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所謂“趣味性”,就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有“滋”有“味”,具有濃厚的“游戲”色彩,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寓教于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烏申斯基又從另一角度強調:“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語文活動課教學所創設的生動形象、民主參與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去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其
做法主要有:
一、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通過多年教學活動實踐比較,最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莫過于把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運用于語文活動課之中,因為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聲色兼美、動靜結合等優點,可把教學內容,由抽象到具體,由單一到復雜,由靜態到動態,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加強對事物的理解,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思維活動,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增強活動的“游戲”色彩
中學生好“動”好“奇”,喜歡熱鬧,厭惡平淡呆板課堂教學,語文活動課,以其“生動”“形象”的優勢,最能滿足他們的心理要求,其中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通過表演動作),更能增強活動的“游戲”色彩,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從而又“快”又“樂”地學到語文知識。
三、通過投放賞析影視片斷,增強活動的“娛樂性”
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愛看電視,忘其功課”,從家長的角度考慮,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中學生愛看電視,愛追“星族”,愛聽流行歌曲,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把兩者統一起來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在語文活動課教學實踐中,我們找到了一種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影視的有關片斷融進活動的內容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增強活動的“娛樂性”。平時學生處于緊張狀態,需要一些“節目”來調節,也叫做“換換腦筋”,我們把語文活動課比作“多味瓜子”吧,那么每一種活動形式,都有它的特別“豐味”,因此,有目的地選擇投放一些影視片斷,能豐富活動內容,學生從中學到知識,提高對影視的賞析能力,達到設計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活動課確實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結構模式,屬“大語文教育”的范疇之一,是常規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雖然還處于實驗階段,但已初步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為了使語文活動課取得更明顯的效果,我們認為,一定要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具有“精巧性”“針對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民權縣王莊寨鄉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