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寶雯
蔣文端廣東粵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她扮相俊美、表演細膩,閨門旦、青衣、刀馬旦等旦角行當均能勝任,在《白蛇傳》、《貍貓換太子》、《蘭陵王》、《紅梅記》、《范蠡獻西施》、《打金技》、《唐宮香夢證前盟》、《風塵知己未了情》等眾多劇目中擔任主演;并曾在香港無線電視臺參加拍攝《孽吻》、《重案傳真》、《情濃大地》、《射雕英雄傳》、《刑事偵案》等一批電視劇。曾獲廣東省第二屆省戲劇演藝大賽金獎等獎項,隨團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中國香港、澳門地區演出,深受海內外觀眾歡迎。

在粵劇舞臺上苦苦耕耘了二十多個年頭的蔣文端,終于迎來了她藝術的豐收季節。無論是代表粵劇界擔綱演出的《山鄉風云》,還是她的個人專場《傾國名花》,都深受好評且意義非凡。蔣文端為觀眾、為自己拿出了一個個豐碩的藝術成果。
回顧這位年輕粵劇表演藝術家的從藝之路,再次印證了一句名言——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
從藝之路 “兩退兩回”
粵劇對蔣文端來說,可謂“家學”——她的父母就是廣東粵劇院的知名唱腔設計師和樂隊骨干。生于粵劇世家、長于劇院的濃郁藝術氛圍,使蔣文端與粵劇藝術有著一種與生俱來、不可割舍的親切感。
1984年蔣文端進入廣東粵劇學校學習。在六年的學習生涯中,她以出眾的資質、超常的勤奮贏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前夕,她獲得了攜《白蛇傳》赴香港演出的機會,并以扎實的功夫、細膩的表演和甜美的唱腔一舉贏得了海內外大批觀眾。從此,她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粵劇界一顆耀眼的新星。
老師的栽培、父母的指導、自身的努力,使蔣文端順利進入廣東粵劇院。在名旦如林的粵劇院,這朵“小荷”幸運地被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寶招至麾下。這令蔣文端受寵若驚,感到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就擺在了自己的面前……
然而此時,蔣文端卻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她覺得自己的閱歷尚淺,藝術未精,她打算暫別粵劇舞臺,赴港進修影視表演藝術。面對眾人疑惑的目光,蔣文端十分堅決、十分冷靜——她的暫別,只是為了更好地回歸。
在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學習期間,蔣文端系統學習了樸實自然的電視表演理念和方法,參演了《孽吻》、《重案傳真》、《情濃大地》、《射雕英雄傳》、《刑事偵緝檔案》等一批電視劇。一晃兩年過去,蔣文端悄然回歸并加盟廣東粵劇院一團,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聯袂演出《白蛇傳》、《紫釵記》、《紅梅記》、《范蠡獻西施》、《蘭陵王》、《貍貓換太子》等一批經典粵劇劇目。時隔才兩年,人們便驚喜地發現,重登粵劇舞臺的蔣文端已今非昔比了,在香港進修學到的細膩、婉轉的表現方式,使她的演出更別具風格、更抓住人心。與此同時,成熟的唱腔、自然的身段、成熟的表演,令蔣文端在把握人物內心情感方面更顯得駕輕就熟——她的表演,出現了質的飛躍!
2000年,蔣文端再次暫別舞臺,結婚生子,甜蜜而安靜地享受命運對一個女人的恩寵。四年后,她再度回到了廣東粵劇院一團這個既富藝術實力、又有團隊親和力的大家庭。
舞臺還是那個舞臺,而此時的蔣文端已大不相同。生活與閱歷的豐富,藝術的思考和積淀,使她的處事更為成熟,情感更為細膩,表演和唱腔也更富有韻味。這些變化,不但同行及觀眾能感受到,連蔣文端自己也感受到了。更令她驚喜的是,以往許多唱不上去的高音,居然也能收放自如了——這不僅是身體素質和聲帶發育帶來的變化,更是自己對粵劇藝術不斷領悟、刻苦推敲得來的結果。蔣文端的藝術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已進入了成熟、自如的新階段。
《山鄉風云》 華麗轉身
?2007年,在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的倡議下,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決定重排經典現代粵劇《山鄉風云》。
此次重排歷時半年,匯集了廣東各大粵劇院團的精英,并特邀省內外藝術專家加盟,演出陣容空前鼎盛。不過,鼎盛同時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僅是女主角劉琴一角就有多位著名演員同時在排練。對于有幸成為新排《山鄉風云》的一分子,蔣文端倍感珍惜。不過,對于生長在新時代、出道后慣演古典柔弱女子的她來說,要成功塑造一個性格堅毅、機智勇敢的女共產黨員的形象,絕非易事。與蔣文端以前演過的角色相比,劉琴一角不論是表演程式、唱腔處理,還是感情表達、舉手投足,都存在極大的反差。
蔣文端把參與重排《山鄉風云》這一粵劇界的盛事,作為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她抓緊一切機會虛心向前輩請教。在她的謙虛和誠意的打動下,前輩們不遺余力地給她以支持與幫助。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小漢等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多次親臨排練場為蔣文端說戲,紅線女還利用“五一”長假期間為蔣文端作個人輔導,不但一招一式、一字一句毫不保留地傾囊以授,還特別針對蔣文端的自身條件提出意見,同時勉勵她不要對前輩的表演技巧照本宣科,而是要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演出一個有著自己特點的劉琴。
