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娜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做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系
1.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二、提問常采用的幾種具體方式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育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能幫助學生發生聯想、想象,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求同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從而鍛煉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漸進,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難處和釋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問是指把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分割成幾個并列的或遞進的小問題來提問的方法。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范圍太大,學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師可以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分割式提問,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三、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向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學生,是可能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總之,老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