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迅

在全球中文熱持續升溫之際,香港主流社會卻將學習等同于學習英語,將教育等同于英語教育。
遭千夫所指的陳冠希,6月返回香港,蠢蠢欲動擬鋪路復出藝壇。一年半前,他在藝人裸照風波的記者會上,曾宣布“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如今復出,不免給人食言之感。他竟然自圓其說:“我當時是用英語說的,不少華語媒體的報道用的是‘永遠退出,這不準確,應該是‘無限期,無限期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是5分鐘,也可以是2000年,但我從來沒有說過‘永遠。”
“無限期”可以是5分鐘?這是陳冠希的創意。中文真是一口叵測的深井。這些年,香港人用詞的創意,令前所未有的新詞涌現,漸漸渾然為生活用語,勾勒出一幅語言浮世繪。在職貧窮——有工作卻未能溫飽;食物銀行——提供食物的“銀行”;生涯規劃——規劃一生走的路;同運——同志(同性戀)運動的簡稱。還有“叉包”、“半糖夫妻”、“屏風樓”、“道德塔利班”、“援交”等。
別以為香港人的中文富于創造,也別認為他們的中文基礎就很強了。曾聽香港城市大學學者鄭培凱說過一件事。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為了與學生溝通,開了博客,開篇有一句“我以‘大隱隱于市,學研研出塵作為Blog的開張標的”。有香港記者問“標的”何解,是否打錯字,應該是“標題”之誤吧。郭校長回應說,“標的”的意思是“目標”,在臺灣就是這么用的。記者竟然得意了,說這也難怪,校長是臺灣成長,美國讀書,滿腦子臺灣用語,使用“臺式中文”,以后應該用母語與同學溝通。香港人說的所謂“母語”,實是粵語。鄭培凱說,郭校長所說的“標的”,一點都沒錯,“標的”怎么會是臺灣國語?怎么是“臺式中文”?這是地地道道的標準中文,自古已然,在所有華文地區通行,各種漢語辭典都可查到。
香港人的中文往往不及格,中文西化相當嚴重。可能性、可行性、可信性、爭議性……讀報滿眼“性”泛濫。其實,“可能性高”,不就是“很可能”嗎?“可信性低”,不就是“不太可信”嗎?“很具爭議性”,不就是“備受爭議”嗎?還有“進行”,進行會談,進行磋商,進行閱讀……刪除“進行”,句子依然完整。
香港人身處脫節的語言環境,說話用粵語,書寫要求用書面語,由于受英語語法影響,閱讀量又不足,就連媒體上的辭不達意,邏輯混亂,比比皆是。3個月前,記者曾在本欄目寫過一篇《從簡繁之爭到中文難堪》,說了港式中文的語病,令中文難堪的是,用中文寫的學術論文不能視為學術成果,香港唯一以“中文”為名的中文大學,將中文高等教育的傳統拋棄,授課語言由主要為中文改為中英雙語并用,日后變為“全英語”大學,看來也是一種趨勢了。
才過了3個月,香港中文再遇尷尬事。香港教育局教學語言的“微調”方案,經多時的爭論,終于定案公布。在香港推行至少10年的母語教學政策,原本是扭轉重英輕中之舉,提升中文在學校的主體地位。當下,終因“時代發展而改變”,由2010年9月起,香港中學不再有英文中學、中文中學之分,如果中學一年級每班有八成半學生能以英語學習,又具備教師能力、學校支持措施等條件,即可分班分科分組分時段,采用英文或中文授課,政府允許學校按照中學一年級收新生質素,自行決定教學語言。這一“微調”方案相當復雜,外人一般是難以明白的。
長期來,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對英語趨之若鶩,學生畢業后的用人單位又唯英語是尚,政府為了迎合社會“期望”,于是“微調”教學語言。所謂“微調”,實質是讓英文教學語言全面復活,只是以母語教學“微調”包裝而行大變之實,為未來香港中學堂堂正正以英文授課,開啟一扇大門。
香港人只知道學生英文水平低下,于是要提高英文水平,這沒有人會反對,但現實是香港學生中文水平低下已十分嚴重。在全球中文熱持續升溫之際,香港主流社會卻將學習等同于學習英語,將教育等同于英語教育。難道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學生,在世界上就沒有競爭力了?不難想象,香港年輕一代未來又將回到回歸之前,說英語結結巴巴,說中文嚅嚅囁囁。若干年后,當外國人專習中文的人才濟濟時,或許香港大學還得聘請更多的外籍中文教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