前輩們和導演小組的悉心指導,自己過人的悟性和勤奮,終于使蔣文端把游擊隊女連長劉琴這一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極富思想和藝術感染力。她的表演既富有一位革命女戰士的豪邁激情,又不失令現代觀眾信服的親切情感;既能較好地還原前輩的演出風貌,又融入了自己的演藝風格與特點。蔣文端塑造的劉琴不僅令粵劇同行和社會各界贊賞有加,也受到原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省政協主席陳紹基及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等的肯定。由蔣文端主演的《山鄉風云》包攬了黨代會專場、晉京匯報、赴港參加中國名劇節等重要場次的演出任務。憑著劉琴一角,蔣文端實現了自身舞臺形象的一次華麗轉身,開拓了戲路,贏得了更為廣泛的人氣。
傾國名花 厚積薄發
從1984年考入廣東粵劇學校算起,蔣文端在藝術道路上已走過了二十幾個春秋。為了對自己二十年的藝術生涯作一個小結,也為了向一直關心、幫助和支持自己的前輩、同行和觀眾作一次匯報,2008年6月,她推出了籌劃已久的個人藝術專場——《傾國名花》。
專場以中國四大美人的故事主題,通過她們憧憬、追求、奉獻、幻滅的生命歷程,展現中華民族古典女性的美麗與豐姿、幸福與悲哀。
穿透千年時空,撩起歷史帷幕,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次第附著在蔣文端身上,款款向觀眾們走來…… 她們曾用柔弱的身軀肩負起沉重的歷史,那流芳千古、凄美哀婉的愛情故事令人心碎……
專場一改以往把上演劇目片斷作簡單剪接的做法,而是嘗試圍繞一個大主題,通過四大美人的命運進行改編創作,使每一個獨立的篇章都成為內涵深刻、主題突出的完整作品,從而讓整臺晚會從結構到樣式,都顯得別具一格。
要在一個專場中飾演四位性格迥異的古代美女,展現她們在不同時段的悲喜,對任何一位女演員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蔣文端以全面、深厚的藝術功力,通過委婉動聽的唱腔、細膩傳神的表演、婀娜多姿的身段、搖曳生輝的舞蹈與美輪美奐的舞美、服裝、燈光融合無間,將柔弱清純的西施、聰靈凄切的貂蟬、嬌媚張狂的貴妃、美麗哀傷的昭君分別演繹得栩栩如生。當她以飽滿的激情唱出紅線女的首本名曲《昭君出塞》時,臺下的紅線女率先鼓掌,這既是對后輩的肯定,同時也是對這次演出的鼓勵。作為這臺藝術專場的導演,丁凡為蔣文端設計的這一專場形式,目的是對以往粵劇演員個人藝術專場模式進行突破,讓蔣文端的年輕、演藝全面、富有朝氣,為粵劇界增添新鮮感和時代感。
舞臺尋夢 路在腳下
風華正茂,佳作連連,臺上臺下,大受歡迎。然而,處在事業頂峰的蔣文端不但沒有絲毫的自滿和怠慢,更對粵劇事業表現出更強的熱愛、更濃的激情、更深的思考。如果說初入戲行的蔣文端對藝術是如饑似渴、饑不擇食;進入劇院的蔣文端對藝術是囫圇吞棗、依葫蘆畫瓢;那么如今的蔣文端對藝術則是到了細嚼慢咽、玩味品嘗的新境界。
她善于根據自己的特點,廣納百家之長,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她早年的嗓音不算太好,對高音區時感力不從心;她便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學習芳艷芬、李寶瑩的唱腔,取她們的圓潤優美,以增加自己的韻味厚度。逐步摸索之下,她的演唱技巧提高了、嗓音成熟了、可塑性大了,她又努力學習“紅腔”,希望將“紅腔”的行云流水、清新亮麗融入自己的唱腔之中。
對于表演,她更是孜孜求索、深深思考著。每個人物的塑造、每句唱腔的處理、每個身段的配合、每個眼神的運用,甚至每個妝容的色調和每件服飾的設計,她都反復推敲、仔細比較,務求完美。她可以為一句拉腔設計多種方案,從早晨反復嘗試到深夜;她可以赴港4天4夜,只為向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梁谷音學段《尋夢》……
是啊,這二十多年來,蔣文端何嘗不是在苦苦追尋自己的藝術夢呢?
當筆者問及她現在的藝術夢想時,她平淡而真誠地說:“我希望自己能始終與時俱進,站在粵劇藝術發展潮流的前端,塑造出更多表現新時代粵劇藝術特點的舞臺形象,創作出更多適合新時期觀眾審美要求的代表作品。”作為粵劇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蔣文端還自覺肩負起了粵劇事業承上啟下的重任。她不但虛心向前輩名家學習,努力繼承傳統;同時大膽改革、推陳出新,以自己的藝術魅力激勵著年輕演員、吸引著年輕觀眾。
蔣文端是一個公認的“乖乖女”,她善良、乖巧、孝順,為人低調真誠、謙虛有禮、潔身自愛。無論是剛剛出道之時,還是享譽盛名的如今,她均只問藝術、埋頭演戲,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也許正是這一點,她得到了比別人更多的呵護與關愛、機會和平臺。各派前輩都不遺余力地向她傳授技藝,眾多行家都愿意推心置腹與她探討藝術,許多同行愿和她合作創作演出。而團里的兄弟姐妹們,更是那么地敬重她、那么地愛護她。
都說蔣文端是幸運的。筆者想,她的幸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為人和藝術。紅線女在蔣文端藝術專場研討會上說得好:“我覺得人才是有的,人才成長靠的是自我的要求。粵劇路在何方?粵劇的路就在自己腳下。”紅線女的這番話,是對蔣文端德藝雙修的肯定。
清純美善的,是她的心;華彩繽紛的,是她的夢。在這清純與華彩之中,舞臺上的她正向我們漸漸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