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斌
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統一,人格的穩定和心理環境的協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促使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使學生成為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學校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亦是心理教育的主陣地,各門學科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其中,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科,更是肩負著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秉著這個新課標理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的獨特優勢,抓住教學契機,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完善他們的人格。
一、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
我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載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這表明教師的德、才對學生心理健康、靈魂塑造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要有效地在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語文教師應做到:
1.讀懂新課標,轉變教育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轉變觀念是前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充分認真吃透新課標,明確其理念,實現語文教學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主要目標,使自己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充分滲透心理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學生心理和行為能正常適應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并使其內心豐富,精神充實,各種潛能得以發揮。
2.教師自身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決定著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成敗
教師只有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用自己開拓進取、樂觀向上的過硬心理去熏陶、去感染學生,才會落到實處地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實踐證明,教師的健康心理,不僅給學生是一時的影響,而且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二、秉承新課標理念,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嘗試
1.以“閱讀教學”為平臺,注重情感熏陶,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以此為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去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1)教師可以以課堂上的講解教學為主陣地,以解讀原文為突破口去熏陶學生性情。語文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滲透健康心理的課文。
(2)教師可以以朗讀教學為途徑激發情感,培養情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結合教師的范讀,再現作品的藝術境界,使學生經過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3)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讓他們在由讀中體會人物高尚的品質,認清光明與黑暗,增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寫作為途徑,溝通師生心靈,健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寫作教學力求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力求有創意地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寫日記、作文等途徑,培養、健全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可以利用“日記”開辟宣泄通道。學生身心急劇發展,心理又不成熟,常會產生許多情緒沖動。教師可以利用日記作為他們宣泄的渠道,讓學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進而加以疏導。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可幫助學生擺脫身心煩惱,保持健康心態。
(2)以“寫作文”為營地健全學生健康心態。在寫作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出發,按課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現實生活的狀況,有意識地出一些作文題目讓學生完成。從感受親情的“父親”到珍惜友情的“朋友”;從培養熱愛祖國的“我的祖國”到鍛煉意志的“堅強”。通過一系列的寫作訓練,既練了筆頭,又滲透了心理教育,健全了他們健康的心態。
3.“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教學為手段,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語文教學應促使學生具有交際能力,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較多方式地貫穿心理教育。如組織“學習論壇”對課文中有爭議的問題展開集體討論或兩方辯論,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辨能力;開辟“我扮我演劇場”,讓學生自編自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我表現力和組織能力,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創辦“小記者文學社”,讓學生去調查、研究、搜集資料,關心身邊的小事、國家的大事,關注社會熱點,調動他們獨立自主的積極性,勇于創作的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語文課程標準》為理念,轉換角色,轉變觀念,把育人視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把教學過程視為育人過程,心理輔導過程。用思想內涵豐富的語文材料,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人格塑造結合起來,培養、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托起明天的太陽,造就新世紀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萬全縣萬全中學