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少兒在成長發育中,都會經歷青春期的變化,原來細嫩的童聲,男聲漸漸變得寬宏渾厚,女聲漸漸變得委婉圓潤,這個過程在生理學中稱作變聲期。在變聲期中,由于生理、病理、心理等因素,可能會引起聲帶異常,導致嗓音音色發生不良現象,聲音沉悶、沙啞等。所以長期以來少兒聲樂學習和教學是人們感到困惑的事情。
筆者從事聲樂教學已有十六個年頭,近幾年我有意嘗試少兒聲樂幼苗的培養,并積累了一些經驗,以供同仁參考和交流。
三年前,筆者被某少兒業余藝校聘為聲樂教師,利用周末雙休日的時間進行培訓。該校按照我的意圖,將適齡兒童分別編入7歲至11歲的兒童班和12歲至15歲的少年班,從發聲技術技巧、視唱練耳、樂理知識、朗誦、排練合唱歌曲幾方面交叉安排教學內容。對具有潛質的優秀幼苗,給予重點培養,以促進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年來,我遵循少年兒童生理變化的基本規律,科學管理,嚴格訓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標準和要求:
一、音準、節奏嚴格化
正確的音準概念和敏銳的節奏感是學習聲樂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體制中,由于對音樂的重視不夠,加之音樂教師本身的基本素質不夠理想,導致中小學生音樂聽力訓練幾近空白。除了有一定鋼琴或其它樂器基礎的少兒外,其他學生對音的高低和長短的分辨能力比較模糊,音樂感受能力普遍較差,唱起歌來缺乏韻律,更缺乏表現力。所以我認為少兒聲樂學習應首先從培養他們的聽力入手。
首先,練耳教學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少兒學員對單音、音階、音程、節奏、節拍、和弦、旋律等音樂要素的感受能力、分辨能力、記憶能力,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聽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現音樂。對剛開始入門的兒童要側重練耳訓練、培養敏銳的音樂聽力,為今后的聲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練耳訓練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積累。從單音模唱(一般用啦唱出音高)到唱出唱名;從二度到八度旋律音程分組唱到二度至八度旋律音程或和聲音程的聽辨;和弦主要掌握大、小、增、減三弦原位,七和弦主要掌握大小調的屬七程弦;音階主要有自然大、小調,和聲大小調以及我國民族調試,宮、徵、商、羽、角的五聲音階;節奏方面主要訓練普通節奏型和具有典型意義的常見節奏(比如各種單純音符,附點音附、休止符、切分音、三連音等)。在教學中可編成各種單一或混合的節奏型練習,讓學員隨節拍器的固定節奏、律動和速度練習,慢而不拖,快而不搶,內心節奏要穩,并要求學員邊練習邊劃拍子。
再次,練耳訓練要適量,若每次聲樂培訓時間為90分鐘,7歲到11歲的學員以15分鐘為宜,12歲至15歲的少年學員以20分鐘為宜。
二、視唱、樂理訓練系統化
如果不認識或不能辨別音符及音樂的各種記號和表情術語,便無法讀譜,也不能理解音樂作品,更不能詮釋和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而現在的中小學生絕大部分不會識譜。針對這種狀況,要適當強化樂理知識的學習,以感性認識為主,杜絕理論說教,以免學習過程單調呆板、枯燥乏味,抹殺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比如說,要掌握單純音符、休止符、附點音符、切分音符、拍號、調號,各種速度和力度的音樂記號和表情術語等,就要在讀譜視唱中反復強調,制作掛圖表格對比記憶,視聽結合效果才明顯,死記硬背,過份追求精確反而是欲速則不達。將樂理知識的學習與視唱有機結合,在練耳的基礎上熟悉與掌握音程的度數,距離和節奏的分類變化,逐步做到一開口就能唱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視唱就是要一看二認三想四唱,也就是首先看清曲譜,明白調號、拍號,以及其它音樂表情術語等,然后認識音高和時值,把握節奏、節拍準確無誤,再根據內心聽視經驗,用手劃拍或擊拍帶有情感地唱出旋律來。
視唱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視唱和樂理教學也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根據學員的基礎,采用有準備或無準備視唱,如默唱、識譜、背唱等各種形式,不僅能提高反應能力和感受能力,還能培養少年兒童獨立讀譜技能和個人學習演唱新歌的能力。
在視唱練耳和樂理教學過程中,簡譜比五線譜簡明易讀,便于掌握和記譜,在教學中以簡譜教學為主五線譜教學為輔的對比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專業化。
三、發聲技巧訓練規范化
古人云:“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妙動聽的歌聲來自科學的發聲方法。少兒聲樂訓練應該充分考慮其嗓音的生理特點,把聲音的訓練建立在科學發聲的基礎之上。少兒隨年齡增長,身體的發育,嗓音不斷變化,會出現變聲初期和變聲前后期的具體狀況,教學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把握訓練的難度和強度,切不能全部套用成人聲樂訓練的方法和要求。
7歲到11歲的兒童,咽部大約只有成人的1/3,發聲器官組織柔弱,肺活量也很小,但發聲純凈、明亮,音域可達十度左右,此時的男女童喉器結構相差無異,音色也相同,男女聲音也非常統一協調。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把7歲到11歲的兒童編入兒童班,在聽力基本達到要求,視唱和基本樂理常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著手進行歌唱技巧的訓練,具體要求是:
