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提
唱名法的廣泛使用,對音樂教育的普及與音樂的無國界交流奠定了基礎。據音樂百科詞曲記載:用音節表達音階各級音的唱法稱之為唱名法。當今世界,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都采用do、re、mi、fa、sol、la、si作唱名。記得我音樂生涯中的第一堂課上,老師是這么教的:“音樂中的旋律唱來唱去,只有七個音,即唱do、re、mi…”。我們同學是唱著do re mi…逐漸地成長起來的,如今,有的成了歌唱家或演奏家,有的成了職業音樂人,筆者也很榮幸地成了一名職業音樂教師與音樂人。唱名法的廣泛采用對音樂教育的普及、對音樂藝術的無國界交流、傳播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中小學生的音樂普及教育,用固定的七個音節唱音階旋律,識譜方便,簡單易學。同時,唱名法的廣泛使用,也推動了各國音樂專業界對本國音樂理論體系的國際標準化改革,為音樂藝術的國際交流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但是,對于專業性強,專業素質要求相對較高的職業藝術教育來說,唱名法卻又顯露出很多不足之處。所以,在實際音樂生活中還有一種“無唱名法”,如歐美常用“la、la、la…”,中國民間常用“郎哩格郎”,鋼琴、大提琴等器樂教學交流實踐中,也常用模擬樂器發聲方式的簡單音節來演唱旋律。只不過無唱名法是一種自發的、根據個人喜好、有著很強的專業表現性的自由組合唱名方式,它比唱名法更靈活,更貼近生活,能更好地表達樂曲情感。因此,在以聲樂表演(包括戲曲、戲劇表演等)為主的音樂專業群體中進行有計劃的無唱名法視唱訓練也是很有必要的。
視唱訓練不是簡單的識譜練習,而是一門學習音高、音程、調式調性以及樂曲風格與情感表達的綜合演唱訓練課程。筆者曾在某戲曲表演專業班的視唱課中做過以下試驗: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視唱《楊白勞》片斷:

由于“do re mi fa sol la si”這七個唱名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含義,在學生不知旋律出處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帶感情視唱,結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表情處理方式,但基本上都是比較干澀的 “do re mi……”感覺,很難達到我們所要求的視唱效果。
接下來我們將旋律填上相應的歌詞,簡單地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故事梗概,再請同學來視唱,效果上有了明顯的變化,雖然同樣是用 “do、re、mi…”唱。

當同學們內心已經有了那時、那景、那人的情感,盡管每個人的理解與情感表達不同,但演唱表情明顯豐富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又作了進一步要求,請同學們用歌詞來作有表情地演唱,同學們基本上可以將他們所能夠理解的情感融合演唱技巧較真實地表現,個別樂感好的同學甚至將歌曲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催人淚下的效果。
由此可見,對于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 無唱名法視唱(唱詞)比唱名法視唱(唱譜)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用“心”歌唱,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習慣了唱名法視唱的同學要想拿起歌譜就唱詞,確實還有一定的難度,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無唱名法”視唱訓練以后,才能達到拿起新譜就能夠有表情地歌唱的能力。
一、建立語言音節的音高概念,其實文字就是“音符”。為了讓所有的歌唱學習者都能掌握并很好地應用這種方法,我們很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幫助學生建立語言音節的音高概念,讓學生感覺語言文字可以替代任何一個音符來發音,文字就是音符,就是音高,能夠出口成音。
1、 一字一音長音訓練:從全音符同度反復練唱音階開始,先用“a”母音,再用“e”母音,然后相繼用“y”、“o”、“u”各個母音練習,并逐漸過渡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唱的時候心里只想著母音與音高,不要去想原來的唱名do re mi。此法目的在于用各種母音替代一成不變的“唱名”,逐漸消除學生視唱時對固定音節唱名音高的依賴,建立不定語言音節的音高新概念。

a-
e-
y-
o-
u-
2、 一字多音短音訓練:用漢語中的十三轍或十八韻結合視唱基本音程構唱練習進行反復訓練,并不斷替換母音,要求發音清晰、歸韻到位、強弱分明。

a- a- a- a-a-a- a- a-
ia iaia ia ia iaiaia
母音替換練習將是一個相對長時間的循環往復練習過程,不管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都可以用不同的母音進行練習,或許是“la la la”, 或許是“li li li”甚至還可以用“郎哩格郎”,長音用復雜些的韻母,快速樂曲則可以選用發音靈巧的韻母,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培養語言音節的節奏感,讓講話變得像唱歌一樣好聽。生活言語是很豐富的,可因講話的語氣、情緒、情感、場合等不同而抑揚頓挫、變化萬千。一個會講話的人,除了語言詞匯精辟、語法組合正確之外,還應在語氣重音、語言節奏等方面進行修飾,詞匯、語法是骨肉,那么靈魂又在哪里?靈魂就是你語言表達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你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因此,建立語言音節的節奏感是一個歌者應有的基本素質之一,也是我們實現無唱名視唱的必須環節。
1、 純節奏朗誦:將選好的詩歌或散文按照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朗誦規律,劃分節奏,標好重音,然后再根據節奏邊打拍子邊朗誦文字,注意此時身體一定要放松,可以邊打拍邊搖頭晃腦,在輕松自如的狀態下進行歌詞朗誦練習。

