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摘要:當代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基于西方關懷倫理的思想傳統,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諾丁斯的關心道德教育理論強調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對學生體驗和感受的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榜樣、對話、實踐和認可,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諾丁斯;關懷;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83-03
內爾·諾丁斯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教師進修學院的教授,具有數學和自然科學學士學位,數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哲學與理論博士學位,并且是美國教育哲學協會和約翰·杜威研究協會前任主席。關心教育思想是以關懷倫理學為基礎的,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中,她論述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她圍繞著“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這一主題,對教育整個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主張。在此主要對其中的關懷理論這一觀點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教育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期對我國教育工作有所啟發和借鑒。
一、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的理論基礎
諾丁斯作為教育哲學博士,曾深入研究了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及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這些思想被以不同的方式吸納進她的關心理論中,而對諾丁斯的關心理論影響最大的當屬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學。
20 世紀前女性主義運動便有了很大的發展,婦女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和解放而斗爭。伴隨女性主義運動從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不斷深化和倫理學研究對現實問題的愈發關注,自本世紀60年代起英美社會逐漸興起了一種新的倫理學理論——關心倫理學(Ethics of Care)。
女性主義的倫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等人創建了以女性體驗為基礎的關心倫理學。關心倫理學實際上是建構在女性視角基礎上的,肯定女性的獨特道德體驗,強調關心、情感和關系的一種倫理學理論。關心倫理學強調情感因素,強調聯系及對關系的創造、維持和完善,解決問題是基于關心,而不是原則、推理判斷、證明。西方社會的倫理學主要研究道德哲學,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道德推論上,當代倫理學使用的也一直是父親的語言,以原則命題,諸如證明、公平、正義一類的術語進行討論,而母親的聲音一直是沉默的。關懷倫理學的奠基者有兩個人,一是卡羅爾·吉利根,另一位就是內爾·諾丁斯。諾丁斯和吉利根有明顯的不同。吉利根主要針對柯爾伯格認知主義道德倫理學進行了反思,她對“關系”的研究是放在兩性問題的視域內進行的,而諾丁斯試圖從哲學和歷史的視角全面建構關懷倫理學,她的理論是要反思整個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而不只是柯爾伯格等個別學者。她認為,關心倫理學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的一種價值觀,而不僅僅是針對婦女的。強調男女都應負起關心的責任,關注他人的需要,認識到關系的意義。另一學者特朗托超越性別來論述關懷倫理學,建立了一種不同于吉利根等人的關懷倫理學模式,它既把關心作為一種人類或者說兩性德性來追求,又把關心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和政治策略來實施,并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關懷倫理學的政治理想,改變社會不公正的現狀。“只有在我們把關心理解為一種政治觀念時,才能在我們的文化中,改變關心以及從事關心活動的人們的地位。”
二、諾丁斯關心理論構建
1.“關心”的釋義。所謂關心,就是把別人的事情常常放在心上,顯示出對人對事物的重視與愛護,并產生幫助他人的意愿。關心本身含有“留意、注意、掛念、顧慮、操心、惦記、關懷、關愛”等,關心以“愛”的情感為核心。關心的對象極其廣泛,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果一個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應該為之做點什么,她就在關心這件事;如果一個人對某人有期望或關注,她就是在關心這個人。關心一般通過行為來表達,關心行為就是根據具體情境中的特定個體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進其福祉、有益于其發展的行為。諾丁斯強調關心是一種關系性,關心的關系性“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當雙方滿足某些條件,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關心關系便達成。
2.學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關心型的人。在生活中,人們對關心的需要尤其迫切。人們呼喚關心,呼喚一種關心和被關心的新型的人際關系。諾丁斯認為,一向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應認同人類興趣和能力的多樣性。應教育學生尊重一切誠實勞動,讓所有的孩子都學會關心他人,在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找到一種終極觀。以關心為主題的教育對整個人類智能表示了極大尊重,它不僅僅是一種使人們變得善良和可愛的情感,它還暗含著對能力的持續不斷的追求。因此,她主張把關心學生和培養學生的關心作為教育的首要的道德目的。
學校被視為關心的中心,被看作是關心學生且鼓勵他們去關心的地方。然而,學校中的學生問題卻層出不窮,但盡管學校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卻有許多人對它視而不見,仍然認為學校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的學術成績,學校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學生學術能力的培養上。有的人甚至認為學校是專為學術目的而設的,培養道德的責任應歸于家庭和教會。諾丁斯認為這些人犯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道德目標直到現在,仍然比學術目標重要,后者服務于前者。
3.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關系。諾丁斯主張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關心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作為關心者來關心學生,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需要,在關心關系中培養學生的關心品質,通過建立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良好關系,形成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優秀品質,并最終使學生成為未來的關心者。
諾丁斯指出,只有當(1)W關心X;(2)X承認W關心X這兩個條件成立時,W、X才是一種關心關系。當我們說"X承認W的關心時",指的是X誠實地接受了這種關心,他并沒有躲避或者否定它。因此,這種感受就成為關心者在感受被關心者時所得到的感覺的一部分。關心需要關心者全身心地投入,同樣也需要被關心者對關心者的承認。
諾丁斯主張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關心關系:教師作為關心者來關心學生,培養學生的關心意識和關心能力;學生也不應是消極被動的,學生應以積極的反應來促成師生間關心關系的形成,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關心。
4.關心教育體系由四要素構成。關心教育體系的四要素為:榜樣、對話、實踐和認可。這四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榜樣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他們與被關心者的關系中展示如何關心,他們不是用語言告訴學生如何關心,而是通過與學生建立的關心關系來向他們表明關心是如何進行的。只有親身體驗過關心的學生,才會理解關心的真正涵義。
對話是道德教育的第二大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和完善關心這一道德理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對話并不僅僅是交談,它是對開始未定的事情的真正的探尋。如果教師知道自己已做出了決定,就無法與學生進行真正的對話。對話尋求的是理解、移情或欣賞。它可以是有趣的或嚴肅的,邏輯的或想象的,目的的或過程的。但對話不應是激烈的,不應演變成爭論。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勝或勸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應是對話雙方關注彼此,不管分歧有多大,都應超越差異,維持關系。
