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輝
當導演快二十年了,看過許多花鼓戲劇團的戲。雖然長沙花鼓戲在農村深受老百姓的喜歡,但我認為,還要根據時代需要和戲劇發展的規律,努力探索創新。
第一,在思想內容上應努力注入時代新元素。長沙花鼓戲的劇目中,大多數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戲,充溢著我們民族優秀的倫理道德觀念,這些觀念有不少至今還應該繼承發揚,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個組成部分。隨著今天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藝術追求更迫切,不僅追求花鼓戲有娛樂性、趣味性,還應有更高的藝術觀賞性。因此,要加入新元素,新內容。今天人們對物質生活追求過高,給精神文明帶來了滯動,而花鼓戲在創作作品方面,對新的元素,新的內容,新的道德觀念都反映遲緩。
當今是多元化時代,戲劇內容也不能停留在公與私的斗爭及才子佳人與義仆文化,應與時俱進,增強現代的思想、道德觀念,拓展事件發展的空間,借鑒其它劇種的優勢,突破花鼓戲創作內容上的局限性。
第二,在音樂上應宏揚傳統的唱腔,努力提高風格品位。
長沙花鼓戲音樂曲調約300余支,可分4類。其中以大筒,嗩吶伴奏的曲調由過門音樂句與唱腔詞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聯綴加上“腔”“流”(數板)結合,不托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極具特色。還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長沙花鼓戲音樂中的此類唱腔,在民間流傳較廣,為老百姓喜聞樂見。何冬保、孫陽生等著名前輩藝人,為這類音樂的傳承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我們今天的花鼓戲,不但要保住這些優秀的東西,在音樂方面,還得更注意引進現代音樂元素,以豐富花鼓戲的音樂,努力提高風格品位。
第三,切實在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上下功夫。
戲曲的“四功五法”是演員塑造人物的基本功。可如今的不少花鼓戲演員,對此掌握的都不是很好。“四功五法”總結了我們戲曲表演多方面的特點,告訴我們怎樣進行角色創造。演員必須要掌握它,把它靈活的運用起來,對自己藝術上的發揮真是大有好處的。做、念、打,和手、眼、身、發、步看起來是老一套,可一個演員要真能掌握它,那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包括演員全方位的基本功。如: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在花鼓戲中都可借助“四功五法”表現得活龍活現。現實生活的發展變化,大大地擴展了舞臺表現的內容,一方面是傳統的方法不夠用了,如坐飛機、開汽車、敲電腦;另一方面,現在的演員真正能運用“四功五法”靈活自如的也越來越少了,這是令人擔憂的。它將會丟失傳統,如何面對觀眾,如何面對后人,都是一個問題。我覺得,從花鼓戲表演的角度講,演員不僅要在“四功五法”上下扎實工夫,最好還要緊跟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努力創造更多的表現現代生活的手段,以豐富長沙花鼓戲的表演,增強花鼓戲的表現力。
(作者單位:益陽市赫山區文化館)
責任編輯: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