2、 帶旋律的節奏朗誦:純節奏是平直的視覺效果,相比上下跳動的旋律節奏來說要容易得多,因此,第二步是訓練帶旋律的節奏朗誦練習。直接翻開歌譜本(五線譜),根據旋律的節奏有情感地朗誦歌詞,同樣,練習過程一定要全身心放松,身體跟著樂曲節律晃動,注意吐詞清晰、重音明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情感到位。

通過節奏朗誦訓練,無形中促使學生們做了很多平時沒做的練習,如:語言節奏、語氣重音、語言情感、拼音吐詞標準化、吐字清晰度等等,這是一個明顯的綜合工程,但我們把它融為一體,就是帶節奏的朗誦,所有問題一并解決了,從此,同學們講話也像唱歌一樣了。
三、唱出你“心靈”的歌,讓你的歌聲擁有靈魂。講到這里,我們稍稍回顧一下前面所講,第一節是音節與
音高訓練,目的是培養你語言的音高感;第二節是朗誦與節奏訓練,目的是讓你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良好語感;那么到這一節,我們很有必要來訓練你的樂感了,所謂樂感就是當你賦予文字以音高,語言以旋律,歌詞以情感時,你對音高、節奏、旋律、歌詞等進行全面表達的內心表現能力,是要用“心”去領會,用“心”去融合、用“心”去表達的。
1、 為旋律找歌詞(為歌詞找旋律):首先從視唱練習中找一條自己熟悉的練習曲,認真理會旋律的內涵,再根據自己對旋律情感的理解,找一段相應的文字按照樂句規律,一句對一句地為旋律填詞,邊填邊唱。注意語言節奏與語氣重音等關系,可以用一字一音,一字多音或多字一音等形式,當樂句與語句對不上時,就采用壓縮或拉伸的手段進行處理,總之以唱得順暢,不影響詞意表達為好。填詞完成后,就認真地進行歌曲演唱練習,通常情況下,歌詞填完了,新歌基本上也會唱了。接下來就是用“心”去演唱你自己參與創作的“作品”了,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直到把這首歌的每一個細節都牢記在心。這個練習應從熟悉的歌曲旋律入手,把握由熟悉到陌生、簡單到復雜、由平淡到豐富的漸進過程。這種帶創作性的訓練方式有助于學生主動分析原作者的創作心理,理會原樂曲的思想表達,并從細節處去理解歌詞與旋律之間的關系,把你自己真實感情融入到新填詞的歌曲里,回頭再演唱時就得心應手了。
2、 即興吟唱練習:即興吟唱自古有之,在湖南民間辦喪事有唱“夜歌子”的習俗,演唱者自由組合贊美、敘述逝者生平事跡的文字,以四句一節的形式進入即興吟唱。在這里,我們把難度降低,先找一段相對熟悉的旋律,照應旋律與節奏,以自己內心所想為歌詞(如看了一場好比賽),想到哪唱到哪,首先慢一點,將節奏拉寬,給自己一個思維緩沖時間,以后逐漸收緊加快,做到自由即興呤唱,注意,練習過程中一旦文字組織跟不上來時,歌聲千萬別斷,直到文字跟上來為止。此法亦可換過來,即先找一段文字,然后看著文字唱自己最喜歡的歌曲,這種練習最好在一個人的情況下練習,以免因唱不準而受同學打擊,失去信心。通過一段時間訓練后,腦海里就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節音高轉換與音樂情感處理系統,遇到新歌新詞時,前后看一遍,分析一下旋律難點,語言重點,情感處理關鍵點,用心去體會作者要求,最后融合自己的情感理解,此時,你的歌聲將充滿無窮的魅力。
當然,方法不是萬能的,練習過程才最重要。雖然無唱名法視唱對專業教學有一定幫助,特別是培養聲樂表演專業學生的音樂感受與視譜能力有獨到之處,但是,它仍然是以唱名法為主導的,是唱名法視唱的一種簡單化、形象化模式,是對唱名法視唱教學體系的一個有力的補充。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