實踐是道德教育的第三個組成部分。諾丁斯認為,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實踐關心,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關心能力。實踐的目的是積累經驗,因為關心的態度和觀念是由經驗形成的。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訓練計劃,它們不僅教給學生專門的技能,還塑造學生的頭腦,即培養學生看待這個世界的特定態度和方法。因此,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為關心的道德生活而準備,我們就需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從而使之學習給予關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特有的態度。
布貝爾認為,認可是一種肯定并鼓勵他人優秀的一種行為。諾丁斯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認可,就是把最好的、可能的、與實際相符的動機歸因于被關心者,它向被關心者展示了一個更好的自我意象,最重要的是,關心者把被關心者看作是與他們一起致力于關心的人。認可不是為學生樹立一個單一的理想或一系列的期望,而是從學生身上識別出一種更好的或至少是可接受的、潛伏著的東西。通常,找出行為的可能的動機并不難,這些動機中有骯臟的、有可接受的、也有令人欽佩的。這些動機不應是我們主觀臆造的,而應是通過對他人的了解及仔細傾聽而建立的。被關心者通過關心者的認可,獲得了一種更好的自我意象。認可不是隨意的或想當然的,只有當關心者對被關心者有足夠的了解、能看出他將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時,才能這么做。也就是說,認可不能依據公式,也不能被描述成策略,它是建立在深厚的關心基礎上的一種愛的行為。這就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要求學校為信任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一種連續性的支持。
三、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的基本理念
1.以“關心”為本的教育理念。諾丁斯的關心理論是受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影響最深的一個道德教育流派。關心理論主張的“以關心為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諾丁斯關注所有個人的價值和需要,“關心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作為個體的人來講,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離不開關心與被關心。諾丁斯在關心的對象中首先提出要關心自己,這是關心的起點,如果連關心自己都不會,讓他去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就會成為奢望。其次,關心理論徹底改善師生關系,由以前的“我——它”關系變成“我——你”關系,即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關系。學生被看成有主見、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客體和容器;教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權威人物,而成為一個與學生有著平等地位的關心者。
2.差異性教育理念。諾丁斯承認并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她認為人是具有多種能力和興趣的,一項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應認同人類興趣和能力的多樣性。
3.以“生活世界”為教育情境的教育理念。關心理論認為以往的道德教育把教育置于生活之外,在這一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兒童的主體性泯滅了,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另一方面,又脫離了積極的文化內容,使道德教育變為純粹的形式。因此,諾丁斯主張使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建構一種大德育情景,將關心德育置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通過情境中的各種交往和活動,如師生交往、學校及社區的各種服務活動等,使學生學會關心,成為具有關心意識和關心行為的人。關心理論以實踐道德生活為目的,取材于現實生活,學生的德性在生活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四、關心模式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體諒關心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極力主張教育者應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體諒、關心學生并引導學生學會體諒、關心他人。這種德育思想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借鑒。
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習慣于對學生進行道德律令及道德規范的解釋和對學生進行有關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灌輸,以培養學生理性的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使學生嚴格遵守社會及學校、班級的一系列規則為主旨。而對學生的心理世界尤其是情感、需要、動機、興趣等未給予應有的重視。這導致了學生死記硬背道德規范之風和道德教育的形式主義的泛濫,致使德育成效甚微。體諒關心模式從學生的真實需要出發,以情感教育為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學會關心、體諒他人,使學生能夠給予和接受愛。這對我們的重道德理性培養和道德知識灌輸、輕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學校道德教育而言,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啟發意義。體諒關心模式把激發學生的道德動機放在首位,使學生由關心和被關心的角色真正從思想、情感和行動上都投入到道德學習上來。如今,學會關心已成為教育的一種重要的國際發展趨勢。學校道德教育應適應這種國際發展趨勢在德育教材的編寫設計、德育過程的實施等環節上,都應以培養學生學會關心為基本立足點,把引導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關心真理和知識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是提高德育成效的有效途徑,也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美)內爾·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侯晶晶.關懷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肖薇.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肖薇.女性主義倫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Nel Noddings's caring and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Evaluation
LiJing
(china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 Zhou,221166)
Abstract: Nel Noddings,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educationalists, had forme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theory that caring as the core moral. It based on the Western caring ethic tradition. Nel Noddings's caring and moral education theory has emphasis on the respecting student life, valuing student experience and feeling, teacher's example function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theory proposed four method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xample, dialog, practice and approval. I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our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Nel Noddings,caring,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