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緹
演奏中國鋼琴作品,必須熟悉五聲調式和民族音調,了解作品的原型、創作背景、民族特點,還要對相關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不斷地深入研究,才能在二度創作的演奏中,將樂曲蘊涵的民族性和藝術意蘊表現出來。
一、節奏
節奏是中國鋼琴音樂的基本骨架,把握好節奏,是彈好作品的重要前提。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節奏把握是較為困難的。如果過分強調拍點、時值,很可能將作品彈得面目全非。中國鋼琴音樂不拘泥于西方音樂的那種固定框架,而是偏重節奏的自由表現。其速度和音的長度不嚴格局限于譜面的標記和時值,更多的是由音樂演奏者的理解和感受決定的。如,《夕陽簫鼓》全曲的速度極為自由,所有的速度標記僅僅是一個模糊的界定,演奏者可以隨著音樂發展的脈絡,在一定的范圍內做某種程度的自由發揮。演奏因此具有即興性。
另外,受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散板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比比皆是,尤其在樂曲的引子和尾聲部分,運用得非常廣泛。這種寬散的審美風格,依譜又不拘泥于譜,自由又不失規范,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廣闊的馳騁空間。如,《夕陽簫鼓》的引子:

整個樂句基本上是“松—緊—松”的格局。音符由疏到密,慢起勻速漸快,整句一氣呵成,句尾再漸慢漸弱。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傾聽主干音,用心感受樂句的情緒漸強漸快;樂句達到高潮時要保持住,再一點一點漸慢漸弱收下來。
二、音色
中國鋼琴作品中不少成功之作都是由民族器樂曲改編而來的。這些改編鋼琴曲的獨特音色大多數是來自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黎英海先生曾指出:就樂器而言,鋼琴的音色是單一的,通過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觸鍵、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區、音量等方面的對比,完全可以產生不同音色的聯想。像彈《夕陽簫鼓》時,演奏者的腦子里應該有笛、簫、琴、箏、琵琶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音色。下譜就是《夕陽簫鼓》中模仿古箏的長歷音片斷。

彈奏時泛音的數量與速度是成正比的。演奏時,手指要貼鍵,掌關節支撐住。手指第一關節要堅定、主動而敏感。由于是長歷音,需要雙手演奏,特別注意兩手的銜接要十分緊密、自然流暢,不能在連接中出現重音或斷痕。這一串音要像古箏演奏,行云流水。同時要注意力度的處理,要起伏有致。手腕、手臂一定要放松,依靠手腕帶動手指快速跑動,一氣呵成。另外,一定要配合踏板的正確使用,以保證樂句的完整性和理想的音響效果。
三、裝飾音
巧妙運用大量裝飾音是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重要創作手法,是民族風格、民族韻味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中國鋼琴作品中裝飾音的運用,既源于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特性奏法和中國樂曲演奏時一定的即興性,也源于樂曲中生動形象的描繪與寫生性手法。這些裝飾音或模擬某種民族樂器的特性奏法,或用于營造特定的音樂氛圍,雖名為“裝飾”音,實則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往往起到惟妙惟肖、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夕陽簫鼓》中運用諸多倚音來模仿簫的幽遠、空明的音色。

三度音程中的三個音連續下行構成倚音,仿佛遠處傳來的簫聲,柔和恬靜。簫是中國傳統樂器,它的音量小,音色偏暗,演奏速度偏慢,發音柔和圓潤,連貫優美,適用于表現恬靜、甘美的情緒。為了獲得這種音色,演奏時手指的觸鍵位置應略往里些,動作不宜過大,手指提前做好準備,手腕略微提起,非常松弛地滾動。又由于這三個音之間略有明暗虛實的細微差別,前兩個音虛而暗,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分配,并隨著音區越來越高,產生一種深遠、空靈的意韻。
四、韻味
“韻味”也是中國音樂審美中的一項重要標準。在中國藝術中,“韻”相當于西方藝術中的“美”,是美學的最高范疇。從總體上講,“韻”包括聲韻和氣韻。
1、聲韻
聲韻與演奏有著密切的聯系,好比說話時一定要有語調。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都與它的語調有著很大的關系。中國的語言特點是一字多音、多聲,一聲多韻。很多音樂都是根據這些特點產生的。在演奏中國樂曲時,一定要辨別清楚樂句中的音是虛是實,然后在觸鍵上進行調整,這對意境的營造也有極大的幫助。掌握好聲韻這一問題,將對演奏好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氣韻
中國音樂講究氣韻。“韻”是音樂風格的外部表現,“氣”是音樂風格的內心涵量。“韻”是通過對音樂的每一個基本要素進行藝術處理來達到的。“氣”則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氣”是“韻”產生之動力,更是音樂風格特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氣”與“韻”表里相應,缺一不可。如,《夕陽簫鼓》引子第二句的最后一個鼓點落下前,氣息要稍稍收一下,出現停頓,但不換氣,形成欲放先收的感覺。短暫的停頓后,最后一個鼓點隨著氣息緩緩流出,意境深遠,韻味悠長。如果只是按照樂譜演奏,那便會抹殺作品原有的韻味。

總之,在演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要注重表現中國民族文化的意境和內涵,并充分利用鋼琴本身所具有的多聲優勢,把中國民族器樂所不能展示的音響發揮出來,以民族的審美心理使鋼琴這一西方樂器更好地表現中華文化的神韻。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本文系吉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吉科教文合字[2006]第自59號)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