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摘要]一個高效而靈動的課堂,應該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完美統一。僅有一方的熱忱,是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物理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能否保持穩定和發展。本文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翁格瑪麗”效應和玻爾教學法。二是喚起學生課堂積極參與的意識。三是有必要讓學生動手練一練。
[關鍵詞]課堂 物理 教學 教師 學生
一、“翁格瑪麗”效應和玻爾教學法
有一句話道出了各學科的特點:物理難、化學繁、數學習題做不完。確實有許多學生反映物理難學,不好理解。客觀地分析,物理學科和其他理科相比較,知識性、邏輯性、抽象性、應用性都更強。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學生會感到困難重重,束手無策。針對學生的畏難情緒,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難”到相對“不難”這個大的臺階。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翁格瑪麗”效應,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我們教師也要給學生“物理不難,你能夠學好”這樣的積極暗示,增強學生學好物理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和責任感。
結合學生認知特點,教師要注意利用圖文并茂的課本,加強實驗教學,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把學生吸引過來。有經驗的老教師講解新課時從簡單問題入手,漸漸變化,直到復雜,最后借助歸納總結和擴展,使學生的思維跟上教師思路,處于積極地活動狀態。而新教師往往忽略過程教學,傾向于直接給出結論,這樣學生接受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引導方法不當,會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難學,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對物理失去興趣。教師要有意識地降低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
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要知道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馬上就能接受。例如在講“曲線運動”幾個概念時,我認為內容較簡單,于是不顧學生接受情況匆匆結束,后來發現學生老是在判斷曲線運動速度方向這部分出錯。在課后答疑中,我看到了不少學生來問,原來他們沒有真正的搞懂,此時自己才意識到教學中欠缺的地方。如此,教師授課時一定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更不能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玻爾身上也得到了體現,據說愛因斯坦以已聰明推人聰明,對待學生教學方法就簡單的多,認為這么簡單的推導他們也應該會,而玻爾就“笨”多了,有些物理過程他似乎搞不明白,要讓學生幫他推導,講解給他聽,所以有“愛因斯坦教不出聰明的學生,而玻爾教出的學生很優秀”這樣的說法。
二、喚起學生課堂積極參與的意識
課堂的積極參與,是調動學生學習物理內在動力的最有效途徑。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表現在主體作用明顯,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物理概念的形成,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教師怎樣做,才能喚起學生課堂積極參與的意識呢?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物理現象隨處可見。在各行各業生產實踐中包含的物理知識、物理原則也極為豐富。如家庭中新型電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設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裝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物理學更是一馬當先。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的空間,讓物理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如演示實驗時,教師可以使用可樂瓶、易拉罐、飲料吸管、膠帶紙等生活中常見物品來做物理實驗,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引入物理課,就會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有了親切感,感覺到原來物理現象就發生在身邊,讓學生“有話可說”,從而產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沖動。
三、有必要讓學生動手練一練
物理知識并不是通過記憶就能掌握的,而且即使記憶了也不一定就理解。對于物理,習題教學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新課標中,沒有了“訓練”一詞,頻繁出現的是感悟與探究等說法。有些教師認為應把感悟探究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在課堂上很少練習,甚至不再訓練。實際上,適當的練習是加深對所學概念、規律的理解和記憶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也是深化知識,構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重要途徑,是促成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經之路。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概念問題化,通過具體的題目把課堂上的知識和方法融會貫通。要知道教師代替不了學生,學生的能力必須在親身的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選擇習題,以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果呢?我認為教師在選題時應把握住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首先習題應具有針對性,即所選取的練習必須有明確的考查意圖,通過練習,教師對考查哪幾方面的知識、訓練學生哪幾方面的能力,以達到怎樣的效果,都要心中有數。其次習題應該具有量力性,難度適中,充分結合學生學習特點,把握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題量也要適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另外,習題應該典型。典型性指所選習題要具有代表性,要做到這一點,選題時要注意:內容應是教材的重點內容,知識體系上應是關鍵點、過渡點和銜接點,知識上、能力上盡可能是學生容易出現錯的地方,即練在錯處,解題方法上要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