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力借鑒西方教育模式與中國市場化要求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教育以往的“高分低能”的狀況,使教育更加容易適應市場要求,培養出在各個行業出類拔萃的優秀高級技術人員。然而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以高學歷作為聘用的先決條件,注重“敲門磚”的思想,拒絕一些擁有實際操作能力,但沒有象牙塔頂端學歷的高職生踏入企事業單位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高職生很容易受社會影響,喪失信心,看不清未來發展方向。高職院校引導高職生適當就業,利用自身優勢走向創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宇秀琴(1966-),女,河北張北縣人,河北宣化科技職業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普通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09-02
作為高職院校首先要清楚學院辦學宗旨與方向,培養人才方向,深入調查每個專業在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和數量,結合院方自身優勢適當引導學生就業,通過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轉向創業等緩沖模式,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便在將來走向創業之路時,不會出現舉手無策。對于一些綜合能力較強,自身條件具備的學生,院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其創業進行輔導,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樹立更堅定的信心,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適應社會要求。
一、專業設置方向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每個院校都有自己發展的方向,擁有專業設置側重點,而專業設置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走向成功的系數[1]。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主,在專業設置方面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專業設置不合理,學生走出校園將會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
問題一:專業設置不符合周圍大環境。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在沿海發達地區,工廠遍地叢生,高職院校設立園林、旱區種植、無土栽培技術等專業,就很容易使學生學無所用。在祖國西北的高職院校設立自動化數控、企業管理、營銷、文秘等專業,畢業后學生無論是直接走向就業還是選擇創業,都有一定的難度。反之,沿海地區的院校大量設立自動化數控、企業管理、營銷、文秘等專業,西北地區的院校大量設立園林、旱區種植、無土栽培技術等專業,可以使學生一出校門就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中去,若學校再搭建平臺,學生無論是先就業積累社會經驗,還是直接走向創業之路都會得心應手。如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周邊環境、市場需求相適應。
問題二:專業設置缺乏調研,形成院校沖撞。即便是學校認識到了上一點,但如何量化專業所需呢?不能憑著憑空想象和想當然的方法來推測哪個專業容易適應需求,哪個專業難易適應需求。這就要采取調研,調研的方法[2]是參考前三年周邊地區的就業情況、創業情況作為參數。周邊地區可以分為兩個的概念,一是小范圍周邊,二是大范圍周邊。舉例說明小范圍是指本地區(市、州)以內,大范圍是本地區(市、州)以外,本省(自治區)以內。對于高職生來說跨省以外發展不是重點培養目的,當然少數優等生除外。那么如此調查出進三年周邊就業情況、創業情況參數之后,是不是就應該盲目的設立熱門行業呢?與此同時還應該考慮周邊范圍內其他高職院校設立的專業和招收的學生的數量作為第二參數。就是當兩個參數共同分析依然擁有較大的空間的情況下應該設立此專業,并大量招收大量的學生。否則將會形成院校之間的沖撞。
問題三:院校缺少企業平臺,學生創業無從下手。院校不僅有著培養學生的責任,同時也應為學生就業、創業搭建良好的平臺,如果院校缺少平臺,學生很容易走出校園就成無頭的蒼蠅,東創西撞。院校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多與企業合作,創建校企聯合發展,可以利用學校出技術、企業出資金的形式共同開展項目,達到雙贏目的[3]。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自辦企業,企業掛靠院校,但自負盈虧。但無論以何種形式開展,都可以為廣大高職生創建一個增加社會閱歷、豐富社會經驗、鍛煉才能的平臺,為今后創業奠定良好基礎。
二、創業輔導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高職院校要開設專門的創業教育輔導課程,該課程應該根據院校自身的特點、學生的特長、周邊市場的需求等綜合因素來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導,使學生能夠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問題一:對創業教育理解錯誤。這個問題是創業教育的關鍵,發展創業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創業本質的透徹理解上。目前許多人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誤區,以為創業就是下海開業、做買賣。其實,創業的本質在于機會導向、創造性地整合資源、顧客導向的價值創造、超前行動以及創新和變革等。以創業的思想和理念去創辦新事業。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在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是否由本人在組織團隊從事經營活動,凡是擁有創業精神,擁有創業的思維模式從事社會活動都可以成為廣泛的創業范疇。
解決對策:院校應給學生講解,創業的真正含義,創業并非單一地讓學生走出校園不去找工作,應聘,而是讓學生帶有創業精神從事各類社會活動,即便是應聘到企事業單位工作,也要在日常工作中用創業精神去開展各項工作,發現日常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積累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為以后自己整合資源、收攏人才、從事經營活動奠定基礎。
問題二:創業輔導教育與學生實際能力不符。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從自身的教育和學生能力的實際出發,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照一些教材來對學生進行創業輔導教育。這樣只是讓學生接收了創業輔導教育而無實際意義。
