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新
摘要:書法作品的“意象”追求,貫穿于書法創作的整個過程,“意象”的表現是書法形質與神采的再現,書法“意象”美使作品具有鮮活的生命韻味,是指導書家進行創作的重要審美取向。同時,欣賞者也在欣賞過程中,運用豐富的意象思維感悟書法作品中的這種“意象”美。
關鍵詞:書法;自然;意象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36-01
意象理論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意象”美的追求是各門藝術在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意象”追求是書法作品的本質特征。
一、書法形質中的自然意象
書法形質的自然取象是書法創作的前提,無論是書法作品的形成,還是書家藝術風格的體現,都與自然之“象”有密切關系。蔡邕在《九勢》中言:“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里他指出了書法藝術的淵源來自于自然,書家對自然的體悟是書法創作的前提。蔡希綜《法書論》中說:“凡欲結構字體,未可虛發,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云若霧,若橫有托,運用合度,可謂之書。”他還引崔長史的話說:“其為書也,推意結字以斷天下之疑,垂萌示象以紀天下之德,山川草木反覆于寸紙之間,日月星辰回環于尺牘之上。”[1]可見書法創作的用筆、結字都要取之于自然,以自然物象來表現書法用筆的靈動流轉及字體的體勢之美。張旭主張“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2]他以見公主擔夫爭路、聞鼓吹、觀公孫大娘舞劍等悟得書法之妙。陸羽《懷素別傳》載其自述:“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這些自然物態激起書家創作靈感,使書法作品表現出豐富的意象美。張懷瓘在其書論中說書家創作應該“探彼意象”,“囊括萬殊,裁成一相”,[3]直接師法自然,把自然生命意態加以提煉,熔鑄到書法創作中,使書法作品擁有無限的自然意象之美。然而書法藝術的自然取象,不是完全的再現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不是對自然的寫實,而是書家以抽象的線條將自然事物意象化,把大自然的生命意趣融匯到作品的每一個點畫中。
二、書法神采的“意象”表現
王僧虔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也。”[4]他認為書法藝術的神采是首要的,形質是次要的,書法創作過程中,不能只拘泥于形質的追求,而要使作品上升到神采的表現中。所謂“神采”與“形質”就是“意”與“象”的關系。在書法藝術中,“象”是書法創作中“意”的外在載體,“意”才是書法藝術內在精神所在,是書家的主觀情感和審美品味的體現。項穆《書法雅言·神化》言:“字雖有象,妙出無為,心雖無形,用從有主。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也提到了“得意忘象”說,書法創作的實質在于擺脫自然物象的無形羈絆,從自然物理中激發靈感,意在筆先,達到“假筆專心”的自由境界,把自然界中的有形之象轉化為作品的無形之意。書法作品是寓“意”之“象”,是“神采”與“形質”的融合,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書家將其對自然和世情的人生感悟借助筆墨文字訴諸于筆端,所寫的每一個字都應該是有情的,任何沒有感情的作品都不能成為書法藝術。
三、書法欣賞的意象品味
書法作品融萬象之意,使欣賞者從有“意”的作品中感悟出萬象的特征,這才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因此,書法的創作過程也應該包括欣賞過程,書家賦予作品的神采生命意象,只有在欣賞者的欣賞過程才能獲得現實性。這里所謂的欣賞過程,不完全是被動的接受,它是欣賞者對作品所表現的意象美的心領神會,從而被這種意象美所感動。作品本身只是一種客觀條件,如果欣賞者不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再創作等能力,即使面對一幅包羅世界萬象的極品之作,也很難喚醒其對作品的生命意象美的感悟。欣賞者只有具備豐富的意象思維,把書家作品中的每一個點畫跟世間萬事聯系起來,看成有生命的動態形勢,其書法作品中變化萬千的自然之“象”和生命意象才能顯現出來了,這也是欣賞最終目的。
“意象”美是書法創作的本質要求,書法藝術“意象”的表現實際上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和對作品靈魂的探求,無論是書家還是欣賞者,在創作或欣賞過程中都要具有豐富的意象思維,才能體悟到書法美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蔡希綜.“法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269.
[2]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277.
[3]張懷瓘.“書儀”,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144.
[4]王僧虔.“筆意贊”,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62.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