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王 鑫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更是在與網絡的親密接觸中感受著這個時代脈搏的跳動。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談到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資源。
【關鍵詞】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21世紀是網絡化、數字化的時代,以因特網為核心的信息革命,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都發生著相當深刻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正視網絡發展帶來的種種挑戰,針對傳統工作方式的不適之處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不失時機地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網絡普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
因特網的出現,使地球上的人們在虛擬現實中有了“天涯若比鄰”的真切感受。因特網因具有全球性、開放性、及時性、綜合性等特點和集文字、聲音、色彩、圖片、動畫、影視等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加之傳輸內容涉及全球經濟、政治、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正深刻地、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使人們對它一“網”情深。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網絡世界,上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
網絡信息極其豐富,網絡世界成了大學生汲取知識信息最理想的地方。然而,網絡信息的豐富性也極易導致信息的過度膨脹和泛濫。和傳統媒介不同的是,網絡中各種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有價值信息與垃圾信息、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混雜在一起,導致一些辨別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上的迷惘。利用網絡等高科技手斷進行犯罪活動,已是屢見不鮮的事實。這些,都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現實的難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特網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全球性,這一特征客觀上為西方敵隊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西化”、“分化”和“弱化”,利用因特網向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兜售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面對新課題,迎接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挑戰。
二、網絡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
網絡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已為嚴峻的現實所證明。但由此而對網絡抱畏懼心理,也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應有的態度。實際上,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
首先,網絡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充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而推動其理論不斷發展的則是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必將為我們黨進一步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更多新的知識和現實材料,也為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實和豐富新的內容。
其次,人類社會的網絡化必然會更新人們的觀念和思想。科學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網絡技術作為21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科學技術之一,必然會推動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它極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活潑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的更新。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首當其沖,這在客觀上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第三,網絡技術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做得更深入高效提供了新手段。網絡技術的普及,使信息傳播迅速、高效、解決了傳統方式存在的諸多局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互聯網應該也必須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都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因勢利導,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加有聲有色。
三、探索網絡環境下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網絡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并通過有效途徑消除負各面影響。
第一,建立一套健全的校園信息傳播系統,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建立校園信息傳播系統,必須抓住時代特點,抓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一是社會網絡化不可阻檔,而網絡上的信息是多元的,色彩斑斕。二是大學生已經接受了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相信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能夠獨立思考,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因此,在建設校園信息傳播系統時必須重視該系統的客觀性和導向性。強調客觀性,應該使系統設置不能影響學生全面客觀了解信息,應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做出判斷和選擇,另外在導向上主流信息應該是積極向上的,絕不能讓垃圾信息到處泛濫,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網上宣傳隊伍,對網上消極方面的信息主動回擊。
第二,要以校園網為載體,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在信息化社會里,一個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培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情超、良好的修養和高雅的審美情趣,使其自主性、創造性、環境適應性等多方面的素質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成為消除網絡社會消極信息的堅固陣地。高校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創造一個有時代精神、優良傳統、良好學風、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使青年學生受到深刻良好風氣的影響,熏陶和感染,從而有效地抵制網絡社會的垃圾信息污染。
第三,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素質。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是學生輔導員。高校必須加強對輔導員政治素質的培訓,同時要求他們熟練地掌握和應用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手段,以此提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具體地說,輔導員可以建立個人博客,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網上開展“時事論壇”、“電子信箱”、“心理咨詢”、“熱線服務”使網絡成為師生之間袒露心懷,傾訴苦樂、喧泄感情的一個重要場所。要善于利用網絡,創造機會接觸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懂得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特點,掌握學生所關注的焦點。
信息化社會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時代的脈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更好地結合起來,就能化被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不斷地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