解決對策:高等院校應該按照院校實際對創業輔導課程進行精心策劃。按照院校的定位和學生實際能力來開展創業輔導教育。如:在祖國西北一些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要根據院校教學質量、學生能力、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創業定位,不要把學生創業定位太高。西部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困難,院校教學質量也并非是全國一流,如果讓學生走出校園就開辦工廠是不現實的。那么這種情況下,院校在創業教育輔導過程中,還一味地按照南方發達地區的創業教育模式進行教育,給學生講企業管理、金融投資等方面的知識,往往沒有現實意義。建議這部分院校應首先對學生走出校門如何先就業增加社會閱歷和經驗,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進行重點輔導[4]。其次,對學生如何經營小規模生意、小規模店鋪如何適應市場、如何生存與發展進行輔導,這樣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生能夠立足于從實際出發,從小事做起,逐漸壯大經營。
問題三:創業教育不符合社會大需求。與專業設置相似,創業教育也應該根據社會需求來開展,而不是在院校內閉門造車。一些院校不知道分析社會需求、國家創業鼓勵政策,而僅僅根據一些講師、教授的經驗來談創業,這樣容易形成所講內容與目前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無法充分利用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政策。
解決對策:首先創業教育輔導講師(教授)應提高自身知識,拓展知識面,主動接收新信息,擺脫一直沿用老眼光、老經驗來進行授課。特別是要接收國家經濟發展大局、目前經濟形式、周邊經濟發展狀況,有了大量了解之后,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經濟形式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走向較容易發展的方向。其次院校要了解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優惠政策[5]。比如:在應屆大學生創業國家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大學畢業生新辦咨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新辦從事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第一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新辦從事公用事業、商業、物資業、對外貿易業、旅游業、物流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教育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準,免征企業所得稅一年。只有院校熟悉掌握了這些優惠政策,才能按照國家大局和要求方向對學生進行創業輔導,使學生在創業大潮中找到捷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
問題四:院校對學生創業搭建平臺不充分。畢業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創業將會遇到許多難題,除自身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淺等主管原因以外,還存在這資金不足、社交圈簡單等客觀原因。
解決對策:作為校方,應該在創業教育輔導的同時積極為學生搭建走入社會創業的平臺。一是介紹、引導學生如何利用國家貸款政策。對于應屆大學生創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缺乏創業資金,但現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有條件的城市信用社大都可以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小額貸款,相關貸款程序也逐漸簡化,開戶和結算都相當便利,可支持的貸款額度一般在2萬元左右,期限最長為兩年(到期確定需延長的,可申請延期一次)。貸款利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利率確定,擔保最高限額為擔保基金的5倍,期限與貸款期限相同。另外,只要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后兩年內自主創業,到創業實體所在地的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注冊資金(本)在50萬元以下的,是允許分期到位的,首期到位資金不低于注冊資本的10%(出資額不低于3萬元),1年內實繳注冊資本追加到50%以上,而且余款可在3年內分期到位。院校應該積極了解和掌握這些相關信息,并及時提供給畢業生,使畢業生既不會盲目的貸款投資,又做到有計劃貸款,有計劃還貸。二是充分利用校企聯合經營成果,為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提供適應社會的一個平臺,可以介紹安排學生在一些企業進行鍛煉,熟悉企業經營模式,了解社會關系狀況,增強個人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能夠提前擁有一定的社交圈。
問題五:創業教育與心理輔導沒有有機結合。創業畢竟要踏入經營活動,進入商海,風險也會隨之而來。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心理輔導不到位,引起學生創業后出現難題和風險無法承受現象。
解決對策:院校應安排心理咨詢師對學生在校園內就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認識到創業經營的風險,樹立堅定的信心,建立勇于承擔風險的責任。讓學生明白創業既存在風險,又可以通過恰當的方法進行解決,不要遇到困難手忙腳亂,無所適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狀況、周邊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輔導,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聰穎的智慧,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創業浪潮中勇于奮斗,敢于拼搏,成為商業浪潮的激流勇進者。
參考文獻:
[1]李政,張玉利.國內外大學創業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進展[Zl.創業研究與教育國際研討會,2006.
[2]關勇.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淺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24).
[3]羅家玲.論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及大學生創業[J].學術高職學生,2007(10).
[4]馮惠先、簡亞平.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33).
[5]丁桂蘇.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6(32).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