1、培養正確的歌唱姿勢。首先,少年兒童不論坐或站立歌唱,身體都應直立。頭部保持正直、不抬頭、不俯首,面向前方,雙肩放松、不夾不抬,雙手置于體側或身前,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自然放松、重心要穩。
2、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表情熱情自然,平和自如,不狂喊濫唱。
3、培養協調自然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聯合式呼吸,使氣息具有一定的深度,學會有氣息支持的歌唱,逐步掌握歌唱發聲與氣息協調運動的能力。
4、培養科學的發聲方法。近年來我借鑒意大利美聲的發聲原理,采用主要以頭聲為主的少兒發聲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以聲帶邊緣振動發聲,聲音清澈明亮,甜美悠揚,聲音線條集中,能穿透致遠,聲音既具有韌性又具彈性,尤其在合唱時聲音更易統一和諧。以頭聲為主的歌唱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它能調整聲帶最佳閉合狀態,減少聲帶負荷,具有保護聲帶的作用,幫助少年兒童平穩順利度過變聲期。我訓練少年頭聲歌唱的主要方法,首先,是作下行音階練習,最高音不超過小字學二組d,由高到低盡可能用頭聲來發聲,確定音高位置。在確定頭聲高位置時,普遍存在難找到高位置的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先教他們學習生活中見過的一些動物叫聲,比如模仿小羊、小牛的叫聲,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找到頭聲的高位置。其次,在訓練中我比較多地采用輕唱練習。因為少兒的聲帶特別稚嫩,不能長時間的大聲歌唱,輕唱練習,能使少兒的聲帶及附屬歌唱器官得到鍛煉并適應正確的歌唱狀態。再次,在母音的選擇上我認為采用i、ü、u三個母音更容易獲得頭聲,也有利于打開咽腔。但發“i”母音也容易擠卡、特別注意發聲要輕,氣息要協調。
5、采用合理的歌唱形式。少兒班以齊唱為主,加進輪唱和簡單的二聲部合唱可以鍛煉聲部的獨立和互相配合能力,提高各自的聽辨音準和節奏的能力。這樣對加強綜合音樂素質是有很大幫助的。
12歲至15歲的少年,我把他們編入少年班培訓,在兒童班訓練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安排,穩步漸進。這個時期的少年,喉部器官發育變化較大,容易出現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的客觀原因,特別在變聲后期少男少女喉器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音域不斷擴大,男女生音色出現明顯差別,這個時期童聲逐漸消失,音色漸趨成人化。在培訓過程中具體要求是:
1、以輕唱、哼唱、默唱、少唱或聽唱為主。這個時期的少年由于喉部各組織在短期內變化較大,兩側聲帶的發育與喉腔擴大的情形還不能相一致,聲帶粘膜易充血,并可能水腫,聲帶后半部分閉合不全,如果訓練時間過長,或運動量過大過猛,就會使新發育的、脆弱的聲帶和喉部肌肉群造成嚴重損傷,影響其正常發育。因此,聲樂訓練一定得把握尺度,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特別講究訓練質量,減輕訓練強度。要以歌唱狀態是否輕松舒適為標準,幫助他們健康順利地度過變聲期。
2、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培養他們以頭聲為主的發聲方法,并在頭聲的基礎上結合胸腔共鳴學習有氣息的支持減輕喉部和聲帶的負擔,作力度漸弱、漸弱以及跳躍突變的練習,以提高和豐富歌唱的表現力。
3、把握作品的難易程度,提高演唱藝術效果。作品之間不僅要有速度和力度的對比,還要有情緒和意境的反差,這樣可以培養他們對作品的駕馭能力和表現能力。
4、提高合唱技巧及協調能力。少年聲樂的培訓中齊唱與合唱仍占重要位置,齊唱或合唱訓練時主要是要求音色統一,音量適宜均衡,各聲部和諧。在二部合唱的基礎上,可增加三聲部、四聲部并可嘗試練習無伴奏合唱,加大作品的難度。為鍛煉表演能力和積累演唱方面的經驗,可指導學習一些對唱、重唱等。
兒童班或少年班的學員,在引導他們科學發聲,正確合理使用嗓音的同時,要教育并督促他們保護嗓音。
四、語言發音標準化
我國傳統的戲劇唱腔歷來就要求“字正腔圓”。通常我們聲樂演唱以標準普通話的語音韻律為規范來咬字吐字,歸韻行腔,使歌詞的語言規范化、標準化,基本要求是:
1、以漢語拼音為基礎,注意漢語中聲母、韻母的發音準確性。聲母要區別阻氣部位和送氣程度的不同;韻母要注意口形、唇形及口腔內發音狀態的正確性,特別注意元音要唱準。
2、以普通話標準要求讀準每個字音。亦可同時開設語音課以糾正或規范讀音,如湖南很多地區翹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不分;前鼻音n和后鼻音ng不分等。
3、要求掌握漢語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嚴格做到“咬清字頭不含混,引長字腹不變形,收準字尾要歸韻”。在培訓過程 ,要指導學員以字帶聲,依字行腔,字領腔行,腔隨字走。把字正和腔圓統一起來,使演唱水平提高到專業的標準上來。
結語
近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改革創新,取得可喜的成績,不少優秀的聲樂幼苗逐漸脫穎而出。但探索和嘗試才剛起步,希望此文能拋磚引玉,與前輩同行們一起為社會發掘、培養更多幼苗,不斷推出優秀人才,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作貢獻。
(作者單位: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