感一些。

參考文獻:
[1]李曉,曾遂今. 美的盛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山東文物叢書.漢畫像石[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
[3]崔忠青.山東沂南漢畫像石[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2.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學院出版社,2001.
[5]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6]詩經——中華經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7]彭林.儒家禮樂文明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